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笔 记
1.篇名: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2.作者:列宁
3.写作背景:
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俄国进入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全面反动时期,史称“斯托雷平时期”。沙皇政府疯狂镇压革命群众,成千上万的革命者惨遭杀害和监禁,白色恐怖遍布全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也出现分裂,产生了以唐恩·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取消派和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召回派。取消派主张取消党、取消革命,奉行投降主义;召回派否认任何合法的斗争,奉行冒险主义。两派主张虽有不同,但都是机会主义派别,都要求取消革命,取消党,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以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马赫主义不仅在工人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而且直接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挑战,威胁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批判这种哲学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成为摆在无产阶级政党和列宁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出于上述政治和理论斗争的需要,列宁历时8个多月,在日内瓦和伦敦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驳了以马赫主义为代表的经验批判主义,从正面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粉碎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
4.主要内容: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前面的部分,列宁主要是对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
诸多观点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揭露了马赫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以及基本前提实际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实质。同时也相应的,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也作出了深刻的阐述。
一开始列宁就提出了究竟是“物或物体是感觉的符合”,还是说“感觉是物的符号”,这样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谁产生谁的问题。甚至就直接关系到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我们现在对于“原则”这样的东西相对于自然来说是被抽象出来的,这在当时似乎还是很有争议,恰恰是杜林等人,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本末倒置。后面讲述的“符号”与“映像”的区别很好。也更是在这里,直接点出来究竟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这样的联众哲学的基本路线的区别。更是对立的两种路线。很显然,如果说物事人的感觉的符合,世界是由人的“思想”产生的,实在太过荒谬。难道世界就只是“表象”?这最终将回到“唯我论”。总之,这样的一些观点太过于机械,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奇怪的。而后,列宁更是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毫不留情的对这样一些思想予以批判。
很多的马赫主义者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攻击和篡改,而列宁予以了强烈的回击和批判。“自在之物”是一个很重要的点,似乎在马赫主义者看来,自在之物是玄虚的,但其实是他们自己搞乱了,甚至犯了“断章取义”的低级错误,而列宁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那些所谓“批判”的逻辑问题。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去认识“自在之物”是可能的,而这个世界也是客观的,可知的。
文中,列宁也对于唯物主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而论证的角度,有很多都是从“实践”来出发的。从煤焦油提炼茜素的例子不难发现,列宁用实践活动本身,论证了唯物主义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因而我们发现了物的客观存在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里
面有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物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和感觉在我们之外存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任何原则的差别以及我们需要辩证的思考。毋庸置疑,这三条结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着极大的帮助。列宁的“三点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这三个结论是列宁认识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此外,列宁对于切尔诺夫、巴扎洛夫等人的批判言辞甚为激烈。不光是从实践的角度论证的问题,其批判也直接的涉及到两种道路所代表的实践观。如果说像马赫那样完全的把实践和认识割裂开来,那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所以说,实践证明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性。 列宁对于真理的讨论是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的。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客观真理?很显然,马赫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是错的,宗教的问题就需要我们正视。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确,真理有相对性,但是恩格斯也没有否认相对真理,所以这就是辩证法。二者实质上是并行不悖的。所以从这里面也多多少少存在着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特别的强调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主义与实践批判主义》的前三章实质上是列宁在经验批判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之间进行了一个充分的比较。当然,主要上还是对于马赫主义者的批判,无论是用新的谬论,还是术语,甚至是轨迹所掩饰起来的经验批判主义,在全部的认识论问题上的实质其实是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而这都注定了他们的错误。显然,马克思主义批判并战胜了马赫主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