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2022年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种植发展规划

2018~2022年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种植发展规划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9年8月Aug.2019TROPICALAGRICULTURALENCINEERING热带农业工程

第43卷第4期Vol.43,No.42018~2022年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种植发展规划①

李雄兵②

曾洪梅

吴冬云

广东惠州516008)

(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简要分析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种植发展实施区域、重点品种、主要内容和形式,以培育富

民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2018~2022年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格局的顺利形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关键词

惠州市;种植;规划

F304.5

中图分类号

PlantingDevelopmentPlanof\"OneVillage,OneProduct,OneTownandOne

Industry\"inHuizhoufrom2018to2022

(HuizhouAgriculturalTechnologyPromotionCenter,Huizhou,Guangdong516008)

AbstractThispaperbrieflyanalyzedtheimplementationarea,keyvarieties,maincontentsandformsof\"onevillage,oneproduct,onetown,oneindustry\"plantingdevelopmentinHuizhou,inordertocultivatetheleadingindustryofenrichingthepeopleandpromotetheincreaseoffarmers'income.Providingstrongtechnicalsupportforthesmoothformationoftheindustrialpatternof\"onevillage,oneproduct,onetown,oneindustry\"inHuizhoufrom2018to2022.KeywordsHuizhoucity;planting;planning

LIXiongbing

ZENGHongmei

WUDongyun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接着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共惠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也相继印发。为此,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了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经验较丰富的农技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惠州市各县(区)特色农业产业镇村就气候、土质、耕作水平、传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等进行了调研。经过调研,提出惠州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2018~2022年)种植发展技术性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加快推进惠州市“一

村一品、一镇一业”种植产业格局出谋划策。1主要目标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的要求,根据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布局,积极开展农业绿色技术服务指导,推动惠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现资源型转为产品型,产品型变成商品型,商品型变身品牌型,带动产品开发,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富裕,振兴产业经济。通过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技术指导服务,实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专业镇村覆盖率达到100%,培训农户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进步率在

①收稿日期:2019-05-20;编辑部E-mail:rdnygc@163.com;责任编辑:古小玲;排版:古小玲。②李雄兵(1962~),男,大专,高级农艺师。

-80-

李雄兵等2018~2022年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种植发展规划

“十三五”末要达到67%。到2022年,新品种、新技术在推动全市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中成效显著。1.1实施区域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以主要特色产业乡镇为重点,统一规划,以镇、村为单位整片推进,形成规模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带(区)。1.2重点品种

各县(区)要依托现有镇村资源优势,以岭南特色水果、蔬菜、茶叶、南药、花卉、食用菌为重点,集中连片打造,突出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做优稻米、花生、蔬菜、薯类等传统产业;做强荔枝、龙眼、香蕉、杨桃、番石榴、火龙果等岭南特色水果以及龙门年桔、花卉、南药、茶叶等特色产业;做大休闲农业、康养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2主要内容

2.1调优品种结构,强化农作物品种推介指导2.1.1粮油作物

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作物有效供给,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点做好水稻、甜玉米、马铃薯、番薯等粮食作物品种示范推介指导工作。特别是做好博罗、惠东、龙门等3个产粮大县优质粮产业工程以及惠城区丝苗米产业园、龙门县丝苗米产业园、规划中的惠东县马铃薯产业带等农业产业园区的品种指导推介工作,保障3个园区农作物品种年更新换代率达到60%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扎实做到稳粮增收。每年根据省新审定水稻品种及省、市主推品种开展更新换代,保证粮食专业镇村良种覆盖率100%。2.1.1.1

水稻

水稻专业镇村发展区域(年规划面积8.0万~8.7万hm2,其中早造4万hm2,晚造4.7万hm2。主要集中在全市传统稻作区的各县区乡镇,包括龙门县的龙田、平陵、龙潭、龙江、蓝田等镇村;博罗县的公庄、杨村、麻陂、泰美、观音阁、柏塘等中东北部镇村;惠东县的多祝、安墩、梁化、稔山、白花、铁涌等传统产粮镇村;惠城区则集

中在横沥、芦洲、水口等镇村;惠阳平潭、永湖、镇隆、沙田等镇村),重点推广种植高抗、优质、适应市场需求的丝苗米如‘粤晶丝苗2号’、‘五山丝苗’、‘美香占’、‘粤美占’、‘象牙香占’、‘南优占’等以及香米、黑米、红米等特种专用水稻品种。2.1.1.2

