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郭敬 陈扬 王颖
[摘 要]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特色服务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存在着制约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的因素,如:学科定位不清晰、内涵挖掘不充分、评估与评价不完善、收费结构欠合理等。本文从明确权力和义务、加强理论挖掘、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收费结构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使中医护理技术特色优势得到更好的彰显。
[关键词] 中医护理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15.06.0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ique / LI Li, GUO Jing, CHEN Yang, WANG Ying // Central Health Ward,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2015,15(6): 645-647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nursing technique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nursing staff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service for the pati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CM nursing technique, such as unclear subject orientations, insufficient content mining, imperfec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unreasonable charging structure, and so on. Based on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cluding making clear the rights and duties, strengthening theory mining, and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evaluating index and reasonable charging structure, in order to show the advantages of TCM nursing technique.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iqu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包括灸法、拔罐法、刮痧法、中药湿敷、中药熏洗法、穴位按摩等,在减轻患者病痛、促进康复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是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特色服务的重要手段。《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强调要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国家中药管理局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扶持中医护理
学重点专科建设,不断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每个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2项;2014年,《中医护理重点专科中期评估》要求:全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低于20项,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6项,应用人次逐年上升。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制约中医护理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需要认真梳理和思考。
本文对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央保健病房,100053(李莉,王颖);护理部(郭敬);肿瘤科(陈扬)作者简介:李莉,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通信作者:郭敬,本科,主任护师,护理部副主任
3.3.4 拓展护理服务领域,提升中医护理在社区延续性护理中的作用
中医护理学与社区护理在理论、技术与文化基础上有较大的相似性,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及社区护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学理论与技术在社区中的优势逐渐凸显,中医护理在慢性疾病、亚健康人群及提高人群生活质量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扩
展了“中医护理学科”建设单位,建立了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形成了33个疾病协作组,并于2015年启动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项目。政策的支持与护理人员的努力,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创造了契机。
参考文献
[1] 郭敬,周姣媚,陈扬,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17-18.[2] 胡素敏.中医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0):3080-3082.
[3] 陈莉军.中医护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医药导报,2011,8(27):91-96.
[4] 张勇勤.中医护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108-111.
[5] 福建省护理学会.福建省中医护理学科发展报告.海峡科学,2013(1):108-111.
[6]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分类大典(征求意见稿).[2015-05-13]. http://noc.nvq.net.cn/.
[7] 张瑛.“订单式”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报,2013,20(12B):16-18.
[收稿日期:2015-04-15][修回日期:2015-05-13]
(编辑:贺欣萍 英文编辑:张俊娥)
中国护理管理 2015年6月15日 第15卷 第6期
645
Special Planning特别策划·中医护理进展期使中医护理技术特色优势得到更好的彰显。
位上的“药罐疗法”;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形成的“中药火疗”;癌性疼痛应用“穴位贴敷”时,通过控制药膏温度,增强中药透皮吸收效果,提高止痛效果等。目前,以完善中医护理技术为研究方向的护理科研项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护理人员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护理科研的开展,使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走向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技术创新的道路,更好地发挥了中医护理技术的特色优势,丰富了中医护理的内涵[3]。
其次,中医护理技术指标的量化研究不足,如:时间、温度的有效控制、介质的合理使用、手法的标准统一以及辅助用具的开发创新等,造成中医护理技术实施欠缺规范性。2.3 评估与评价不完善
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评估较机械,缺乏系统全面的护理问诊和病情观察,如:应用耳穴贴压技术,只关注耳部皮肤情况,忽略对患者疼痛阈值的评估,从而造成按压力度、次数、时间选择不当,与技术相关的健康宣教不到位,使得患者因不耐受按压带来的疼痛而拒绝该项操作,从而降低了技术应用的依从性,影响其在临床的有效开展。目前,临床常用症状改善程度来评价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效果,但症状的改善,一方面可能受用药及其他治疗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能受到疾病本身发展、转归的影响。因此,忽略患者舒适度的改变、情志的改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因素,而单纯以症状控制情况来评价中医护理技术的效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2.4 收费结构欠合理
在我国,大部分医院执行成本核算、绩效分配。基于此,能否为科室带来经济效益成为影响中医护理技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各地区物价管理办法中,中医类收费项目所占比例较低,且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还有的中医技术根本没有定价。以北京地区为例[6],拔火罐的医保定价为3元/人次,消毒火罐及燃烧酒精棉球的费用在2元左右,再以每次操作耗时30分钟计算护士人力成本,每实施一次拔火罐治疗的收费远远低于成本。还有一些中医护理技术如穴位拍打、穴位按摩等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从经济层面考虑,此类护理技术难以得到科室支持,项目开展受阻,造成护理人员积极性受挫。
1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现状
1.1 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开展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将中医护理学纳入“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中,陆续制定并推广了《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每个方案都根据本病种的常见症状,系统梳理和规范了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切实推动了中医护理技术在症状护理中的有效开展。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统计,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全国122家中医医院共开展中医护理技术50余项,开展的护理技术项目居前3位的是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实施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
1.2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不断完善
