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学中朗读论文

语文教学中朗读论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的要求。朗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朗读呢?

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时能自学朗读课文的习惯

现在中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放声朗读的时间极少。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求他们读课文时才勉为其难地读读,没有教师的指令、要求,就很少见到他们自觉朗读。

中学生不爱当众朗读,固然与他们正处于青春闭锁有关,即所谓“金口难开”。但生理上的原因,毕竟是次要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平时没有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缺乏朗读的自学性。朗读要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就得不断地进行朗读的实践,从行动的不断反复中,逐步形成习惯。朗读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要求。学生朗读的习惯养成了,语文的积累就会多起来,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二、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不同阶段,能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需要反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按从易到难的要求,大致可分为认读、理解、评析与巩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各具特征,前后联系,前后联系,要求逐步提高。

认读性的朗读,目的在认读文字形式,既需认辨字的音、形、义,又得认识词、句、段的涵义。理解性的朗读,意在披文人情,循文释道,从语言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评析性的朗读,是在对文章已具理解的基础上所作的深入研读。这样的朗读,或对文章进行评论,或对文章进行赏析,或对相关文章进行比较,等等。这样的朗读,需要边朗读边思考,专心致志,而且需要运用批判思维与发散思维,朗读的要求较高。巩固性朗读,功在识记,抑制遗忘。这样朗读的特点,往往从反复朗读中默记所要识记的内容,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四个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都应有各自的朗读目标。而作为一篇课文的朗读过程,不一定四个阶段都需要安排。比如文章内容一般,或文字深奥,那朗读只需要求学生读通、读懂,至于赏析和巩固,那就得视需要与要能而定了。 三、朗读方式多变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迈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

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草原》一课,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脑海重现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 四、朗读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朗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比如传统的朗读一味死记硬背,所读课文基本上要求背诵,把背作为读的归宿,用这种方法,既要批判继承,又要推陈出新,予以发展。 1、要废止传统的朗读篇篇皆背的做法,但对于短小精悍的优美诗文或精彩片断,则应提倡熟读、背诵,铭记于心,临到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或得心应口。

2、要废止单纯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提倡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的有机结合。培养与提高训记的兴趣,注意识记的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识记文字,以增强识记的效率与牢固度。 3、要改变传统朗读的单一、注入、死板等弊端,提倡朗读与提问、谈话、讨论、分析、比较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4、 要改变朗读单纯动口的做法,提倡动口、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朗读时做到读思结合,边读边思,一有心得,便随手笔记。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总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