玉米

鲜食甜玉米专业镇村发展区域(年规划种植面积2.3万hm2左右,其中春种1.3万hm2,秋种0.7万hm2,冬种0.3万hm2。主要集中在惠城区汝湖、马安、横沥、水口街道;博罗县的杨村、柏塘、公庄、泰美;惠东县的梁化、大岭、白花;惠阳的平潭、良井、永湖等传统甜玉米生产区域,打造惠城区汝湖镇南新村、仍西村、仍北村、沙洲尾村、横山头村、村尾村、水口的澳背村、姚村村、三联村等甜玉米专业村),重点种植适口性好、外观商品性能高、适应性广、抗性强的品种。因为惠州市处于沿海地区,是台风多发区,多大风、暴雨,特别需要抗倒伏性强的优良品种,如‘粤甜28’等。北回归线以北镇村不能冬种。2.1.1.3

花生

花生专业镇村发展区域(年规划种植面积2.7万hm2左右,其中早造1.6万hm2,晚造1.0万hm2。主要集中在惠州市传统种植区域,包括惠城区横沥、芦洲、汝湖、水口;博罗县的观音阁、石坝、麻陂、公庄、杨村、柏塘、泰美;惠东的多祝、白花、白盆珠、大岭、梁化以及沿海传统花生种植镇村;龙门县则重点在平陵、龙江、龙华、永汉相关传统种植区域),惠州花生产业近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单一油用作物转化为鲜果鲜食销售,鲜果产业发展已成规模。建议加快博罗观音阁、石坝、公庄以及惠城区的芦州、汝湖和龙门的永汉等传统花生鲜果产区发展成为保健型特用花生产业带。花生产业带重点推广高抗、高油、富含白藜芦醇的优质品种,如‘航花2号’、‘仲恺花8号’等,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扩大珍珠红、珍珠黑等保健型特色花生品种。条件许可的地区,要引进和建设花生鲜食果品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效益。2.1.1.4

马铃薯

-81-

2019年8月热带农业工程第43卷第4期

马铃薯专业镇村发展区域(以冬种为主,规划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主要集中在惠东县稔平半岛的稔山、铁涌、平海以及惠阳的平潭和博罗的园州、石湾等镇村)。重点打造惠东稔平半岛超0.7万hm2冬种优质马铃薯产业带。其它山区、特别是北回归线以北乡镇冬季霜冻偏重地区不能种植马铃薯。建议引进和推广高产、高抗、优质的脱毒马铃薯优新品种如‘陇薯7号’、‘粤引85-38’、‘大西洋’等,推广稻-稻-薯轮作模式,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同时也是坚持用地与养地的最佳生态绿色发展的生产模式,推广稻草覆盖,尽量减少或不使用塑料薄膜覆盖,以减少白色污染。另外,可适当引进一批商品性好的保健型彩色薯类品种,如‘紫玉’、‘黑美人’、‘紫罗兰’等,增强惠州市马铃薯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迎合消费者需求。2.1.1.5

番薯

番薯专业镇村发展区域(以春、秋种为主,年规划面积0.6万hm2,春薯0.2万hm2,秋薯0.4万hm2。主要集中在惠东北部乡镇的安墩、多祝、白盆珠以及惠阳的平潭、惠城区的汝湖、泸洲、博罗东部的石坝、麻陂、公庄、龙门县的永汉、平陵等传统甘薯产区),重点发展惠东北部山区的安墩、多祝紫薯产业带。建议引进薯型外观好、淀粉含量高、适于加工和熟食的高产、优质、高抗的脱毒甘薯优新品种。2.1.1.6

大豆

大豆专业镇村发展区域(以春、秋种为主,种植面积333.3hm2。主要集中在博罗县东北部镇村及龙门县东部镇村),重点推介‘谷黄’以及粤引‘黑大豆1号’、‘中黑豆42号’、‘华夏黑豆1号’等3个品种。2.1.2主要经济作物

惠州市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大、品种琳琅满目、丰富多样、富含营养,是周边大中城市食用蔬菜的重要供应基地,经济作物产业不仅要丰富市民,保障惠州市蔬菜有效供给,也为广大市民提供康养类(保健型新鲜果蔬、南药、食用菌)食品,为“美丽惠州”提供工程景观来源。根据每年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主推作物品种,年-82-

