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监测是近年在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参照国际惯例推行的一项科学管理制度,我国目前主要在重大工程建设的土建施工阶段实行。在城市复杂的环境中修建地下铁道,为了保护周边环境,履行“客观、独立、公正”的评判和指导施工,开展第三方监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方监测工作在我国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对这方面工作作完整阐述的资料,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与规程要求;地铁工程第三方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测绘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结构学、等众多学科的信息资源。
本文针对地铁工程的特点,对第三方监测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做了系统的总结、介绍和较为详细的研究。文中在总结了地铁工程第三方监测工作的目的、特点、主要内容和任务之后,针对地铁工程第三方监测的特点,对监测网的平差模型、监测网的变形分析方法、监测数据处理的模型与方法等作了有益的探讨;对第三方监测的技术、方法,包括监测的精度等级、监测频率及周期、监测项目、监测警戒值控制标准、监测点的布设、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及其适用性,第三方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检查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针对哈尔滨地铁一号线的需求,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以站点、区间为单位,制定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方案。以站点、区间为单位,其理由在于同一个站基坑或区间具有基本相同的地质情况;其优点在于监测数据分析时,可以将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同一基坑相同位置的测斜观测数据可以和水平位移、支撑轴力数据结合起来分析,从物理性质上讲,它们反映的都是同一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只是反映的方式不同而已。针对地铁工程的特点,结合哈尔滨地铁一号线的需求,制定了第三监测工作的一系列质量、安全、服务保证措施。
关键词:地铁工程,第三方监测,哈尔滨地铁一号线,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变形分析,信息管理,安全预警,保障措施
Summary
Third-party monitoring of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ield, with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introduced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China's current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mainly in the civil construction pha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Complex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to build an underground railwa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o perform \"objective, independent and impartial,\" the judge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y monitoring is necessary. Third-party monitoring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there is no work in this area for a complete set of data,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norms and procedures requirements; subway third-party monitoring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project, involving mapping, engineering geology ,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structural, and many other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way project, the third-party monitoring of th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to do a systematic summary, introduction and more detailed study.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ubway in the third-party monitoring purposes, characteristics, main content and tasks, for third-party monitoring of the metro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the monitoring network adjustment mode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network analysis, monitoring, data processing model and methods were useful discussion; third-party monitoring techniques, methods, including monitoring the accuracy level, frequency and cycle monitoring, monitoring of projects, monitor alert value control standards, the layout of monitoring points, the monitoring methods and monitoring project its applicability, the reliability of third-party monitoring and inspection data were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
For the needs of Harbin subway, combined with site-specific circumstances, to the site, range of units,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ork program. To the site, range of units, the reason is the same station with the same pit or a range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advantages of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you can combine the monitoring project, for example, the same pit the same position inclinometer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xial force combined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physical nature, they reflect all the same deformation of a
