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6卷第4期 2010年4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Vol_26 No.4 April.2010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 小 块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河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但就河南省的“非遗”保护现状来 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使河南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性发展,应在保护工作中突出民众 的文化保护主体作用,唤醒民众的文化保护自觉;转换领导机制,增强服务意识;科学认定“非遗”, 不要使“非遗”在保护中遭致“失味”;加强“非遗”的基础教育,建设保护基地,注意培养“非遗”后 备军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商丘火神祭祀 中图分类号:G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0)04~0033—04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由人类以口 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性、突 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 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对“非遗”进行研究,寻 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和人类的创造力。”它包括以下方面: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求理想的保护措施,对确定民族文化特性、激发民族 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以及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 宽容、协调等至关重要。河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面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开展“非遗”的可持续发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 展研究,对于发展中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 发展意义重大。 一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其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艺术价值;二是处于濒危的状况;三是有完整的保护 计划。对项目的审批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一国只 允许申报一个。作为试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 于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命名了三批共90项世 界非物质遗产,其中中国有4项:昆曲(2001年)、 古琴艺术(2002年)、南疆的十二木卡姆艺术(2005 年)和与蒙古国共同申请的长调民歌(2005年)。 2009年中国又入选22项: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文化 遗产,像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 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 稿等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等。 这些都属于物质类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 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 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 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 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 收稿日期:2010—01—20 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 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 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 基金项目:2008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编号:B159)。 作者简介:王小块(1972一),女,山东曹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历史学与地方文化研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 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 政府批准了第一批14种14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涉及民间文学(18项),民间美术(15项), 技艺、呼麦。而“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 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还被列人世 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中国 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 家。 民间音乐(19项),民间舞蹈(15项),民间戏剧(22 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0项),民间手工技艺 (17项),民间杂技(1项),生产商贸习俗(2项),消 费习俗(5项),岁时节令(1项),民间信仰(10项), 民间知识(5项) 。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为了使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 河南省政府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 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 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要求 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 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遗”的 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l2 J。2006年国务院批准 并公布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河南人选16项,包括沁阳市的唢呐艺术,南阳 市的板头曲,河南省豫剧,内乡县的宛梆,沁阳市的 怀梆,濮阳、滑县、延津县的大平调,周口市的越调, 滑县、濮阳的大弦戏,商丘市、濮阳市的四平调,洛阳 市的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登封市的少林功夫,焦作 市的太极拳,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淮县太吴伏羲 祭奠,宝丰马街书会 。2008年河南又入选56项, 其中木兰传说、盘古神话、邵原神话群、信阳民歌、西 坪民歌、黄河号子(江河号子)、超化吹歌(笙管乐)、 大铜器、开封盘鼓(锣鼓艺术)、大相国寺梵乐(佛教 音乐)、麒麟舞、苏家作龙凤灯(灯舞)、跑帷子、官会 响锣、二夹弦、罗卷戏、二股弦、南阳三弦书、大调曲 子、月山八极拳(八极拳)、心意六合拳、苌家拳、东 北庄杂技、滑县木版年画(木版年画)、镇平玉雕、汴 绣、方城石猴(石雕)、钧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 艺、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蒸馏酒传统酿制技艺)、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关公信俗(民问信俗)、 新郑黄帝拜祖祭典(黄帝祭典)、打铁花、洛阳牡丹 花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相 狮舞、槐店文狮子(狮舞)、高台火轿(高跷)、越调、 柳子戏、罗山皮影戏(皮影戏)、灵宅剪纸、卢氏剪 纸、辉县剪纸(剪纸)、洛阳宫灯(灯彩)、汴京灯笼张 (灯彩)、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中药炮制技术)、平 乐郭氏正骨(中医正骨疗法)、百泉药会、禹州药会、 浚县民问社火(民间社火)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J。 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遗产在促进 河南经济发展、扩大声名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为 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河南省人民 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 做好“非遗”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加快实 现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中原崛 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21世纪初的头五六年里,“非遗”保护成为 一种国家行为,相应的政策法规、项目保护资金、申 报保护的机构等应运而生,媒体对该词的使用率和 相关内容的报道率也达到空前规模。“非物质文化 遗产”已成为转型期中国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流行词 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自其产生就得到迅速 普及,但对其真正内涵及相关问题,人们并不太清 楚,也来不及细察深思,因此各地在对“非遗”的认 识和保护上存在着一些偏差。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 省,历史文化遗产在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扩大在世 界的声名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但通过调查发现, 在对河南省的”非遗”进行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1)“非遗”保护的公 共性被忽视,民众的保护意识没有被调动起来;(2) 文化生态环境亟待优化;(3)一些遗产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保护;(4)政府决 策短视,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存在“面子工 程”之嫌等。针对以上问题,河南要想使本省丰富 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发展,必须在对“非遗”的扶 持、管理、认识、宣传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 首先,应把“非遗”保护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对 待,重视“非遗”的公共性。目前,许多遗产地政府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争取品牌申报和专项资 金的运作项目,许多高校也开始把其作为新的科研 课题内容,而传媒由于无法深入调查,更多着眼于表 面事项和已有知识及资讯的传播。