共计推介种植优新品种300个以上。2.1.2.1

蔬菜

蔬菜(包括冬种蔬菜)种植专业镇村发展区域(年规划复种面积0.67万hm2。主要集中在龙门县龙田镇、龙江镇、永汉镇;博罗县的龙华、湖镇、福田、柏塘、泰美、杨村、麻陂、公庄等乡镇;惠阳区的平潭镇、良井镇、镇隆镇;惠东县沿江乡镇梁化、多祝、大岭、白花;仲恺的陈江、沥林等乡镇),根据各地土壤气候条件,推介种植叶菜类的菜心系列、白菜系列、包菜系列、芥兰系列、梅芥菜系列;根茎类蔬菜包括萝卜、淮山、莲藕、粉葛、芋头;瓜茄类的冬瓜、南瓜、黄瓜、苦瓜、丝瓜、红茄、番茄;荚豆类的豆角、玉豆、兰豆、麦豆等。建议惠阳的平潭、良井、永湖、沙田、镇隆、秋长以及惠城区的水口、汝湖、横沥、马安和博罗的中西部乡镇的福田、石湾、园州、湖镇、柏塘、泰美、杨村,惠东的梁化、多祝、大岭、白花、龙门的平陵、龙江、龙田等镇村根据季节及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和荚豆类蔬菜,在上述区域,培育产业合作组织,分类型、上规模、整片建设叶菜类产业带、根茎类产业带、瓜茄类产业带、荚豆类产业带,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种类别多样的果蔬产业带,要求一年四季能均衡上市。在上述区域,重点打造博罗福田菜心产业带、惠阳平潭菜心产业带;惠东稔平半岛春种大顶苦瓜产业带;龙门麻榨的东埔村、凤岗村、桂村村的麻榨粉葛生产基地、惠阳平潭镇光辉村、平潭村、新圩村、乌塘村的粉葛淮山产业带;惠阳矮光村、红光村的红葱头专业种植村、龙门的永汉振东村、上埔村的永汉茨菇专业村;龙门龙华功武萝卜专业村;惠东县黄埠镇西冲村以及惠城横沥镇南门村的莲藕专业村;博罗县湖镇、龙华的湖镇黑皮冬瓜生产专业镇村;龙门龙华马嘶村、麻榨东埔村、惠阳平潭镇新圩村、光辉村的淮山生产专业村;惠城横沥镇矮陂村、土桥村、泰安村的梅菜生产专业村;周公堂村的紫红茄生产专业村。推介品种有‘秋绿’芥蓝、‘丰产六号’豆角、‘油绿粗苔’菜心、‘铁柱2号’冬瓜、‘雅绿6号’丝瓜、‘农丰’长茄、‘惠宝紫’红茄、‘冠华4号’节瓜、

“菜篮子”李雄兵等2018~2022年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种植发展规划

‘碧绿粗苔’菜心、‘绿胜3号’丝瓜、‘油绿80天’菜心、‘油绿702’菜心、‘紫荣8号’茄子、‘丰绿2号’苦瓜、‘长绿2号’苦瓜、‘白沙迟花晚’萝卜、‘白沙青丰3号’黄瓜、‘宝玉’节瓜、‘绿源’丝瓜等一批品质优、抗性好、经济效益佳的优质品种。推介种植的其他品种有‘桂淮2号’、‘桂淮5号’、‘桂淮6号’、‘广州红皮’、‘紫玉’淮山,以及‘细叶粉葛’、‘大叶粉葛’、‘苍梧粉葛’、‘紫葛’(麻葛)等。2.1.2.2

茶叶

茶叶种植专业镇村发展区域(规划种植面积6万亩。主要集中在博罗县柏塘、横河、公庄、石坝、泰美、麻陂;惠东县白盆珠、宝口、安墩、龙门县南昆山、地派等山区乡镇村),重点打造柏塘龙头村为核心的千亩紫芽茶产业带、惠东白盆珠横江村的岩茶产业带、龙门县南昆山上坪村的可可茶专业村。推介品种含仙人茶、小叶紫芽茶、罗浮山茶、桔塱茶、火烧窑茶、南昆山毛叶茶、乌叶单丛茶、丹霞1号茶等地方特色品种及福建岩茶(‘肉桂’、‘水仙’、‘奇兰’、‘北斗’、‘铁罗汉’等)、‘鸿雁12号’、‘铁青1号’、‘丹妃’(紫芽茶)、‘荚红九号’、‘乌叶单从’、‘丹霞1号’、‘丹霞2号’等国家(省级)优良品种。要加快在龙门县西北部的龙潭马岭村、南昆山的乌泥村开发南昆山可可茶(毛茶)生产基地,各茶叶生产区域要营造阔叶林带,以保持茶园水土相护,防止水土流失。通过营造阔叶林带,聚集周边云雾,以生产质量高雅的“云雾茶”,同时,要抓好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加工、商品化发展。2.1.2.3