retaining structure, but reflect different ways.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subway project, Harbin subway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series of quality monitoring, security, service assurance measures.
Keywords: subway, third-party monitoring, Harbin subway, monitoring methods, monitoring data, deformation analy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curity warning, security measures
目 录
1总述 ...................................................................... 6 1.1工程概况 ................................................................ 6 1.2 实施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6 1.3工程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 6 1.4主要技术依据 ............................................................ 7 2GPS控制网检测技术方案 .................................................... 11 2.1原网情况 ............................................................... 11 2.2检测网精度指标 ......................................................... 11 2.3使用仪器 ............................................................... 11 2.4外业观测 ............................................................... 11 2.5GP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 12 2.6预处理 ................................................................. 13 2.7GPS控制网外业观测的数据检核应满足下列要求: ............................ 13 2.8GPS控制网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 ............................................ 14 2.9施测组织 ............................................................... 15 2.10 提交成果资料.......................................................... 15 2.11 合理化建议............................................................ 15 3精密导线检测 ............................................................. 16 3.1总体情况 ............................................................... 16 3.2精密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 16 3.3精密导线的观测 ......................................................... 16 3.4数据处理及平差 ......................................................... 19 3.5施测组织与工期安排 ..................................................... 19 3.6对精密导线检测与维护的几点建议 ......................................... 19 3.7 提交成果资料........................................................... 19 4地面Ⅱ等水准网检测 ....................................................... 20 4.1原网概况及复测次数 ..................................................... 20 4.2二等水准网主要精度指标 ................................................. 20
4.3外业测量 ............................................................... 20 5地面控制网测量贯通误差预计 ............................................... 21 5.1横向贯通误差预计 ....................................................... 21 5.2竖向贯通误差预计 ....................................................... 21 5.3纵向贯通误差预计 ....................................................... 22 6施工控制测量检测实施 ..................................................... 22 6.1检测概要 ............................................................... 23 6.2施工地面加密控制点检测 ................................................. 24 6.3明挖法施工控制测量检测 ................................................. 25 6.4联系测量 ............................................................... 26 6.5暗挖段施工控制检测 ..................................................... 30 6.6贯通测量 ............................................................... 30 7竣工控制网平差和中线调整测量 ............................................. 31 7.1地下控制网平差 ......................................................... 31 7.2 中线调整测量........................................................... 32 7.3 注意事项............................................................... 32 8断面、限界测量 ........................................................... 32 8.1总述 ................................................................... 33 8.2工期 ................................................................... 33 8.3有关要求 ............................................................... 33 8.4限界测量 ............................................................... 34 9铺轨控制基标检测 ......................................................... 36 9.1铺轨控制基标检测原则 ................................................... 36 9.2控制基标平面检测 ....................................................... 36 9.3控制基标高程检测 ....................................................... 37 9.4提交成果资料 ........................................................... 37 10竣工测量检测 ............................................................ 37 10.1线路轨道竣工测量检测 .................................................. 37 10.2线路结构竣工测量 ...................................................... 38
