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树人学校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包含答案解析)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树人学校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包含答案解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选择题

1.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

2.王老师上课带来一把金属勺放在了讲桌上,把刚烧开的开水倒入杯中,将金属勺放在杯里,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约20℃)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关于这种金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金属熔点不低于20℃ 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 A.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

B.该金属熔点低于20℃ D.该金属是非晶体 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用地膜覆盖农田

3.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4.用一支水银温度计测量放在24℃房间里的一盆热水的温度时,当温度计的水银上升经过“29℃”这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 ) A.房间里的温度 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

5.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 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6.下列所给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大约是 40℃

B.每周一升旗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 20s 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5m/s D.心脏的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

7.一支刻度均匀,但标刻数值不准的温度计。在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6℃,在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5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则示数是( ) A.0℃

B.2℃

C.4℃

D.6℃

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 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 B.热水的温度 D.无法判断

9.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

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 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 可知( )

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10.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绘制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

A.海波是晶体 B.海波没有固定的熔点 C.海波熔化过程经历了9分钟 D.第9分钟时海波处于固态

1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45℃的是( ) A.澡堂里洗澡水的温度 B.某同学发烧时的体温 C.我县夏季最高的室外温度 D.使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12.下列说法正确是( )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二、填空题

13.严冬时节,玻璃窗的内表面常结一层冰花,这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______生成的。有时又可看到竖直的冰痕,这是由室内的水蒸气先液化为水,水再在沿玻璃下淌的过程中______而成的。

14.小红夏天喝可乐时喜欢加些碎冰块,这样喝起来感觉更凉爽,原因是______;她爸爸站在电风扇前吹风感觉凉爽,其原因是______。

15.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共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__。

16.冬天,装有暖气的汽车玻璃窗上常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水珠出现在车窗的_____(选填“内”或“外”)侧。

1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 由图象可知, 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在第 2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18.夏天,爱吃冰棒的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的外包装纸上有许多“白花花的粉”;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汗”了;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在以上发现中,物态变化原理相同的有______(填序号)。他发现的冰棒周围冒出“白气”的情景应如图______(选填“A”或“B”)所示。

19.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根本区别。液体沸腾时,必须要达到沸点,并在沸腾过程中不断______热。“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并没有停止______,只是暂时止住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材,停止加热,是______止住沸腾。

20.火山爆发时,炽热的熔岩喷出地表,像炼钢炉流出的钢水一样流淌。岩浆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液体,流淌过程中,在火山口周围向外依次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次由高到低/相同/依次由低到高)。

浑石角

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火山周围形成的这些矿石的熔点___________(依

三、解答题

21.图1冰棍冒出的“白气”是怎么形成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

22.食品运输过程中,通常用干冰或冰块来保鲜。请分别说出这两种方法的物理依据。 23.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 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根据上文,请回答:

(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什么?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是什么原因?

24.小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25.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为什么?

26.如图所示,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是由于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二者物态变化相同,都会放热。 故选D。

2.A

解析:A 【分析】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金属勺熔化了,说明热水瓶中开水的温度高于金属的熔点,使金属勺从开水中吸热而熔化;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0℃)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说明室温(20℃)低于金属的凝固点,使金属凝固。 故选A。

3.A

解析:A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把湿手伸到干手器的下方吹,能加快空气的流速,能加快蒸发;给盛有酒精瓶子加盖、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用地膜覆盖农田,会减小液体的表面积,蒸发会减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解析:C

室温为24℃,所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热水之前,示数为24℃,由于水的温度高,玻璃泡中水银的温度低,所以水银吸收热量,体积膨胀,液柱上升,当温度计的水银柱液面经过29℃这一刻度时,说明此时水银的温度是29℃。 故选C。

5.C

解析:C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提高了水的温度,同时也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水的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降低了水分的温度,同时也减慢了水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加快了汗液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汗液的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解析:D

A.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大约是25℃,故A不符合题意; B.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1min,故B不符合题意; 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m/s,故C不符合题意;

D.心脏每分钟约跳动70次,跳动频率大约是 1.2Hz,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解析:C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热水的温度差

100℃﹣50℃=50℃

错误的温度差为

96℃﹣50℃=46℃

假如温度计的一大格表示1℃,则46℃需46格,它表示的真正温度差为50℃,也就是一

大格表示

50℃;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差为 46100℃﹣0℃=100℃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在温度计上的刻度为

100℃温度计的错误读数为

50℃=92格 4696℃﹣92℃=4℃

故选C。

8.B

解析:B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A项不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选项B符合题意; C.河里的冰化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C项不合题意;

D.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丸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D项不合题意。 故选B。