南药

南药种植专业镇村发展区域(规划种植面积0.13万hm2。主要集中在博罗县罗浮山、象头山一带乡镇;龙门县的南昆山、桂山一带山区乡镇及惠东县九龙峰至莲花山一带部分乡镇),其中罗浮山具有“中草药宝库”之称,中草药1200多种。南昆山具有“中草药谷\"之美誉。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种植,对现阶段需求量较大的铁皮石斛(‘石斛1号’、‘雁荡山1号’、‘雁荡山2号’、‘永生源1号’)、金线莲(‘粤引1号’、‘闽引2号’、‘南昆山野外2号’、‘金草1号’、‘金草2

号’)、黄精、牛大力、土茯苓、溪黄草、凉粉草、鸡骨草、五指毛桃、艾草(‘大叶艾’、‘小叶艾’)、三丫苦、岗梅根、降香、猴耳环、千里光、金毛狗脊、山稔等品种进行人工训化种植。要加快农村保健养生人才的培养,引领农村中草药生产、加工、销售和应用,加快山区农民增收步伐,发展中医药产业,推进惠州市康养保健产业的发展。2.1.2.4

花卉

花卉种植专业镇村发展区域(年规划种植面积0.4万hm2。主要集中在各县、区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村落),重点建设好惠城区水口的域郊型各式花卉产业基地、汝湖镇房村村的特色百合花专业村、博罗县长宁镇的特色花卉观赏基地、龙门县龙华镇水坑村的墨兰专业化示范村、蓝田长荣蝴蝶兰生产基地、惠东多祝玫瑰休闲养生园等。根据不同花期推介种植红龙大花蕙兰、绿帝大花蕙兰、汕农王子蝴蝶兰、滴彩蝴蝶兰、丰韵红掌、玛丽红掌等花卉品种。在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以及新农村示范区域,可引进种植矮秆波斯菊、百日草、醉蝶花、玉玲珑水仙、卡罗拉玫瑰、斗雪红月季、秀丽1号凤梨、闪亮一品红、红荷一品红、紫玉美序郁金等观赏性花卉及荷花、格桑花、向日葵、油菜(‘阳光2009’、‘阳光131’、‘中油杂1号’、‘中油杂2号’、‘中油杂3号’、‘中油杂4号’、‘中油杂6号’)、紫云英(‘闽紫1号’)、波斯菊等景观型花卉,营造花山,花海,加快惠州市农村绿色生态建设。2.1.3水果

年规划种植各类果品面积7.3万hm2。在稳定发展惠州市岭南特色水果荔枝、龙眼、香(粉)蕉、龙门年桔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柑橘品种及南亚热带的番木瓜、番石榴、杨桃、火龙果、黄皮、莲雾、无花果、百香果、牛油果、红心番石榴(巴乐)、青枣、番荔枝、嘉宝果、澳洲坚果、奇异果等优稀果品,建议南亚热带果品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乡镇种植,主要分布在龙门县中南部乡镇、博罗县大部乡镇、惠阳全境、惠城大部、惠东(除北部

-83-

(除个别聚霜严重村落)(除横沥北部山区个别聚霜村落)2019年8月热带农业工程

第43卷第4期

的安墩、宝口、高潭等霜冻区域)大部乡镇;山区乡镇(含北回归线过渡范围)可积极发展亚热带的红心蜜柚、葡萄、蓝莓、草莓、柑橘、香水柠檬、人心果、桑葚、马古栗等特色水果。2.1.3.1

荔枝、龙眼

在荔枝龙眼专业镇村(主要集中在惠东县多祝镇、白花镇、惠阳区镇隆镇、博罗县龙华镇、龙门县龙江镇),要重点打造镇隆山顶荔枝专业村、博罗龙华山前荔枝专业村、龙门龙江路溪石硖龙眼产业带,重点推介种植‘仙进奉荔枝’、、‘岭丰糯荔枝’、‘琼荔1号荔枝’、‘庙种糯荔枝’以及‘石硖龙眼’、‘储良龙眼’、‘古山二号龙眼’、‘冬宝9号龙眼’、‘东丰龙眼’等新品种。2.1.3.2