11对全线施工、监理单位的测量管理 .......................................... 38 12完成业主指示的其他零星工作 .............................................. 39 13参考文献 ............................................................... 399 14致谢 .................................................................... 40
1总述 1.1工程概况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是规划的轨道交通1号线(由东化工路至平房的新疆大街)的一部分。1号线是哈尔滨轨道交通线网中正南——东北向的直径线,它沿城市纵向发展轴布置,北接哈尔滨东站站,南连学府路、平房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途经城市中心商务区、学府路科教文化区、哈尔滨南站等重要区域,是路网中的主干线。它沿城市主要干道布置,串连了众多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活动中心及新旧住宅区,所经地区是哈尔滨市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一期工程由哈尔滨东站站至哈尔滨南站站这一段,沿线人口密度高、商业网点密,是全市最大客流走廊,特别是大直街段,是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密布的新老商场形成全市商业中心。它还串连了奋斗路、中山路、红军街等商业街,所经地段车流人流密度很大。它与路网中其他轨道交通线几乎都相交,形成综合换乘节点,通过与这些线的换乘,使1号线的客流吸引范围扩大到全市。 1.2 实施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1.2.1 哈尔滨市地铁一期工程测量检测和第三方监测招标文件; 1.2.2 1.4所列主要技术依据。 1.3工程范围及主要工作内容 1.3.1工程范围
地面控制网检测、施工控制网点检测、竖井联系测量检测、贯通测量检测、净空断面和结构横断面测量检测、中线调整测量、铺轨控制基标检测、竣工验收测量、现场三方联测及其它零星测量等,对全线施工监理单位进行测量管理,还应包括对施工单位的日常检查以及测量分析,督促、指导施工单位按照规范做好测量工作。 1.3.2主要工作内容
1)代表业主交接桩。接管有关部门移交给业主的控制网桩点及测量资料,在地铁施工阶段前后工序之间的交接桩;协助业主编制测量管理办法;
2)复测地面控制网(GPS网、精密导线网、二等水准网)及维护,保证其在施工期间的完整性、正确性;
3)复测各工点承包商布设的施工加密平面、高程地面控制点;
4)联系测量检测:随施工进度,按有关规范及业主下发的测量管理细则规定的适当长度及时对区间及车站进行精密导线、精密水准的联系测量引测、复测;
5)贯通测量检测; 6)全段中线点调整测量;
7)车站及区间的净空断面和结构横断面检测; 8)铺轨控制基标检测;
9)限界紧张、可疑地段的限界检测; 10)竣工测量检测;
11)现场三方测量及其他零星测量;
12)对施工单位的测量资料及成果提出审核意见; 13)完成业主要求的与该段有关的其它测量作业。
1.3.3 GPS测量工作流程图见6页、精密导线、二等水准测量作业流程图见7页、控制测量检测工作流程图见8页。 1.4主要技术依据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范》TB10101-99;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规范》CJJ73-1997; 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 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9)《哈尔滨市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测量检测和第三方检测总体技术要求》; 10)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GPS网复测工作流程图
交接GPS测量地面桩、接受有关资料 现场踏勘、熟悉GPS的有关资料 制定GPS复测方案 制定GPS测量计划 依据计划进行GPS外业观测 数据传输、存储 删除基线 基线预处理 基线网处理 是否满足基线网精度要求 三维无约束自由网平差 约束平差计算及精度评定 技术总结及检测成果书
地面精密导线、二等水准检测作业流程图
制定每日测量计划、进行测量作业 制定测量方案、仪器检查 现场踏勘、熟悉有关测量资料;加密水准点选点与埋设 交接桩、接收有关资料
每日测量资料的审核 合格 不合格
平差计算、精度评定 合格 不合格
技术总结、编写检测报
控制测量检测、监理测量工作流程图
交接地面控制桩点、成果、有关资料 地面控制网检测
GPS 平面控制网检测、精密导线检测 Ⅱ等水准网、精密水准网检测 各工作面引测平面加密网检测 各工作面引测加密水准网检测 施工控制测量检测 明挖平面、高程控制点检测 暗挖平面、高程控制点检测 贯通测量检测 中线点调整测量 断面测量
铺轨控制基标检测
2GPS控制网检测技术方案
GPS网的检测维护,须按原测精度进行定期全面复测和不定期的局部复测。GPS网检测内外业作业及成果,须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的有关要求,成果报告中,须对控制网现状进行评价并明确每个控制点的取值。
局部地段限界测量、竣工测量及其它零星测量 2.1原网情况
沿地铁一号线布设的GPS网为C级,布设22个控制点。GPS网原则上每个车站1个点,每个GPS点至少与两个相邻GPS点通视。GPS网采用哈尔滨市独立平面平面坐标系。
2.2检测网精度指标
按GPS C级网精度进行施测。GPS网最弱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2mm,最弱边的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100000,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与现有城市控制点的坐标较差不大于50mm,与其它地铁线路原有控制点的坐标较差不大于25mm。
2.3使用仪器
检测采用TrimbleGPS双频接收机4700(4台套)或5700(4台套),仪器精度为:5mm+1PPm×S,仪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常规检测。对中、整平、量测天线高,测出信号、测段数以及天线高的输入等均严格按规范进行。
2.4外业观测
2.4.1 GPS网布设原则:
1)根据原GPS点的分布情况,参照原网并结合检测时的环境条件,采用边连
接形式构网,由多个多边形、同步大地四边形或单三角形组成。
2)GPS网必须由非同步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按长边和短边分别连接), 每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边数应符合下表(2.5《GP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的规定。
2.4.2 观测前应编制出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其内容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GDOP)等。
2.4.3 GPS控制网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天线应整平、对中,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mm。
2)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取天线高一次,两次互差小于3mm时,应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3)应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附录A表A.0.5的规定逐项填写外业观测手薄。
4)每一时段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存储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拷贝。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
5)作业前应编制作业计划表。
