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年 级:四年级上册 课 时: 第二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领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感受学习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领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感受学习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预习提纲:
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深入领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感受学习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昨天,当我们第一次读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后,有一种声音总在我们耳边回响,是哪种声音呢?让我们的教室里再次响起那铿锵有力的让我们心中充满力量的振奋人心的声音。(预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明确目标 1.学生自由读目标 2.指明学生解读目标 三、预习反馈:检查预习内容。
四、师生活动
(一)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学习活动(一)
自由读7、8自然段,画下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句子读一读,抓住关键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出“中华不振”的? 【活动过程预设】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组内互改、订正、补充 3.展示分享:
边读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边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谈体会。 (二),品读课文,升华感悟
学习活动(二)
1. 默读10—17自然段,联系7、8自然段的内容。激情写话 从租界地回来,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终于明白了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 )。为了中国人( ),我要( )。
2.从课文中你感受到少年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活动过程预设】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组内互改、订正、补充 3.展示分享:
从租界地回来,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我终于明白了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国家衰弱);因为中华不振,所以(民不聊生);因为中华不振,所以(饱受欺凌 )。为了中国人(独立自主),我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从课文中你感受到少年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立志成才,胸襟博大、志向远大)
五、当堂训练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艰难 苦难)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的回答。
1.用“ ”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 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 ”画出来。
3.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4.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总结提升
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让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我
们要从小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伯父说
中华不振 树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亲眼看
课后要求:
思考;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