柑橘、蜜柚

在柑橘、蜜柚专业镇村(主要集中在龙门县麻榨镇、龙华镇、龙潭镇龙门年桔专业镇村、博罗观音阁镇香水柠檬专业镇村、惠东县安墩镇春甜桔专业镇村、惠城区横沥镇小岚村红心蜜柚专业镇村等),重点推介种植少核年桔、沙糖桔、贡柑、金葵蜜桔、茂谷柑、红心蜜柚、官溪蜜柚等柑橘优新品种。2.1.3.3

香蕉

在香(粉)蕉专业镇村(主要集中在博罗县柏塘、杨侨、杨村,惠城区水口街道、横沥镇、汝湖镇,龙门县的永汉、龙华、龙江以及惠东的梁化、多祝等蕉果类传统产区)。建议惠州市北回归线以北山区以及台风多发地区乡镇不宜推广种植香(粉)蕉,以免发生冻害或风害造成经济损失。重点推介种植粉杂‘1号粉蕉’、‘广粉1号粉蕉’、‘红粉1号粉蕉’、‘中蕉3号’、‘中蕉9号’等优质脱毒香蕉种苗。2.1.3.4

杨桃

杨桃产业带主要集中在龙门县麻榨镇的下垅、凤岗、河东、坑口、桂村等万亩杨桃产业带。杨桃产业带主要是稳定现有面积和提高产量及品质。重点推介马来西亚大果甜杨桃、蜜丝甜杨桃、香蜜杨桃、水晶蜜杨桃、新加坡大果甜杨桃等新品种。要求种植区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无霜冻地区肥沃土地建园。-84-

2.1.3.5

草莓

草莓专业镇村主要集中在惠城区水口、博罗县湖镇镇、长宁镇、龙门县永汉镇马星村、油田村以及龙城街道办等城郊型或旅游景区周边村落。重点推介品种有‘香莎’、‘硕丰’、‘硕蜜’、‘丰香’、‘春香’、‘石桌1号’、‘红颜’、‘章姬’等。2.1.3.6

柠檬

特用柠檬专业镇村(主要分布在博罗县观音阁镇的南坑村、联星村、柏塘镇、公庄镇的横岭村以及龙门县永汉镇的低冚村),主要推广品种有‘尤力克’(‘油力克’)、‘菲诺’、‘热那亚’、喜食,故被称为益妇果,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近年市场需求量增加,要求在产区设立产品加工厂,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活力。2.1.3.7

甘蔗

果蔗专业镇村主要集中在博罗石坝果蔗传统镇村以及龙门麻榨东埔村。重点推介‘台湾金香蜜’、‘黑皮果蔗’、‘黄皮果蔗’、‘木格白玉蔗’等优新品种。要求果蔗建园要避开台风和霜冻严重的地区,且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交通条件好的地方建立商品性产业带。2.1.3.8

其他水果

在其他水果专业镇村,推介种植‘金丰’黄皮、‘金鸡心’黄皮、‘翡翠’番石榴、‘广密’木瓜、‘红日1号’木瓜、‘美中红’木瓜、‘红铃’番木瓜、‘桂研10号’油梨、‘长果桑’、‘黑金刚’莲雾、‘夏黑’葡萄、‘红水晶’火龙果、‘仙龙水晶’火龙果、‘粤红’火龙果、‘AP’番荔枝、‘台农一号’百香果、‘紫香一号’百香果等。2.1.4食用菌

惠州市处在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温条件优越、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各类食用菌的生产。建议加快龙门县龙田镇、龙潭镇、龙城街道办优质草菇、蘑菇、香菇产业带的发展;其它各县区具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山区乡镇的村落可根据气候条件发展药用灵芝、茯苓、竹荪、金针菇、木耳等林下经济作物,加快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井冈红糯荔枝’‘台湾香水柠檬’等。柠檬因其味酸,肝虚孕妇最李雄兵

等2018~2022年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种植发展规划

2.1.5其他特色小品种

根据已具有当地种植特色但规模不大的小品种,如荞头、红葱头、竹芋、蕃芋、红豆、黑豆、小米等五谷杂粮,结合旅游度假区域建设的需要,将其发展成旅游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生产上注意品种提纯复壮,避免多年种植出现的品种退化等现象,及时开展品种改良。建议在产区加强产品的加工和包装,提高商品品质。2.2广泛开展绿色生态技术示范指导