2.5GP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项目 接收机类型 观测量 接收机标称精度 卫星高度角(°) 同步观测接收机台数 有效观测卫星数(颗) 重复设站数 观测时段长度(min) 数据采样间隔(s) 要求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 ≤(10mm+2×10-6×D ≥15 ≥3 ≥4 ≥2 ≥60 ≤10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6 2.6预处理
每天外业观测结束后,立即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基线解算。基线向量采用Trimble的随机商品化软件TGO解算。基线解算后,网平差前,应按规范对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和复测边的相对闭合差、相对较差进行检算,合格后方可选取独立边参与平差计算。否则应分析原因,采取人工干预方法重新进行基线解算或重测。
2.7GPS控制网外业观测的数据检核应满足下列要求:
2.7.1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Wx≤1/5×√N Wy≤1/5×√N Wz≤1/5×√N W=√(Wx2+ Wy2+ Wz2) W≤1/5×√3N
=√(a2+b2d2) 式中: N—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 环闭合差;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1×10-6);
d—GPS控制网中相邻点的平均距离(km)。
2.7.2 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Wx≤2√n Wy≤2√n
Wz≤2√n W≤2√3n
式中 n—独立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2.7.3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ds≤2√n
式中 n—同一边复测的次数,通常等于2。
2.8GPS控制网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
成果处理采用随机软件和武测商用科傻GPS处理软件两种版本进行平差处理分析比较。
2.8.1 应将全部独立基线构成闭合图形,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的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WGS-84的三维坐标、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各式的要求:
V△X≤3 V△y≤3 V△z≤3
2.8.2约束平差及精度评定,并应输出相应坐标系中的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和方位角、边长和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等。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同名基线无约束平差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dV△X≤2 dV△y≤2 dV△z≤2
2.8.3 通过检测,对于原测点位的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价,提出使用意见,并根据原测和检测成果的比较,对于较差超限的点位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措施。
2.9施测组织
2.9.1 人员组织:根据投入仪器台数(4台),将GPS测量组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2人。内业2人(高工1人,工程师1人),单项技术负责1人(高工),司机3人,共14人。
2.9.2 仪器及设备:Trimble4700或5700双频接收机(4台套),面包车3辆,电脑2台,武测商用科傻GPS地面数据处理软件包,对讲机若干。
2.9.3 工期安排:全面复测安排三次,首次定期全面复测安排在施工开始前完成,第二次安排在工程进展过半后实施,第三次安排在铺轨前完成。按业主通知要求的时间及时进行,我方预计仪器检核、技术设计、现场踏勘共3天;野外作业8天;资料成果整理、成果书编制及送达10天。共计21天。
2.10 提交成果资料
1)技术设计书 2)GPS检测网图
3)成果表:包括异步环闭合差、独立基线观测值及精度、三维无约束平差结果、二维约束平差结果、检测结果与原测平差结果比较表。
4) 技术总结报告,其中成果报告含须有对控制网现状的评价及明确每个控制点的取值。
2.11 合理化建议
1) 依据首级GPS控制网进行精密导线测量时,GPS控制点与相邻精密导线点间的垂直角不应大于25°,以减少垂线偏差对测边方位角的影响。
2) 在进行GPS控制网检测时,可在长距离贯通的标段附近增设GPS控制点(至少有两个通视方向),作为由地面加密测量的依据。这样,可以避免分级控制,降低测量等级,减少横向贯通误差。同时作为向洞内引测的定向边的垂直角应有一定的限制(最好小于20°),以减少垂线偏差对洞内方位角和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3精密导线检测
精密导线检测按原测精度进行,复测前首先进行现场踏勘,检查标石的完成性,对破坏较严重的标石按原控制点标准恢复。其成果报告中须有对控制网现状进行评价及明确每个控制点坐标的取值。
3.1总体情况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精密导线(网)网由70个点构成。
3.2精密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根据首级GPS网的精度(C级网)和横向贯通误差预计,精密导线的测量等级应为四等。须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3.3节的有关要求。
3.3精密导线的观测
严格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中对精密导线测量的要求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进行。使用测量仪器必须经省级以上技术监督局授权的仪器检定单位鉴定合格;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还需定期对仪器和配套的精密对点器进行检核。
制定观测计划:视测量条件和实施方案制定,在进行位于两GPS点间的精密导线观测时,如果通视,应以这两个GPS点互为后视点。 3.3.1水平角观测
1)角度测回数要求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规定对于Ⅰ级全站仪需要4个测回,实际操作时,按六测回进行作业。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多于3个时,应进行归零,各测回间度盘和测微器位置的变换应按下述规定进行:(六测回) 测回序1 2 3 4 5 6 号 度盘编制
2)精密导线观测宜在上午11:30以前或下午2:30以后进行,最好选取在阴天,微风时进行,当太阳升到一定高度(9:00以后),下午4:30以前应给仪器设备打伞,保证仪器设备受热均匀。
3)当测站仅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数中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右角平均值之和应等于360°,其误差值不应大于4″。
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如下:
半测回归零差 6″ 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 9″ 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 6″ 00.0005 30.0415 60.0825 90.1235 120.1645 150.2055 5)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按规范规定进行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一倍照准差变动范围或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②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倍照准变动范围超限时,应重测零方向。 ③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1/3时,应重测该测站; 3.3.2 边长测量
1)精密导线边长测量应在成像清晰和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雨和大风天气不宜作业,也不宜顺光和逆光作业,严禁将仪器物镜对准太阳; 2)当反光镜背景方向有反射物时,应在反光镜后方遮上黑布。 3)测距过程中,当视线被遮挡出现粗差时,应重新测量;
