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 1.(2015·北京顺义区统考)右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2015·衢州检测)《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 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3.(2015·宜宾诊断)梁启超曾评论道:“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在此,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 )
A.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始 B.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对决 C.洋务运动发展的重要转折 D.中国人民群体意识形成的开始
4.(2015·无锡期末)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5.(2015·枣庄二模)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 )
题目 论非皇上复政则同乱不能平定 论义民与乱民之异 论中国民气之可用 排外平议 A.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示器具从右到左依
所刊载的期数 第49期 第52期 第57期 第68期 时期的国内时局
6.(2015·宣城调研)右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
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7.(18分)(2015·临沂模拟)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危船”与“陆沉”
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中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
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
材料二 “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
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梁启超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道:“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
(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10分) (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
答 案
1.选C 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2.选D 由“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可知,日本要求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故D项正确;日本独占中国是在全面侵华期间;《马关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B、C三项错误。
3.选D 据材料“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可知,中国人民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开始觉醒,形成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群体意识,故D项正确。
4.选B “改年号为‘永清’”说明还是旧式政权,故A项错误;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采取的特殊措施,故B项正确;台湾民主国成立是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而不是脱离祖国的行为,故C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材料中体现不出拥护大清王朝的信息,
故D项错误。
5.选C 由1898年可排除A、D两项;由“义民”“民气”“排外”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故选C项,排除B项。
6.选C 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维护了列强在华利益,故C项正确。
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逐层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秋瑾诗句体现出的情感中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等信息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可从民族危机、中国国际地位、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思考等角度分析。
答案:(1)状况:中国社会落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排斥外来先进文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心境:中国文化已经不能应对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具有亡国灭种的心理忧惧;对清政府的幻想不复存在,感受到救亡图存的自身责任。
(2)病夫:男人吸烟片、梳辫子,女人裹小脚等丑陋病态。
问题: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为西方所轻视,殖民者对中国形象的歧视性描绘;近代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