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东西不归还是违法行为,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返还给权利人。拾得人需及时通知或送交有关部门。善意取得财产需符合主观善意、合理价格有偿受让和符合法律规定登记的条件。善意取得和不当得利在民法体系中有本质区别。
法律分析
一、捡到东西不归还犯法吗
1、捡到东西后不归还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三百一十四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三百一十六条
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二、善意取得符合哪些条件
善意取得须符合以下三个要件:
1、受让人受让财产时主观上是善意的。受让人善意,是指受让人相信财产的让与人不是无处分权人。
2、以合理的价格有偿受让。无偿方式取得财产的,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3、转让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在路上捡到他人遗失的物品,有些人并没有将其交给派出所,而是私自留下使用。在民法体系中,取得他人物品可以分为善意取得和不当得利。两者从本质上是不同的。
结语
捡到东西不归还是犯法的。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及时通知或送交有关部门。若拾得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遗失物毁损或灭失,应承担民事责任。善意取得财产需符合主观善意、合理价格有偿受让和法定登记等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捡到他人遗失物品应当积极归还,以遵守法律规定。善意取得和不当得利在民法体系中有本质区别。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六十九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机动车登记规定(2021修正):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七十六条 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被盗抢骗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根据刑侦部门提供的情况,在计算机登记系统内记录,停止办理该车的各项登记和业务。被盗抢骗机动车发还后,车辆管理所应当恢复办理该车的各项登记和业务。
机动车在被盗抢骗期间,发动机号码、车辆识别代号或者车身颜色被改变的,车辆管理所应当凭有关技术鉴定证明办理变更备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