4)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当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
5)边长观测要考虑气象、加减常数及归化改正。气象数据应量取两端点测边始末的气象数据,取均值采取。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宜阻滞。 6)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见“测距主要技术要求表”。
7)测距仪测距时,气象数据测定的要求见“气象数据测定要求表”。
8)测距时,一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应小于3mm,测回间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3mm,往返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5mm。
测距主要技术要求表
项目 仪器类型 1级 观测次数 往 2测回 返 2测回 单程测测回读数 回 总测回数 较 差 较 差 (mm) (mm) 4 ≤5 ≤7 往返较差或不同时段较差(mm) ≤2(a+b·D) 注:往返2测回由正倒镜各一测回构成。
气象数据测定要求表
最小读数 等级 温度(℃) 四等 0.2 气压(pa) 50或5mmHg 测的始或末 3.3.3 精密导线三角高程测量
1)精密导线点三角高程测定,高程起迄于不低三等水准的高程点,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等级 四等 仪器 DJ1 测回数 较差 3 ≤7″ 较差 ≤7″ 高程较差 40√D(mm) 闭合差 20√∑D(mm) 指标差 垂直角 对向观测 附合或环形 值 一测站同时段观 测边两边的平均测定时间间隔 气象数据的取用 2)仪器高度、反射镜高度或觇牌高度,应在观测前从三个不同方向量取,准确到mm,三个方向量取值互差在3mm以内取均值作为采用值。 3)精密导线点间高差测定同精密导线边长测定同时进行。
4)三角高程拟在哈尔滨南站站、理工大学站、龙江街站、太平桥站、哈尔滨东站站与地面已知高程相联。
3.4数据处理及平差
对实测边长进行投影归化改正后采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Cosawin”平面控制网软件包进行严密平差。
精密导线检测:根据检测成果和原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对精密导线控制网的现状(包括精度、可靠性以及点位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明确每个控制点的取值,对于超限的点位,在确认检测成果正确无误后,向业主提交超限点位的正确成果。
3.5施测组织与工期安排
1)人员组成:按一个作业组统一组织,单项技术负责人(1人,高工),工程师1人,助工、技术员、测工6人,司机1人,共9人。
2)仪器设备: 徕卡TCR1201全站仪(1″,1+2PPm)。
3)工期安排:按业主的要求的时间即时进行, 20天内上交检测成果。全面复测安排三次,首次定期全面复测安排在施工开始前完成,第二次安排在工程进展过半后实施,第三次安排在铺轨前完成;或按业主通知要求的时间及时进行。
3.6对精密导线检测与维护的几点建议
1)对于不方便使用的点应及时进行改移与观测,提供中间成果,方便施工。在定期完成全线检测后提供全线统一平差成果;
2)对于被破坏的点,特别是在开挖作业面(车站、竖井等处)的点,应及时进行同精度恢复,提供中间成果,服务施工。在定期完成全线检测后提供统一平差成果,指导施工。
3.7 提交成果资料
1)实施方案; 2)观测原始记录;
3)精密导线点坐标成果比较表; 4)技术总结报告;
5)测量与检测精度评定成果(精密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统计表、角度闭合差统计表、边长较差统计表等);
6)质量检查验收报告; 7)精密导线使用坐标表。
4地面Ⅱ等水准网检测
检测采用二等水准要求。检测前首先进行现场勘查,检查标石的完好性,对破坏较严重的标石按原控制点标石恢复。水准网检测内外业作业及成果,须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第四章的有关要求,其中成果报告中,须有对原控制网现状进行评价并明确每个控制点的取值。
4.1原网概况及复测次数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水准网沿线路方向布设,水准路线长度约18km(点数58个)。原则上每个车站附近设两个水准点。高程全面复测安排三次:首次定期全面复测安排在施工开始前完成,第二次全面复测安排在工程进展过半后实施,第三次全面复测安排在铺轨前完成。
4.2二等水准网主要精度指标
1)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1mm; 2)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2mm;
3)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以及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4√L; 4)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4√L。
4.3外业测量
Ⅱ等水准检测网应沿地铁线路布设成附合路线、闭合路线或结点网;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对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施测。
1)仪器和水准标尺应符合测量等级的要求,并按规范规定进行各项检验; 2)水准测量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往返观测,不应在规范规定的不利情况下观测;
3)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以及测站观测限差,均按规范规定执行。
5地面控制网测量贯通误差预计 5.1横向贯通误差预计
地面平面控制网(GPS C级)在工程开工建设前,业主已委托有关单位完成该项工作。地面平面控制网基本上是沿地铁线路方向布设为狭长的GPS多边形闭合环和多结点导线。为了简化计算和偏于安全,计算时可近似按单导线情况考虑。计算公式如下:
m2=(mβsk/ρ)2(n-3)/12+(ml /l) 2∑d y 2
式中:前项为测角引起,后项为测距引起。地面平面网为沿地铁线路平均边长350m,测角中误差mβ≤±2.5″的控制网(精密导线mβ≤±2.5″,GPS mβ≤±1.8″,取2.5″偏于安全)。下面以本工程最长区间为例,计算如下:
区间贯通最大长度sk=1130m,则n=4;mβ=±2.5″,Ⅰ级测距仪ml /l=1/150000,根据线路设计平面图、现场踏勘及地面导线纸上方案布设情况, ∑d y 2=800000;ρ=206265″,代入上式,得m=±14mm(前一部分(测角)产生的是12.6 mm,后一部分(测距)产生的是6 mm),小于规定值±25mm。由此可见地面平面控制测量引起贯通面上的横向贯通误差m=±14mm,小于规定值±25mm的要求。
根据经验实际工作时,mβ≤±1.8″,测角产生的横向贯通误差将进一步减小。
5.2竖向贯通误差预计
地面高程二等水准控制网在工程开工建设前,业主已委托有关单位完成该项
工作。受洞外高程控制测量误差影响产生的在贯通面上的竖向贯通误差按下式计算:mΔh=±mΔ√h
mΔ—洞外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mm);
h —洞外两开挖洞口间水准路线全长(km),取h=15 km。洞外高按二等水准测量,则mΔ=±1 mm。
则有mΔh=±3.9 mm,由此可见,因洞外高程测量误差而产生在贯通面上的竖向贯通误差小于招标文件规定值±15mm。
5.3纵向贯通误差预计
在地铁监理测量中,均使用Ⅰ级测距仪,结合我院在广州地铁一至六号线、深圳、南京、哈尔滨等城市地铁监理测量的实践经验,纵向贯通误差远远小于L/10000的要求,在此不再详细论述。
6施工控制测量检测实施
为了保证哈尔滨市地铁一期工程整体测量质量和局部测量质量,施工控制测量检测的工作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要完成具体的施工控制测量检测工作,第二还要配同业主及驻地监理督促、指导承包商按批准的施工测量设计开展测量活动。
各项检测的限差规定如下:
检测地上导线点的坐标互差 ≤ ±12 mm;
检测地下导线点的坐标互差当贯通距离小于600m时,坐标互差 ≤ ±14 mm; 当贯通距离大于600m时,坐标互差≤ ±18 mm; 检测地上、地下高程点互差≤ ±3mm、≤ ±5 mm; 检测地下导线起始边(基线边)方位角互差≤ ±10; 检测相邻高程点高差的互差≤ ±3mm; 检测导线边的边长互差≤ ±8mm; 检测隧道中线点坐标的互差≤±16 mm; 检测经竖井悬吊钢尺传递高程的互差≤ ±3mm;
6.1检测概要
6.1.1 人员组成