在这里,“非遗” 的公共性被忽视了,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乡村农民 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几千年以多民族劳 动人民为传承主体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如果无视其 第4期 王小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35 公共性背景的存在去奢谈保护与复兴,这实质上就 是一种狭隘思维与行为。以商丘的火神祭祀为例, 这项由老祖宗留下来的“非遗”,现在由政府管理, 对其保护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犹如围绕此项获得 的收益由政府支配一样,当地民众被剥离于对此保 护的范围之外。政府在这方面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去 督促当地民众认识到他们应有的保护责任——或许 出于某些原因考虑不想让他们过多介入。 由国家意识和体制把以乡村农民为传承主体的 “非遗”推上历史舞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历 史事件,也意味着千年少有的民族文明内部整合、发 展、创造的时代机遇的到来。因此,“非遗”保护更 深层的意义是关系着国家、社会以及乡村社区发展 公共空问的价值实现,其利害关系超越了个人和遗 产本身。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保护就会成为一种孤 立人为的“工程项目”,而非人文的公共关怀。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绝大多数“非遗” 都是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掌握着传统技艺的传承 人是“非遗”延绵不绝的核心与纽带。因此包括中 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保护“非遗”时都高度重视对 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但是目前情况并 乐观。随 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非遗”也进人r衰亡的高 峰期。据2010年1月22日发布的《河南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显示:“非遗”虽然在河南 省分布较为均衡,尤其是在豫东、豫南、豫两、豫北的 一些农业区域,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但【{_1于时代的发 展,特别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文化生态环 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民间文学、民问美术、民问舞蹈 等各个门类都挈现出濒临灭绝或变迁演化的趋 势 。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 和独立的批判性的文化判断力的养成,切实肩负起 几千年深厚文化传统的再造和复兴之重任。政府作 为社会的主导者,首先应当确定文化权益及其归属 和其在社会价值认同中的平等性;在社会公共领域 不断兑现公民应有的文化权益,完善法律、法规、文 化政策及产业化管理规划以及所需的社会交流、传 播信息等的基础设施。 其次,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非遗” 是生存的活态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换而发展、流 变、消失,但以人为主体的生存创造是永远不会停息 的。非物质文化存活于民俗风情中,其本质属于群 众性民间文化。因此,群众才是文化遗产真正的主 人,唤醒民问的文化自觉是“非遗”保护的根本,是 中华文化复兴的希望所在。 “非遗”保护工作不是一般的文化行政工作,它 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需要发动民间的力量、吸引民 间资金,形成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并将传 统文化融人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在动态中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转变思维,以 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为基础,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进行保护。“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民俗、民问 特性,也决定了其保护工作应当得到群众的普遍参 与。事实上,“民问事民问办”,不但能调动民间社 会对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节省政府开支,更重要的是 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民问文化的本色。 再次,加强“非遗”的基础教育,培养“非遗”的 宣传、教育和保护基地。要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需 要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 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展览,开设 剪纸、捏泥人及民间传说、民间舞蹈等文化遗产课 程,让“非遗”走进课堂,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课 堂上接触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自己家乡 的”非遗”,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对“家乡”和“祖国” 的概念有更直观的了解,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机关、 企业及社区可以利用展板,介绍文化遗产知识等等, 从而使“非遗”在民众之水中畅快游弋,健康传承。 目前,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 台,尚未给予对大学生“非遗”教育以应有的重视。 就当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原本应该是基 础文化学科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在本科教育中严 重缺位。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 全》(2007年版)中,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根本没有 被纳入现行的本科专业教育体系。因此,应该重新 修订高校课程设置体系,把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课程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纳入教育体系。尽快在 一些高校设立文化遗产学学科不仅可以让我国的 “非遗”保护后继有人,还能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不 断加以创新,使高校真正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播阵地。 最近,河南省正准备设立传统文化基地,一旦实施将 对河南省的“非遗”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科学地保护”非遗”,还应在认定方面坚 持科学的态度。第一,在思想观念上不要搞“泛文 化遗产论”。在这个方面,有些地方的“非遗”管理 者对一些文化遗产不断地过度开发。据调查,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进行商业化改编的现象,十分普 遍,为了增加看点,对原有的“非遗”任意加以改造。 3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钜 第二,不要简单化地对待“非遗”。有些“非遗”由于 受到特定社会、时代、环境、审美观的影响,以往被认 制,增强服务意识;科学认定“非遗”,不要使“非遗” 在保护中遭致“失味”;加强“非遗”的基础教育,建 设保护基地,注意培养“非遗”后备军等,真正实现 河南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为是愚昧落后的东西,今天看来却都蕴涵着许多珍 贵的价值。所以在认定上,既要反对“泛文化遗产 论”,又要坚持“保护、保存、保留面要宽”的原则。 第三,要坚持积极的、按照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的保护原则,鼓励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正确保护和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z]. 发展。正如王文章先生所指出的,凡是传统文化,不 2003,10. 问其价值,不管其是否具备独立存在的本质特性,都 [2]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国发[2005] 看成遗产,甚至对近年来出现的模仿形态项目,也认 42号文件. 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这是不当的。不能 [3]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通知[z].国发(2006]18号文件. 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 [4]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除此之外,还应提高“非遗”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有些地方管理人员对于所管理的“非遗”价值和意 [z].国发[2008]19号文件. 义缺乏认识,一味地只想从中获取利益,而不顾其良 [5]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 性发展。 化遗产名录的通知[Z]。豫政[2007)11号文件. 总之,针对河南省的“非遗”保护现状来看,应 [6]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R].2010—01— 突出民众的文化保护主体作用,唤醒民众的文化保 22. 护自觉,尽可能地推行民间事民间办;转换领导机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en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ANG Xiaokuai (The Depaflment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Shangqiu,Henan,476000) Abstruct:Henan Province has a vast resource advantages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But there aye some problems in protection of them.To enable a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nan Province to be a benign development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population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the main role in cultural protection to awaken people’S cultural consciousness;transformation leadership meeh— anism,enhance service awareness;scientifiL tdentiifeation of non—left,do not Cause must to lose suffers in the protection sends“loses the taste”;Strengthens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which must loses,the construction protects the base,the attention raise must loses the reserve force.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Shangqiu Vulcan Ritual 【责任编辑:姚润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