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要点: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必要性 

  (1)《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经济掠夺(资本输出)奴役性借款: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马关条约》  

  (3)列强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4)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清统治危机:危机感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的腐朽 

  表现:财政危机 原因:偿还外债;自然灾害 

  措施:增收节支 

  结果:成效甚微,支出有增无减 

  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客观条件: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调整工商,放松,允许民间设厂,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表现: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资本额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问题: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其发展困难重重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5、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1、康有为的活动: 

  (1)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青年时期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萌发变法思想: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 

  阐述变法理论:人类社会三阶段理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  

  ①公车上书 

  起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性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 

  ②《中外纪闻》 

  目的: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争取更多支持 

  创办:康有为等在京、沪、湘、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强学会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成立、发展:1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得到和地方要员支持。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 

  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影响: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3、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在上海活动: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在上海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运动,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4、谭嗣同在湖南活动:发表《仁学》,参与时务学堂、办《湘报》、学会等培养维新人才 

  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 

  5、严复在天津活动:发表《原强》等文章、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等 

  主张: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维新活动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