施工控制检测人员按1个综合组构成。项目负责人1人(工程师),技术负责人1人(高工),工程师3人,助工、技术员、测工9~11人,司机1人,后勤1人,共计16人。 6.1.2 使用仪器
TCR1201L(1″,1+2ppm)全站仪或; TCR702(2″,2+2ppm)全站仪;
Trimble4700双频接收机4台或Trimble5700双频接收机4台; NA3003电子水准仪(0.4mm/ km)或; NA2+GPM3(0.4mm/ km)水准仪; NL垂准仪(竖井投点用);
T2+GAKI 陀螺经纬仪(竖井定向用); 计算机、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 6.1.3 检测时间
根据各施工标段的进度及测量工作情况,即时进行各标段的控制测量检测。明挖站段可利用工作间隙不停工或局部停工进行;暗挖段因场地狭窄,尽可能利用工作间隙停工进行。
所有检测在收到检测报告后5天内向业主上交检测成果报告。 6.1.4 精度等级
平面控制检测考虑地铁施工测量条件差、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平面测量各项技术指标(测角量距)均应满足四等导线要求;隧道内高程测量考虑地铁铺轨基标测设精度要求,按国标GB50308-2008对精密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联系测量检测的内外业作业及成果精度,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9章的有关要求。
地下控制测量检测的内外业作业及成果精度,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10章至第13章的有关要求。 6.1.5 检测次数
地面加密控制点检测按一次计,联系测量检测次数均按3次计;具体作业按照工程施工测量实施细则和技术要求实施,对长大贯通区间根据需要可以增加必要的检测次数。地下施工控制点的检测平均按3次计,贯通测量检测按1次计。 6.1.6 检测成果报告
检测成果报告中应包含技术说明、检测时间、使用仪器、依据规范、检测方案及所达到精度,列出检测坐标和原测坐标的差值,并根据规范及检测情况对承包商的测量成果进行分析、评判,提出结论性意见。
6.2施工地面加密控制点检测
6.2.1加密平面控制点检测 1)工作内容
各标段承包商因施工需要而引测了加密平面控制点,按照有关规定对这些加密平面控制点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满足要求,能否满足施工需要。
2)检测方法
检测加密平面控制点,应按四等导线对测角量距的要求进行。起闭于GPS或精密导线点。导线最好布置成附合导线,布置成附合导线有困难时可布置成闭合导线,不能按支导线进行检测。作业时应按要求对已知点进行检核。边角观测值满足有关要求后,进行边长投影改正,严密平差求算各点的坐标。
3)注意事项:应检查地面已知控制点的稳定情况,俯仰角不宜大于30°。 6.2.2加密水准测量检测
1)工作内容
各标段承包商因施工需要而引测了加密水准点,按照有关规定对这些加密水准点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满足要求,能否满足施工需要。
2)检测方法
检测加密水准点,按地铁规范GB50308-2008对精密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起闭于地面高程控制点,形成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作业时应按要求对已知点进行检核。
6.3明挖法施工控制测量检测
6.3.1 平面控制检测
1)工作内容
对承包商上报的、经驻地监理签署的明挖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进行审核,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案,进行实地检测。
2)检测方法
检测明挖位于底板的长期平面控制点,应按四等导线对测角量距的要求进行作业,起闭于GPS或精密导线点。导线最好布置成附合导线,布置成附合导线有困难时可布置成闭合导线,作业时应按要求对已知点进行检核。
边角观测值满足有关要求后,进行边长投影改正,进行严密平差求算各点的坐标。
3)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测角质量,应加强对点,工作中采用三联脚架法进行测量,需四套精密对点器;点间俯仰角不宜大于30°;不能采用支导线进行测量;应检查地面已知平面控制点的稳定情况。作业前应对仪器进行自检。配同驻地监理督促承包商按审查合格的测量设计进行点位布设。
(2)位于底板的长期控制点,要为下一道工序(洞内导线联测、断面测量、基标测量等)服务,其埋设必须符合有关要求,其位置必须按审查合格的测量设计进行点位布设。不能采用支导线进行测量,支导线点不能作置镜点往前传递坐标和方位。
6.3.2 明挖法施工高程检测 1)工作内容
明挖施工高程控制检测有两部分工作,一是将地面高程引至明挖基坑边,二是采用不同方法将基坑边高程引测到底板上的水准点上。
2 )检测方法
引至明挖基坑边的精密高程检测,应附合在临近基坑的精密水准点上,作业方法技术要求与检测地面加密水准测量相同,在此不再叙述。
引至明挖地板水准点高程测量,应视现场情况,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悬吊钢尺
的固定钢尺法和移动钢尺法、经基坑拉槽的水准法。结合我院在广州地铁的作业经验,常用的是固定钢尺法。固定钢尺法作业时,应在钢尺上悬吊与钢尺检定时相同质量的重锤。传递高程时,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的地面、底板水准点的高差较差应小于3mm。三测回测得的高差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 3) 注意事项
在进行本项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所使用的钢尺必须是经过检定的,作业时所挂重锤质量与检定时相同。钢尺悬吊应牢固,悬吊钢尺时应注意安全。
6.4联系测量
6.4.1 地面趋近导线
1)工作内容及方法
地下施工控制测量应尽量从GPS点或精密导线点上引测。当通视困难时需进行地面趋近导线测量。地面趋近导线检测工作划归在施工地面加密控制点检测,其工作内容及方法详见6.2.1。
2)趋近导线横向贯通误差预计
测角量距按有关规范对四等导线要求进行,趋近导线测角中误差mβ取3.5″,导线全长约300m,测站数取n=4,横向贯通误差m根据下式:
m2=mβ2s2n(n+1)(2n+1)/6ρ2
代mβ=±3.5″,ρ=206265″,n=4,s=300/4=75m入上式得: m=±7mm
m限差为:√(202-152)=±13 m m 由上可知,满足《招标文件》的要求。 6.4.2 平面联系测量方法
进行联系测量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暗挖隧道(矿山法)地下控制测量起始边点的坐标、方位角。平面联系测量方法有:
1 )铅锤仪、陀螺经纬仪联合定向法,适用于各种平面联系测量,其具有定向精度高、占用竖井时间少、劳动量和强度小,是一种先进的方法。
2)联系三角形定向法,它是一种适用比较广的平面联系测量法。其具有对竖井的大小(保证钢丝间距用)有要求,作业占用竖井时间长,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大的弊端。
3)导线定向测量法就是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进行定向。其对垂直角有不大于25°的要求。对使用的全站仪、对点设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比较适用于盾构法施工的隧道(盾构井较大)。
4)钻孔投点定向法也就是两井定向,具有定向精度高,操作简便,占用竖井时间少、劳动量和强度小的特点,非常适合矿山法施工的隧道,在广州地铁二号线和南京地铁的应用较多。但因其要在地面(街道)钻孔,申请审批手续繁杂,及其对钻孔的要求,在广州地铁二、三号线和深圳地铁极少采用此法进行平面联系测量。
根据广州地铁和深圳、南京等城市地铁平面联系测量的实践经验,下面重点介绍铅垂仪、陀螺经纬仪联合定向的实施步骤。 6.4.3铅垂仪、陀螺经纬仪联合定向法
1)准备工作
根据承包商申报竖井联系测量资料,以及平时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在审查承包商测量资料及确认其作业符合有关要求后,制定相应作业方案,安排布置准备工作,让作业人员明了作业中的重点。到现场对作业方案进行可能的优化。在完成了地面趋近导线检测或测量后,即可进行联系测量工作,为了给作业创造良好环境,作业前应与承包商联系,为竖井联系测量创造条件。
2)竖井投点
组织人员(承包商应配合)进行投点架架设。投点井架架设完成后,用NL垂准仪置于投点井架上进行投点。在井上井下各投2点,每点按0°、90°、180°、270°四个方向投下四点,当投下四点构成的正方形,边长小于5mm时,取正方形对角线交点为井下投点,否则重投。量井上井下两投点间距,井上井下投点间距较差应≤1mm,否则重投。所投点应与地面控制点通视良好,利于边角测量。
3)陀螺定向
(1) 地面:选取地面高等级已知边的一端进行陀螺定向。先进行测前零位测量。测前零位测完后,采用逆转点法,测定逆转点读数5个,逆转点读数中
