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曹春发

来源:《教师·下》2013年第12期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是实现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积极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策略,它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要通过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活动中来。 (1)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真心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于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个课堂应是宽松而充满活力的,时时都可以听到“你真行”“你想一想,肯定会说得更好的”“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发言有独到之处”等鼓励性的语言。哪怕是不正确的结论或不完整的答案,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予以引导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 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游戏活动、竞赛活动、操作演示、课件媒体、语言描述、展示交流等情境以及创设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摆一摆等活动形式,使课堂上产生浓厚的学生乐学、爱学、会学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神奇的乐园,学习是快乐有趣的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要创设三维的合力,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学校应自由开放实验室、图书室、网络系统、生物种养园。家庭要准备必要的图书资料、学习工具、实验资料系统供学生查阅。同时还要利用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现有资料,让学生主动获取有关信息。 二、加强实践,着力体现学生探究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因此,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探究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它通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及课堂中的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在问题情境中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情境是体现学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的最主要方式。它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实践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但一开始时,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在自读过程中,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以及课文的矛盾点和模糊点等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写下来,整理成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选择出主要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

(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的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做到“勤学好问”“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大胆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学完《蝙蝠和雷达》一课后,有一个学生提出:“既然蝙蝠眼睛不中用,它为什么要眼睛呢?”提出了一个很有探究性的问题。再如,特级教师万永富教《草船借箭》一课时,他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后再归还,可是课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这不是„借箭‟是„骗箭‟。”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探究性的问题。

(3) 指导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捕捉、收集、处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阅读课本、查阅课外书、上网、询问父母、访问专家等方法;在阅读课文的方法上,学生提出了边读边想象、图文对照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通过“我怎样知道你们已经读懂了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有的回答问题的答案,有的谈自己的感受,有的有感情地朗读,有的让老师播放自己收集到的地球知识的录像,通过多种形式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展示出了学生探究的成果。

2.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中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也是一个探究过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三步走:①组织收集信息。课前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圆明园的信息。同学们有的上网查询,有的从图书馆查阅,有的从自己家庭书中查阅,有的询问父母或老师,收集到的信息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声像资料等。②分类整理信息。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分类整理成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另一类是反映英法联军毁园的经过的。③指导运用信息。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按顺序逐一向同学们演示、介绍。在舒缓、优美的音乐声中逐一欣赏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建筑,并在影视材料中观看了英法联军毁园的野蛮暴行,从而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仇恨,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3.在合作交流中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

课程改革专家指出,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实践过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可通过在合作学习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形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活动中体现探究的过程。 三、拓展空间,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还必须拓展空间,让学生的探究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因此,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应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实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为解决新问题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等,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学生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这位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一个“海底世界”知识展览。孩子们一听,都很高兴。课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有的去上网……一周之后,展览会如期举行。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围绕“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提出研究专题: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研究、生态平衡问题研究、资源污染和利用问题研究、环境问题引发的自然灾难研究等。这样,他们不仅对课文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个个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新泉中心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