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1.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 (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敏而好学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 ⑥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 表转接 3.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4.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 口技
1.联系全文说说“善”字的作用。
2.四个“一”字暗示 。从 面衬托表演者的
3.文章其中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写声响由 及 ,由 及 ,由 及 的顺序写。 一词概括了表演者摹拟声音的生动逼真。
4.选择恰当的时间性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②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③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④表示同时发生:
5.第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写 ,侧面写
6.给第四段文字分层。
7.翻译: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8.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字意义不同.
的是:( )
A. 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 C.于厅事之东北角
9.“犬吠”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10.哪句话写出大儿被吵醒后心里不快的情绪。 11.“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运用怎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2.哪些词语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 13.( )一词写出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而(
)一词则表示听众对表演感到心领神会,感到满意。 14.与“虽人有百手”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
16.一家人睡去后,宾客的情绪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
17.选段从哪些方面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 桃花源记
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阅读第②段,用原文回答。
(1)挑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
(2)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 ...
(3)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
4.②段可分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1
用心 爱心 专心
5.“皆叹惋”的原因是 6.“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7.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这样描述的原因是: 8.翻译:“复前行,欲穷其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0.文章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爱莲说》
1.周敦颐是 代著名的 家,《爱莲说》是一篇 (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 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说”是 。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陋室铭》
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 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 的人。全文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爱莲说》
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C.始龀,跳往助之 D.无丝竹之乱耳 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 三峡
1.《三峡》出自《 》,作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散文家_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 的作品。
2.“或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这段文字,我们自然会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句子:
3.翻译:l.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揣摩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特殊性,并解释该词 A.或王命急宣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哀转久绝 D.沿溯阻绝 ..
5.第一段文字描述了三峡夏季怎样的特点?
6.翻译: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用心 爱心 专心
3.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小石潭记
1.上面几段文字选自 作的《小石潭记》,作者被贬永州其间,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2.选文第一段写 和潭的概貌。可分两层,开头到“ ”为第一层,余下的为第二层。通过描写游鱼,从侧面写出水 的特点。余下三段文字依次写了 、 、潭中气氛。
3.选文哪些词语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预设了伏笔?
4.翻译:“其岸劳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对《小石潭》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他和另一位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C.文中采用特写镜头描绘了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D.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6.翻译:①全石以为底。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④往来翕忽。
7.用原文填空:小石潭的全貌: ;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上的景物:
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9.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岳阳楼记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上文
“ ”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
指代的是 。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3.解释:迁客骚人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5.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文中所说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有什么不同? 7.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
8.从文中找出一组对偶句。 9.翻译 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前人之述备矣。
10.用原文回答:
a.描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的句子
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
b.最能概括迁客骚人“悲”的八个字是
最能概括迁客骚人“喜”的八个字是
11.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2.本文选自 ,作者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旷达胸襟和“
”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 和 之意。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仁人”指怎样的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具体指 ;“退”指 。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6.文中写膝于京政绩的句子: ;表现古人旷达胸襟的语句: ;写鸟飞鱼跃的语句:
3
用心 爱心 专心
;作者用 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写出了 ,
”旷达胸襟。
9.文中表现作者饮酒情趣并不在酒的句子: 醉翁亭记
;微露主旨的句子:
1.第一段可以分4层,分别写了 ;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句子是 、 、 、 ;写归后情景的句 。其中 是全段子是 。 的核心。 10.写出下面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2.“已而”表示 。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两个意义相近的词: 、 。 ) 3. “游人去而禽乌乐也”语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②作事者谁?山之增智仙也。 ( ( )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游人/去而离鸟/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乐也 ) C.游人去/而离鸟乐也 D.游人去/而禽鸟/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乐也 ) 4.对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⑤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 ) ①知山林之乐 ②不知人之乐 ③太守之乐⑥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其乐也 ) A.①②相同 B.②③相同C.①③相同D.①②③⑦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都相同 ) 5.第一二段文字表现了作者 11.第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平写景的? 的 思想。 12.“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翻译:“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人知从太 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负者歌于13.概括第二段文字的段意: 途,行者休于树” 14.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7.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5.贯穿全文主体的一个词是: ..B.临溪而渔 莅临指导 。 ..C.宴酣之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6.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D.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 笔的句子是: ..
8.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 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
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答案 论语十则
1.1、3、5 2、4、6 2.①④⑤⑥ ②③ 3.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4.见贤思齐 口技
1.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 2.道具简单 侧面 技术高超3.远,近; 外,内; 小,大 众妙毕备
4.①C②A、E、G③B④D 5.口技人的表演的失火、救火的经过 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6.……泼水声||…… 7.(1)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是没有的。(2)即使人有上百张口,每张口有上百根舌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8.A 9.烘托深夜的环境气氛,也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 10.絮絮不止 11.排比,突出表演的第一个高潮的气势。表现口技人的“善” 12.“伸颈”“侧目” 13.“默叹”“微笑” 14.D
用心 爱心 专心
4
15.以动写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16.客由紧张而松了一口气。 17.神色、动作、情感、心理 桃花源记
1.暮春花落时节 2.这段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1)山有小口初极狭(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豁然开朗||…①记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②记叙桃花源中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 5.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渔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优笔。 7.让人觉得挑花源似有似无,似真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8.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见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到惋惜。 9.①躲避战乱②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剥削,人们生活自由快乐,所以不再出去。
10.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陋室铭》《爱莲说》
1.宋 哲学 托物言志 具有高洁品格的“莲” 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
2.骈句 散句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 2.比兴 品德高尚 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3.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4.用类比的手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2.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3.出淤泥……亵玩焉。 4.A 5.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三峡
1.水经注 地理学家 郦道元 苏轼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4.A.有时B.指飞奔的马C.同“咯”,婉转发声D.顺水而下 5.江水猛涨,水大流急 6.翻译: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送东阳马生序
1.(略) 2.(略) 3.叩问之难; 旅途之艰; 生活之苦。 小石潭记
1. 柳宗元 永州八记 2.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略) 水尤清冽 潭中景物、小溪源流 3.“隔篁竹”“伐竹取道” 4.它(溪)的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5.A 6.①潭以整块石头为底。②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③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指好像水都没有。④(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不可知其源。 8.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 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9.(略) 岳阳楼记
1.胜状 岳阳楼 2.前人之述备矣 3.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 4.(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 承上启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文中的“乐”是指先忧后乐;,《醉翁亭记》中的“乐”是指与民同乐。 7.没有这种人,我同谁谁一道呢? 8.“衔远山,吞长江”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①或早或晚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也无穷无尽。 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10.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11.描写,议论 在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写出了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悲伤情绪。
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5
12.《范文正公全集》 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略) 1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品德高尚的人,如藤子京 14.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5.以天下为己任 16.政通人各,百废具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衔远山……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
1.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众宾欢(太守醉)。 2. 不久,过了一些时候。 俄顷、未几3. C 4.A
5.纵情山水以寄寓苦闷,更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6.①到溪边捕鱼,溪水清洌幽深,鱼儿也长得肥大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非常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自己的乐趣。③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7.B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略) (略) 10.①比喻 ②设问 ③拟人 ④对偶 ⑤夸张 ⑦对偶 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3.(略) 14.(略)初中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6
11.由远到近 整体到局部 12.“太守自谓15.(略) 16.醉能同其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