值符合有关要求后,进行测后零位测定。当陀螺定向完成后,将仪器搬至高等级已知边的另一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陀螺定向。在陀螺定向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后,取两端定向的平均值作为陀螺定向成果。
(2) 地下:在隧道内选取一条比较稳定的、边长较长的导线边进行陀螺定向。先在这条边的一端,依照上述办法进行定向;再搬至另一端进行定向。在陀螺定向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后,取两端定向的平均值作为陀螺定向成果。
4)导线边角测量
在定向及投点完成后,按照四等导线对边角测量的要求进行地面和洞内导线边角测量。对竖井投点形成的空间平面夹角用陀螺定向成果及相关的导线角进行推算。使得地上导线和地下导线通过投点形成一个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
5)平差计算
(1)对于经竖井联系测量所形成的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地下控制点的坐标成果。
(2)也可以通过陀螺定向推算地下定向边的方位角,再通过地下导线测量的角度推算每一条地下边的方位角,根据投点的坐标、导线边的边长和方位角求算各个导线点的坐标。
6)注意事项
(1)竖井联系测量投点时,应停止向隧道内供风。禁止人员从竖井上下通过,投点时供观测员站的架子要与井盖(井上投点用)脱离;井上、井下投点用的木板要钉设牢固,测量作业完成前严禁触动。
(2)竖井联系测量时,要形成空间附合或闭合导线。并应尽可能进行多余观测,以利检核。
(3)因为竖井联系测量的场地比较狭窄、测量条件差、边长较短、误差来源多等因素,在测量工作中还应认真对待,选择好的测量时机,并采取多次对中、三联脚架法、测量时停工、尽量延长导线边长等措施以提高测量精度,减少贯通误差,为竣工测量及铺轨基标测设创造条件。
(4)在进行竖井联系测量前3小时就应停止爆破、以油为动力的设备停止运转,向隧道内供风,排烟降温。
(5)选取地面、洞内定向边时应避开高压电磁场的影响。地面和洞内定向
边应利于保护,以便定向边不变,提高定向精度。
(6)洞内定向时,应关闭洞内高压电源。 6.4.4竖井联系测量引起的横向贯通误差控制
在我院承担的广州地铁、深圳和南京地铁工程中,用竖井联系测量进行控制测量的暗挖标段,贯通距离在2km左右时,横向贯通误差均在5cm以内。竖井联系测量引起的横向贯通误差预计尚缺乏成熟的理论公式。为了确保该工程各标段的顺利贯通,结合各工程暗挖段的施工控制测量经验,特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1)尽量减少地面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在施工控制测量中,尽量使用GPS点,精密导线的边长应加大。
2)尽量减少地下导线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地下导线的边长应适当加大;使用1″级以上仪器,增加角度测回数,提高测角精度。
3)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竖井联系测量,当施工进行到贯通长度的1/2~2/3时,加测1~2次陀螺方位角,用以限制测角误差的积累,提高横向贯通精度。 6.4.5 高程传递检测
1)贯通误差预计
高程传递引起的高程贯通中误差是独立的,直接传递到贯通面。单次悬吊钢尺中误差约3mm ,共进行三次,高程传递引起的高程贯通中误差为3/√3=±1.8mm,远小于限差±9 mm的要求,对高程贯通误差影响很小。
2)工作内容
对承包商申报的趋近水准测量、竖井导高及地下高程进行检测。 3)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与6.3.2相同,地面趋近水准及地下高程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按国标GB50308-2008对精密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检测。竖井导高采用固定钢尺法进行。检测时应在钢尺上悬吊与钢尺检定时相同质量的重锤。传递高程时,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的地面、底板水准点的高差较差应小于3mm。三测回测得的高差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
6.5暗挖段施工控制检测
6.5.1 地下施工平面控制点测量 1)检测导线网布设
地下导线布设时,应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尽量增大点间距,且通视良好,便于使用;埋设要牢固,不容易破坏;不要位于大功率固定机械设备旁,以免给使用、保护带来困难;点位应清楚明了、镶铜心,严禁一个桩上多个点位。
因本项工作是检测施工承包商的控制测量,桩点埋设均由承包商完成。为了确保测量质量,对桩点埋设应配同驻地监理督促承包商按审查合格的测量设计进行。
2)检测实施
地下导线应随隧道开挖而向前延伸,按照有关规范对四等导线的要求,进行导线边角观测。边角满足要求时,进行投影改正及严密平差,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3)注意事项
(1)单独进行地下控制导线测量时,仪器进洞适应一段时间,方可进行测量。应先检查起算边的稳定情况。
(2)由于地铁暗挖段测量条件差、边长较短、误差来源多等因素,在测量工作中还应认真对待,选择好的测量时机,并采取多次对中、三联脚架法、测量时停工、尽量延长导线边长等措施以提高测量精度,减少贯通误差,为竣工测量及铺轨基标测设创造条件。
6.5.2 地下施工高程控制测量
检测水准点,按国标GB50308-2008对精密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起闭洞内高程控制点,形成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作业时应按要求对已知点进行检核。
6.6贯通测量
下面主要介绍暗挖隧道的贯通测量。 6.6.1 平面贯通测量
1方法:当两相向开挖的隧道贯通后,应及时进行平面贯通测量。贯通测量作
业时,利用贯通面两边的已知控制导线点,在贯通面两侧设3个左右的导线点,并在贯通面附近设一点(临时点也可),这些点与洞内已知导线边形成附合导线。按四等导线对边角测量的有关要求测量贯通附合导线。外业资料满足要求后,求算贯通误差,判断贯通是否满足≤±50mm的要求。
2误差调整:贯通误差求出来后,应进行贯通误差的调整。贯通误差的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方位角贯通误差分配在未衬砌地段的导线角上;计算贯通点坐标闭合差,坐标闭合差在贯通地段导线上,按边长比例分配,闭合差很小时也可按坐标平差处理。
3注意事项:进行贯通前应先检测地下已知控制导线点、边的稳定情况,选用稳定的地下导线边、点作为贯通测量的起始边、点。 6.6.2 高程贯通测量
当两相向开挖的隧道贯通后,应及时进行高程贯通测量。高程贯通测量采用的方法及对仪器的要求与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相同。按国标GB50308-1999对精密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作业。求出高程贯通误差,判断贯通是否满足≤±25mm的要求。
在贯通面两侧没衬砌地段进行高程贯通误差调整,求出各点调整后高程,用以指导相应地段施工。
7竣工控制网平差和中线调整测量 7.1地下控制网平差
7.1.1平差原则
地下控制网平差和中线调整,按业主要求的时间即时进行,按两站一区间为单位,10天内提交成果报告。
隧道贯通后,地下导线则由支导线经与另一端基线边联测变成了附合导线,支线水准也变成了附合水准,当闭合差不超过限差规定时,进行平差计算。
平差的新成果将作为断面测量、调整中线、测设铺轨基标及进行变形监测的起始数据。
7.1.2 平面控制网平差
原则上以区间两端车站的施工控制导线点为依据,即车站控制边~区间控制中
线点或导线点~车站控制边,区间控制点间的距离在满足通视的条件下应尽量长。附合导线应采用不低于Ⅱ级全站仪观测,左右角各测两测回;距离正倒镜往返各测2测回,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应小于7mm,并进行投影归化改正。外业资料满足要求后,严密平差求算各点的坐标。 7.1.3 高程控制网平差
利用车站控制水准点对区间水准点重新进行附合水准测量。其技术要求与施工期地下控制水准测量相同。外业满足要求后,平差求算各点高程。所设水准点应牢固,方便使用,点名用油漆标注在侧墙上。
7.2 中线调整测量
根据竣工控制成果,测量施工单位测设的线路控制点,形成附合导线,严密平差后求算各点的坐标,与各点的理论坐标比较,将各中线点归化到设计位置,并对归化后的中线点转折角进行检测,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14章的有关要求后,嵌入铜心作为点位标记。
7.3 注意事项
