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12期 2013年12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0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11,No.12 Dee.2013 文化视角下的“2 0 1 2网络流行语"研究 岳剑英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O6)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以“2012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语言层 面对其词汇和句子进行语法语用研究,进而从文化交际层面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2012网络流行语;语法;语用;文化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3)12—0072—03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 型的语言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 络语言是网友通过网络平台所采用的词汇、句子以 1.类推构词 在网络语言中有很多通过类比方式构成的新 词。汉语原有词汇中的一个语素演变成一个自由语 及语篇等言语现象。作为传播最为迅速、使用最为 广泛的网络流行语,也出现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 体的报道中。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网友发表对时下 流行文化的看法和对社会现象评论的言论工具。网 友“三峡在线”于2012年12月初在网上发出“2012 素,或者是逐步虚化变成一个词缀,利用类比的方式 构造新词就是“类推构词”l2j。 例如,前缀“中国好”。 《中国好声音》是2O12年度最火的选秀节目。 它的巨大成功,让无数人在见证音乐奇迹的同时,也 记住了《中国好声音》这个品牌。随之而来的,是以 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帖子。其榜单是:你幸 福吗?;属丝;××Style;我能说脏话吗?;我再也不 加多宝为代表的“中国好凉茶”的走红。网络上,“中 国好××”已经成为表达很出色的事物或人物的 词缀。 相信爱情了;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随时受不了;正 能量;中国好××;元芳,你怎么看?[1]。此榜一经发 出即引起网民热议。“2012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 再如,后缀“Style”。 一语”还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中美新闻网”上。网络 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以上述“2012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为对 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使“XXstyle”成为 网络上最常提起的话语之一。武汉style、理工科男 style、屑丝style……各种style的衍生版层出不穷, 甚至说话中的“风格”一词也被网友们统统以“style” 象,首先从语言层面对其词汇和句子进行语法语用 研究,进而从文化交际层面对其进行解读。 替代。网络最早产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 靡全球,它的很多术语来自西方,因此音译词颇多,直 一、语言层面上的“2012网络流行语”语 接使用外语词汇的现象也很普遍,由此产生了大量英 汉夹杂的语言。“××Style”就是其中一例。 2.源于社会事件的新造词 法语用研究 (一)词汇 “屑丝”一词最早的来源是百度“三巨头吧”对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多种灵活的 构词方式。上述网络流行语中包含属丝、×× Style、随时受不了、正能量和中国好××,共5组词 汇。这5组词汇代表了3种不同的网络词汇的构词 方式。 “李毅吧”球迷的恶搞称谓,有嘲讽之意,但却被李毅 吧的球迷就此领受下来。“属丝”二字蕴含着无奈和 自嘲的意味,但是李毅吧球迷从此以“属丝”自称,并 开始一路爆红网络。“属丝”就是这么一类人,他们 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 *收稿日期:201 3—06—26 作者简介:岳剑英(1979一),女,北京昌平人,华北电力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学。 、第11卷第12期 岳剑英:文化视角下的“2012网络流行语”研究 认同,对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 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而这样的心态又普遍存 在于当今社会,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这也就造成了 网络上“屑丝”的爆红。 “随时受不了”是新浪微博上平壤崔成浩的一句 口头禅。经过财经网和潘石屹等人名博的转发,广 为流传,成为微博上的流行语之一。 3.旧词新义 网络词语中,除了有部分是新造词外,大多数是 汉语中原有的词汇。但是进入网络语言中,原来的 词形被借用,语义却发生了改变。“正能量”原是物 理学的术语,指当真空能量为零时,能量大于真空的 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网络语言中 的“正能量”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 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二)句子 1.疑问句 上述“2012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包含 “你幸福吗?”、“我能说脏话吗?”、“元芳,你怎么看?” 这3个问句。其中,“你幸福吗?”、“我能说脏话吗?” 是疑问句中的是非句,可以用“是”、“对”、“不”等作 答,或用点头、摇头回答。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在2012年的十一国庆节 期间,因为央视的采访而迅速走红。受访者的答案 千奇百怪,而其中最经典、最具“人气”的回答莫过于 那句“我姓曾”。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 为了保证交际双方能成功地进行准确而有效的交 际,交际双方就必须共同信守一个原则,即合作原 则[3]。上文提到回答“我姓曾”,表面上违背了合作 原则,因为在关系准则中,要求说话者应努力使自己 的话语和正在进行的会话题目相关联,这是正常、顺 利和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的首要前提,但这个回答 巧妙地利用了问话中“幸”字的谐音字“姓”,使得这 个答案不失幽默。“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开始成几何 式的传播,并最终成为人人都知道的网络流行语。 “我能说脏话吗?”这句话来自记者采访市民对 油价上涨的看法时,一位市民的回答。当得到否定 答案后,该市民回复说:“不能吗?那我就没话好说 的。”这句话看似是一个疑问句,可是实际上表达了 说话人心里特别想说脏话的急切心情,只是碍于当 时环境不便发作,所以改成了疑问句进行试问。继 Grice提出合作原则后,Leech提出成功交际另外一 条重要的准则,即礼貌原则。礼貌原则要求交际双 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 弱到最低程度_3]。“我能说脏话吗?”表面上违反了礼 貌原则中的同意准则,即尽量减少与对方的分歧,尽 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性。但其在网络流行语当中,体现 了网民藐视、突破和颠覆既有语言权威的意愿,呈现 了一种推崇个性、平等和自由的现代草根文化。 “元芳,你怎么看?”是用疑问代词“怎么”来表明 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对疑问点进行答复的特指 问句。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办案时狄仁杰常 以“元芳,你怎么看?”征询下属意见。对此,李元芳 总是公式化地回答“大人,此事必有蹊跷”。待狄仁 杰分析案情后,元芳总是回一句充满赞誉的老套话: “大人,真乃神人也。”