9.A

解析:A

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在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下,冰的质量逐渐增加,说明有一部分水凝固成冰,由水的凝固条件知道水要达到凝固点,还要继续放热,既然水放热则冰就要吸收热量,冰吸收热量不仅没有熔化,而且还有部分水凝固成冰,说明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否则冰吸热就一定会熔化而减少,答案选A。

10.A

解析:A 【分析】

由图象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甲图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征,根据横轴判断熔化时间。晶体的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由图知,海波从第5到第9分钟温度保持约50℃不变,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

9min-5min=4min

其熔点为50℃;在第5到第9分钟时,处于熔化过程中,故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为晶体;在第9min时熔化完毕,故在第9min海波处于液态。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A

解析:A 【分析】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温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A.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洗澡水的温度比体温高一些,约为45℃符合实际,故A

符合题意;

B.人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发烧时一般也不超过40℃,故B不符合题意; C.睢宁县夏季最高的室外温度一般不超过40℃,故C不符合题意; D.使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约为26℃,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解析:C 【分析】

汽化:液态到气态,液化:气态到液态,熔化:固态到液态,凝固:液态到固态,升华:固态到气态,凝华:气态到固态。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北方的冬天,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3.凝华凝固

解析:凝华 凝固

[1]很冷的冬天,玻璃的温度很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粘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冰花。

[2]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滴,小水滴在下落的过程中又凝固成冰,所以有时又可看到竖直的冰痕。

14.冰熔化吸热汗液蒸发吸热

解析:冰熔化吸热 汗液蒸发吸热

[1]小红夏天喝可乐时喜欢加些碎冰块,冰熔化吸热使可乐温度降低,喝起来感觉更凉爽。 [2]她爸爸站在电风扇前吹风,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越快,蒸发吸热,人感觉凉爽。

15.温度计

解析:温度计

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时间和温度,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温度计。

16.液化内

解析:液化 内

[1][2]冬天,车内温度较高,车外温度低,车内空气中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车窗玻璃,在玻璃窗内侧液化形成小水珠。

17.固

解析:固

[1]由图可知,物体在3~7min中内,继续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80℃。

[2]在第2min物体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没有熔化,所以为固态。

18.②③B

解析:②③ B

[1]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的外包装纸上有许多“白花花的粉”,是冰箱内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汗”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是冰棒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物态变化原理相同的是②③。 [2]冰棍冒的“白气”其实不是气体,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这些极小的小水滴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要下降,其情景如图B所示。

19.吸吸热彻底

解析:吸 吸热 彻底

[1]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所以液体沸腾时,必须要达到沸点,并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

[2]将锅里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会降低水的温度,水的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不沸腾,但继续加热温度还是能达到沸点的,所以“扬汤止沸”只能暂时使水停止沸腾。 [3]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材,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能彻底地使水停止沸腾。

20.依次由高到低

解析:依次由高到低

熔化时,固态变成液态,熔点越低,则熔化时需要的温度越低;根据题意,在火山口周围向外依次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浑石角闪石低。

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

距离越远则喷出的越早,即熔点越低,可知火山周围形成的这些矿石的熔点依次由高到

三、解答题

21.:①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②下;③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22.干冰升华吸热;冰熔化吸热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很容易升华变成气体,在这一过程中会吸收热量,起到保鲜的作用;冰块吸热会熔化成液态的水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也能起到保鲜的作用;二者不同之处是前者是升华吸热,后者是熔化吸热。

23.(1) 加快沙中水的蒸发 (2) 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对食物可起到保鲜的作用

(1) 干燥,既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又减小了空气的湿度,通风加快了液体周围空气的流动,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

(2) 经常向沙子上洒水,保证了水分的持续蒸发,蒸发有致冷作用从而降低了食物的温度,对食物起到保鲜的作用.

24.在离壶嘴一小段距离的位置不断有“白气“出现,这是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但在水壶嘴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水壶嘴口位置温度比较高,喷出的水蒸气无法放热液化所致. 【分析】

物理学中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在离壶嘴一小段距离的位置不断有“白气“出现,这是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但在水壶嘴口位置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水壶嘴口位置温度比较高,喷出的水蒸气无法放热液化所致. 25.见解析所示 【分析】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夏天,在饮料中加上几个冰块,冰块吸热首先温度升高达到0℃,然后继续吸热熔化,当全部熔化成0℃的水后,再温度升高吸收热量,致冷效果较好;而冷水加入饮料后,直接吸热升温,吸收的热量较少,致冷效果较差. 26.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节约用水

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减小水分的暴露表面积,使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减小,从而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节约用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