围绕惠州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紧密借助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以轻简化、智能化、机械化、集约化为重点,扩大节本、绿色、智慧、生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推广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模式,示范利用绿色生态环保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生态循环模式、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强化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提纯复壮,围绕生产效能提升,提高农户种植效益。2.2.1开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光伏农业等集成

技术

在水稻、甜玉米、马铃薯等大宗粮食作物专业镇村,重点开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光伏农业等集成技术指导。广泛开展“3+1”绿色生态技术模式(即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稻、鸭、螺共作生产绿色安全稻米关键技术,香米增香技术,稻草植菇回田培肥循环生态利用技术,甜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及全生物降解膜覆盖栽培技术,冬种马铃薯除草剂残留药害诊断与防控关键技术等先进适用绿色技术服务;依托部分专业镇村已有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示范基地,建立水稻、甜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区,集成开展“四诱”(灯诱、色诱、性诱和饵诱)技术、生物天敌、生态调控、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指导性服务;集成推广适宜各稻作区等粮食生产区的绿色防控模式如“生态调控+释放天敌”、“稻田养鸭(鱼)+性诱+生物防治”以及对水稻“两迁”害虫、流行性病害、突发性病虫害实施应急防控和联防联控,提升区域重大

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开展稻草地膜覆盖保墒、深沟灌溉等农田节水措施推广服务;鼓励引导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堆沤腐熟综合处理还田利用,实施秸秆机械还田、腐熟还田、过腹还田、青黄贮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引导广大农户使用微喷、滴灌、水肥一体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积极推广深耕轮作(稻-稻-马铃薯、稻-稻-绿肥、稻-稻-菜等)、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土壤调理剂、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等技术,促进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减少地膜残留污染,持续保护提升耕地质量。

2.2.2开展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立可追溯体系

在蔬菜种植专业镇村,重点宣传并引导农户开展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立可追溯体系,保障“菜篮子”安全。积极开展光伏大棚种植特色果蔬栽培技术、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蔬菜水肥同步调控高效栽培技术、蔬菜椰糠栽培技术、蔬菜播种机械化技术、机械化精准施肥减量技术服务指导,引导有条件的专业镇村开展实施推广蔬菜远程监控及物联网关键技术、“有机肥+机械深施技术”、蔬菜自动化智能灌溉技术、融合气象监测等智慧农业技术、“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等。菜区实施水旱轮作、稻菜轮作、不同种间轮作,以减少同源病虫害发生;年间各季品种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期以利于一年四季果蔬产品均衡上市。开展深沟灌溉、微灌喷灌滴灌、稻草覆盖等农田节水技术指导服务,促进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开展蔬菜节肥技术示范指导,扩大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控、物理诱控等综合防控措施,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2.3开展林下种植,发展林下经济

在南药、食用菌专业镇村,重点引导农户开展林下种植,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林-菌模式、林-药模式,充分利用树林遮阴、散射光照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在林中种植食用菌、南药,可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协调了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在土地需求上的矛盾;在生态栽培上重点推广“有机肥+机械深施技术”、+水肥一体化”、“药(南药)+沼+畜”、

-85-

“有机肥2019年8月热带农业工程

第43卷第4期

“绿肥+自然生草制”等模式。另外,室内种植食用菌可开展双孢蘑菇养料二次发酵技术、食用菌室内多层床架高效栽培技术、秸秆-食用菌-菌糠还田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南药绿色化病虫生态防治,重点推广“生态调控+释放天敌”、“灯诱+性诱+生物农药”等,确保南药品质安全、质量优良。2.2.4开展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茶园标准

化作业

在茶叶专业镇村,重点开展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茶园标准化作业指导;推广“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绿肥+自然生草”等绿色生态施肥新技术;要促进茶园农机农艺融合种植,积极在茶园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引导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实行机械采摘;要推广“生态调控+释放天敌”以及“灯诱+性诱+生物防治”等拟有机栽培的病虫防治新技术;茶园要营造各类有利于茶树生长的阔叶林带,以利于茶园云雾生成,提高茶叶品质。2.2.5开展水果绿色、生态施肥技术