区间内所设的控制点,桩点埋设必须满足GB50308-2008的有关要求,桩牢固、点位清晰、嵌铜心,以确保下一道工序使用方便。配合驻地监理督促承包商按要求布设区间控制点。点名用油漆标注在侧墙上。测量前应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常规检查,对使用的已知点进行稳定性检测。
8断面、限界测量
隧道测量系统TMS进行隧道断面测量
8.1总述
中线调整测量完成后,以车站施工控制点和调整后的区间控制点(中线点、导线点、精密水准点)为基础,对隧道净空断面点(限界控制点)、不规则隧道断面,使用全站仪和水平仪配以其它辅助工具进行测量。直线地段每30米,曲线地段每25米,以及于曲线元素点断面变化处进行隧道横断面测量。根据随机软件,可计算出各测点到线路中线的横向距离,为下一道工序调坡调线提供可靠数据。 铺轨后对有关的限界紧张结构、可疑地段的限界进行检测。
8.2工期
断面测量按业主要求的时间即时进行,按两站一区间为单位,10天内提交成果报告。
8.3有关要求
断面测量里程误差一般不大于±50mm,断面测量精度允许误差为±10mm,断面测量完成后按有关表格,填报断面测量成果表。断面测量的内外业作业及成果精度,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14章14.3节的有关要求执行。
8.4限界测量
地铁限界测量
8.4.1 检测目的
为了准确掌握全线设备安装、装修的现状,确保地铁车辆的安全,保证各设备不侵入设备限界,顺利实现地铁按期热滑目标。
8.4.2 检测范围
全线、车辆段、试车线、专用线、联络线、渡线等。 8.4.3检测内容
线路两侧可能侵入设备限界的电缆支架、消防水管、消防箱、接触网支柱、接触网、信号机、广告箱、站台等建筑设备。
8.4.4检测方法
采用设备限界检测车沿线路逐段检查。 8.4.5设备限界检测车
设备限界检测车由业主另行采购,设备限界检测车尺寸由总体设计单位提供,采购完毕由测量单位和设备监理联合进行验收。
8.4.6、检测步骤
1)按检测区段选择并调整好限界测量车。
2)先正线后车辆段和其它线(检测顺序和调度方案另行确定)。 3)直线段检测:按照直线隧道设备限界调整检测车进行检测。
4)车站段检测:检测时拆除站台侧的测量装置,保留站台下的检测装置进行检测。
5)曲线段检测:
(1) 350≤R<600,用R=350的设备限界尺寸进行检测。 (2) 600≤R,用R=600的设备限界尺寸进行检测。 8.4.7、检测要求
1)有关单位确认所检测的轨行区段所有障碍已清除。 2)行车速度5~10公里/小时。
3)对碰撞限界检测车和有可能侵入设备限界的设备、建筑物,由检测组作好详细的记录并在设备上进行标示。
4)根据记录,由设备监理安排时间逐点复测,将复测情况及时上报,并发整改通知,由责任单位及时处理。
5)检测时检测车上限载10人,相关单位派负责人到检测现场。 8.4.8 检测时间:业主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8.4.9 参加单位
总工办、工程处、设备处、现场办、调度室、总体院、测量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电力安装单位、接触网安装单位、信号安装单位等。
9铺轨控制基标检测
铺轨控制基标
9.1铺轨控制基标检测原则
1)时间要求:铺轨控制基标检测按业主要求的时间即时进行,按两站一区间为单位,5天内提交检测成果报告。
2)铺轨控制基标检测的内外业作业及成果精度,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15章15.2节的有关要求执行。
9.2控制基标平面检测
9.2.1检测内容
铺轨控制基标检测前,应根据铺轨综合图计算控制基标的理论坐标,检查承包商计算的理论坐标值。并由此推算控制基标相临点间及控制基标与控制点间的边长和夹角值。 9.2.2检测方法
使用全站仪进行检测作业。检测控制基标间及控制基标与控制点间的角度及边长,并平差求算各控制基标的坐标。左、右角各测两测回,距离往返各测两测回。 9.2.3限差控制
直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满足不了要求时,应要求承包商重新进行控制基标设置。
9.3控制基标高程检测
使用NA2+GPM3及配套线条式因瓦水准尺,在施工控制水准点间经各控制基标,布设符合水准路线测定每个控制基标的高程,其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满足不了要求时,应要求承包商重新进行控制基标设置。
9.4提交成果资料
检测说明、检测依据、检测结论、检测比较表、导线及高程平差资料、导线及高程原始记录。收到承包商上报资料5天内提交检测成果书。
10竣工测量检测
竣工测量检测主要包括:线路轨道竣工测量、线路结构竣工测量、沿线路设备竣工测量以及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检测。
10.1线路轨道竣工测量检测
10.1.1检测内容:铺轨基标检测和轨道铺设竣工测量检测。
10.1.2 检测依据:以铺轨控制基标为起始数据进行线路轨道竣工测量。 10.1.3 铺轨基标检测作业时间、方法及精度:道床铺设后进行,检测控制基标间夹角、距离和高程,方法同控制基标检测相同,同时编制测量成果表。 10.1.4 轨道铺设竣工测量检测时间、方法及精度:当线路轨道锁定后,采用
轨道尺测量轨道与铺轨基标的几何关系和轨距。轨道距铺轨基标或线路中心线的允许偏差为±2mm,轨道高程允许偏差为±1mm,轨距允许偏差为-1mm~+2mm。
10.2线路结构竣工测量
10.2.1检测内容:区间隧道、车站净空横断面测量及附属结构竣工测量。 10.2.2检测要求:以铺轨控制基标为起始数据,抽检比例不少于30%。抽检断面点数量、位置、测量方法、精度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14.3节要求,检测值与原测值较差不大于25mm。
10.2.3区间隔断门结构竣工测量,应以隔断门前后的铺轨控制基标为基准,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作业,测量允许误差为±10mm。
10.2.4 附属结构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平面、高程以及结构尺寸测量。 10.3沿线路设备竣工测量以及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检测
10.3.1沿线设备竣工测量检测应包括接触轨、接触网、风机以及行车信号与线路标志等主要设备竣工测量,采用铺轨控制基标为依据,测量精度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19.4节。
10.3.2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检测:包括施工迁移、改移、原有的现有管线和新建管线竣工测量等,测量详情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第19.5节要求。
以上工作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测量检测,满足业主要求为前提。
11对全线施工、监理单位的测量管理
1) 协助业主进行测量管理办法编制,统一哈尔滨地铁测量专项工作管理体系,做到结合实际,有章可循;
2) 明确全线质量管理目标。根据哈尔滨地铁工程质量目标制定本项工作质量目标;
3) 制定全线测量管理程序;
4) 编制全线测量技术要求并经业主审核,统一检测标准。
5) 执行测量管理各项制度,加强各方责权利的管理; 6) 建立培训制度。对技术力量薄弱的施工单位进行专项培训
7) 建立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测量工作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足之处及时闭合完善。
12完成业主指示的其他零星工作
根据工程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业主指派的相关地铁测量零星工作做到随叫随到,及时提供测量报告,满足工程需要,做好测量服务。
13参考文献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规范》TB10101-99;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规范》CJJ73-1997; 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 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9)《哈尔滨市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测量检测和第三方检测总体技术要求》; 10)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
14致谢
在三年的学习中,本人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更新。顺利的完成了学业,成功来之不易,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所有曾经给予过我无私帮助和关心的人——各位师长、各位同学、各位同事、各级领导。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