1984年,原卫生部中医司组织中医护理专家编写了《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对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的应用进行了基本的规范和要求[2]。此后经过3次修订,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其作为中医护理行业标准正式颁布,成为临床实践、操作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中医护理专科的发展,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的日益规范,需要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范围、操作流程、评价标准、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全国10家中医院起草编写新版《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册》,推动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1.3 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逐步开展
中医护理着眼于病机和证候的不同,即“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临床护士须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为其提供多形式、个性化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如:以中药浸煮的木罐或竹罐吸拔于相应穴
2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定位不清晰
传统的中医体系沿袭着医、药、护不分家的模式,中医护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剥离出来发展时间尚短,学科体系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4]。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中医护理学的特色内容,其种类、实施范围、执行模式目前尚无明确的行业标准;临床实践中,传统的中医医疗技术与护理技术内容交叉。这些均造成医护人员在技术应用方面认识不统一,加之临床工作繁忙,沟通不足,引发中医适宜技术由医生还是护士操作的争论,影响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
2.2 内涵挖掘不充分
中医护理技术的实践要靠中医护理理论来支撑,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操作流程,还应认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目前,中医护理技术实施的项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存在着中医内涵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既往培训中对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讲解充分,但对机理、治则阐述不够,导致护理人员对技术的作用原理掌握程度有限,辨证应用能力不足[5]。如:为患者实施刮痧时,往往仅关注发热的症状,没有辨别是虚热还是实热,未做到辨证实施手法,影响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合理应用和护理效果。
646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 Vol.15, No. 6 June.15, 2015
Special Planning特别策划·中医护理进展3 对策
3.1 明确权利,积极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开展
中医护理管理机构及临床护理专家应通过理论挖掘、数据整理和专家论证,明确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界定中医护理技术范畴。临床工作中,护士可通过晨会沟通、参与查房、开展医护病例讨论等形式与医生建立和谐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中医护理技术修订、完善过程中,主动邀请中医医疗专家参与指导,以期达成医护共识,营造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良好氛围。同时,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努力实施和推广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不断积累数据,验证效果,使其在慢性病症状管理、疾病预防以及康复保健等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3.2 努力学习,加强中医理论挖掘
中医护理技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以调和气血、激发相应器官的功能来扶正祛邪、护病防病。正确有效地实施中医护理技术,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辨证施护能力。因此,各级中医医院应加强以症状护理为导向的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培训不应仅仅停留在规范操作技术的层面,更应通过对经典古籍的学习整理,充分阐述与技术相关的护理理论研究内容,将中医理论与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相结合,完善技术应用细节,提高护理人员辨证施护能力。同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方法学研究和验证,从而改进操作方法和流程,以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及护理效果。如:中药外敷技术,通过改变中药调配介质和应用测温仪、加热装置,增强药物的透皮吸收;拔罐技术,通过改变起罐手法,减轻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探讨合理使用无烟艾灸,减低烟雾和气味对患者的刺激等[9]。
[8]
[7]
3.3 完善护理行为,探讨科学的评价指标
护理人员在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前,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和感受,系统评估和技术相关的各项指标,并随时进行技术调整。如实施耳穴贴压前,除检查耳部皮肤外,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年龄、体质、心理状况、疼痛阈值可能对技术实施的影响;贴压后,应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选择适宜的按压时间、力度以及贴敷胶布的松紧度等。同时,对于如何进行疼痛评估、将疼痛控制在哪一等级、如何增加舒适度等问题,需要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推动技术的科学应用[10]。
探讨建立多层面的评价指标,应考虑不同技术操作方法、作用机制、治疗周期等特点。如:中药外敷改善腰痛症状,不仅要把疼痛缓解的程度作为评价指标,还应将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舒适度、安全性、温度控制、依从性、满意度等作为评价内容,去评估该项中医护理技术的实施效果。确立评价指标时,还应关注患者其他体征的改变,如心率、体温、出汗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中医护理技术对患者整体生理状态的影响。这需要护理人员在回顾总结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11]
随着中医护理重点专科的深入发展,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启动,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围绕着中医护理技术的辨证实施、创新应用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挖掘,以促进中医特色优势得到更好的彰显,推动中医护理技术专业化和科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余榕,吴玉如,郑春婷.基层中医院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6(5):528-52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2006-10-01.
[3] 郭敬,周姣媚,陈扬,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0):17-18.[4] 陈莉军.中医护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7):91-96.
[5] 沈勤.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65-267.[6] 北京市物价局、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1999年).1999-10-19.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3版).2013-08-15.
[8] 王俊杰,汪丽娟,边雪梅.中医护理技术优势与展望.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589-591.[9] 马小蓓.北京市中医院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与技术操作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0] 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12):80-83.
[11] 冯秀兰,彭刚艺,刘雪琴,等.建立以符合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28-29.
[12] 孙淑惠,罗筱芬,锺蕙如,等.台湾中医护理教育之SWOT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80-83.
[收稿日期:2015-04-15][修回日期:2015-05-04]
(编辑:贺欣萍 英文编辑:张俊娥)
。
3.4 促进管理部门重视,建立合理的收费结构
在目前医院的运营模式下,只有将更多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纳入诊疗项目和医疗保险的收费范围内,并根据对各项中医护理技术的医疗耗材成本、仪器设备成本、护理人力成本进行综合测算,合理定价,才能激发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积极性,支持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12]。中医护理技术在为医院创造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应得到医院的支持,相关医疗设备的投入,护理人力保障,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健康、持续地发展。
中国护理管理 2015年6月15日 第15卷 第6期
6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