话题转换体现了会话参与者狄 仁杰和元芳之间上下级的权势关系,遵循了Grice 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然而在网络 上,网友们事事问元芳这个虚拟的人物,这只是一个 有问无答的会话。表面上看违反了Grice合作原则 中的数量准则,即尽可能详细地回答问话者的问题, 不要对问话者沉默不答,出现冷场尴尬的局面。但 是它体现了网民参与公共事务评论的热情,同时也 反映了网友们渴望针对目前一些社会现象能得到满 意的解释的愿望。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创新,互 联网对热点事件的传播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而广大 网民们也乐于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对热门话题的 见解。 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聊天室的很多语言都是问 句,这些问句具有语句短小和句法结构简单的语言 特征。在网络流行语中,问句的产生、发展和传播都 体现了语言经济学的省力、简化原则。 2.结尾“了”字句 “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 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2O12最经典的十大网络 流行语”中出现了两个结尾”了”字句。结尾“了”是 汉语变化时态的标记,表示“事态出现变化”或“新情 况的出现”l4]。如果从时间进展的角度对结尾“了” 这一语法现象进行次分类,可分为已变态和将变态 两种。已变态,即从当前的时间来看实体或事件已 经进入了某一新的状态,如“累了”;将变态,即从当 前的时间来看实体或事件将要进入某一新的状态, 如“感觉不会再爱了”和“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和“我又开始相信爱情 了”,这两句相互对应的话,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段。 为了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了相信爱情这个主题。 在明星分手、离婚这些新闻的评论下面,会看到网友 们成批的回复“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来表达自己的 74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an 2013年12月 悲伤。 具备了后现代理论中的种种特质,如互联网超时空 的特点使得网络语言脱离了主体、语境的束缚而具 有更大的空间意义。同时,网络流行语是在传统语 言基础上出现的新的语言事实和语言行为,是对社 会语言的补充和创新,是社会语言的一部分。 在网络上,自由地解构语言规则和编码规范的 行为随处可见。这种极富个性色彩和随意性的语言 “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是一名13岁小孩子在 豆瓣上发的帖子。这样的句子从一个13岁小孩子 口中说出,让人感觉难以置信,违反了Grice的质量 准则,即要求说话人必须讲真话,不能言过其实。但 恰恰是这种缘自孩童的言过其实的表达,成为了大 哥哥大姐姐们表达内心情感疲惫的流行语。 结尾“了”字句的流行,表明时间和变化的观念 编码行为,让人们体验到了某种对藐视、突破和颠覆 在网络世界得到广泛认可。网民们用动态的发展眼 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在意识形态中倾向于质 疑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包括爱情。 二、文化交际层面上的“2012网络流行 语”解读 流行语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流行对象,是流行文 化的一个表征。流行文化是指:“特定时期内,以一 定周期和一定形式而广泛传播于社会中的各种文 化。”l6]网络语言是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语言的语言 社团,它的存在导致不同的交际文化的产生。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 一,文化的混杂性理论是他文化批评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混杂化(Hybridization)指的是“不同种族、 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相互混合的过程”l_6]。 混杂作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的重要概念,不仅仅 是语言学符号意义的混杂,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 特征,它还是各种文化意义的混杂,意味着不同文化 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作为一种符号混杂,江南style(Gangnam style)首先是一种韩国语与英语语言的混杂。 Gangnam给全球青年受众带来了陌生感,而style 则又使得这种陌生感引发的能指任意性受到本地文 化的限制,从而呈现出符号混杂的特征。这种混杂 性是一种符号意义的去中心化,并存化。它不是固 定的某种文化或者价值的传播,而是通过开放性的 文本,让全球的不同文化都能够参与建构,都能够在 其中找到自身参与的可能[7]。 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代。与此同时,与后 现代时代相匹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也弥漫在现 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怀疑、 拷问、批判现代性,并力图超越现代性的一种文化思 潮 。作为人类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在发展 中同样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网络流行 语因其载体具有匿名性和超链接性等特征,天然地 既有语言权威带来的快意,也使网络语言呈现出了 一种自由、大胆、反叛、创新的独特面貌。网络语言 由此深刻地体现了后现代“去中心”、“去权威”的文 化精神。“属丝”、“我能说脏话吗?”的风格是游戏 的,也是反讽的,呈现出后现代的文化风格。 三、结语 网络流行语是阶段性的,归属于特定的语言社 区,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既成语言事实。它有其存在 的合理性,并遵循语言发展和网络传播的自身规律。 本文对“2012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做了语言 层面的静态研究和文化层面的动态研究。此项研究 有利于大众深入认识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符 号,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三峡在线.2012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语[EB/OL]. (2012一l1—23)[2013—06—26]http://hlog.sina. corn.cn/s/blog4b71657f0102e699.html?tj一1. E2]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 版社,2O10:106. [3] 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2000:85. [4]谭春健.如何体现“变化”一关于句尾“了”理论语法与 教学语法的接口E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73. Es]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6:61. E63 H omi K Bhabha.Difference,Discrimination,and the Discourse of Colonialism r M].Francis Barker,Col— chester:University of Essex,1983:200. [7] 殷文.混杂、不确定性与身份认同一《江南style))跨文化传 播的动力机制研究I-J].中国青年研究,2013(2):73~76. E8]周卫红.论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 2006(5):76—79. 责任编辑:邱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