在水果专业镇村,配套开展荔枝高接换种技术、“果+沼+畜”循环农业技术、“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有机肥+机械深施”、以及“绿肥+自然生草”等果园绿色、生态的施肥技术;推广“生态调控+释放天敌”、“灯诱+性诱+生物防治”等集成绿色防控技术;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技术、荔枝龙眼蒂蛀虫预测预报及防控技术、年桔无病毒育苗技术、柑橘节本省力化栽培技术(矮化密植、桔园免耕栽培、水肥一体化、山地运输、双层喷雾)、年桔留树保鲜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果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等示范指导。对淡水沙梨、三洞柿子等极具地方特色果树,积极引导开展果树种质资源提纯复壮,建立种质资源苗圃,逐步恢复地方优势。南亚热带果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以提高品质,通过推广“果+沼+畜”生态模式并依托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主体,摸索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实现养殖业与果品产业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地力,提高果品质量。-86-2.2.6以标准化夯实农产品品牌基础

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制(修)定农作物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农业技术规程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生产上的实际应用,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按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提高生产的标准化科学水平,提高全市专业镇村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加强标准化生产宣传,推动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有标可依、按标生产,提高标准应用覆盖率。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要积极申报农产品品牌,培养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名牌产品,申请相关农产品地理标志,积极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单位,夯实镇村农产品品牌质量基础,促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真正实现富民兴村;建设具有集品种示范、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示范园区,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网上交易平台,切实解决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2.2.7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2.7.1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效融合

以粮食、果品、蔬菜、茶叶等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在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品相对连片集中的专业镇村(龙门县大米专业镇村、龙门县年桔专业镇村、惠阳区及博罗县荔枝专业镇村、惠东县马铃薯专业镇村、惠阳蔬菜生产专业镇村、惠城区甜玉米专业镇村等),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开展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商品化处理等相关产业;积极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建设粮食烘储加工中心、果蔬茶加工中心等;推进初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效融合,挖掘农业增收潜力。2.2.7.2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效融合

李雄兵等2018~2022年惠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种植发展规划

绿色防控、科学施肥、农业智能、生产生态等农业绿色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指导服务直达专业镇村。3.3培育农村新型人才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孵化器)等平台,重点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所在地农村创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重点在全市花卉、水果、南药、茶园等专业镇村,大力发展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业科普、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休闲农业,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村庄。充分利用罗浮山、南昆山、桂峰山、象头山、九龙峰等山区旅游带、惠东沿海旅游带、惠东高潭红色旅游带、龙门温泉度假旅游带等,做好旅游带周边择、技术支撑等指导,推广种植一些具食用兼观赏的特色果树品种,积极打造“那片花海”,“那片田野”,“那家果园”,“那片茶园”等系列田园综合体,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效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3主要形式

3.1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在项目和资金上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倾斜,依托项目开展,将科技专家和科技成果引进到全市各个专业镇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水稻、甜玉米、马铃薯等大宗作物专业镇村和部分基础薄弱、农民种植水平稍低的专业镇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并适时召集周边农户现场观摩,扩大基地示范效应,实现示范一片、提升一批,带动一方。3.2开展农技人员科技下乡服务

建立健全市、县(区)、镇农技人员联动,省农科院专家参与的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机制,充实、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专家组力量,推进全市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农机等农业科技团队覆盖服务,每年按农时季节、分区域、分批次在全市种”、“标准化种植技术”、“农作物防灾减灾”等系列农科主题下乡服务活动。开展“人手5本书”计划,向专业镇村广大农户赠送相对应农村实用技术手册;开展“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计划,因地制宜开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青年、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主要对象,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具备现代农业新思维、新视角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档案,探索建立“1+1+N”模式,即1个农业科技服务专家组对接服务1个县(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定期走访、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项目扶持、微信群在线指导等服务。3.4优化信息服务

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网”、“惠州农技信息”期刊、“惠州农技气象短信发布平台”、、“惠州微农技”等五大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各类信息服务大数据库,打造集农业科普、咨询指导、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开发惠农手机报或惠农APP,根据“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地理布局,镇村特色作物种类,提供本地适宜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源环境、市场风向、专家支招、农业新科、农业机械、病虫防治等信息、及时开展专业化、本地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全方位做好信息服务开发利用、推送渠道、信息反馈处理等工作,为全市各专业镇村广大农户提供“点餐式”信息服务。

致谢

此文得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林伟君副所长、胡建广副所长、唐颢博士、何秀英副所长以及陈汉才研究员、吴文研究员等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和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87-

“惠州农技快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农作物品种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开展“春播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