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痛经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通常发生在青春期少女经期前后。痛经对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会导致痛经妇女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降低。痛经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腹痉挛疼痛、面色苍白、手脚冰冷,严重者还会出现呕吐和晕厥症状。随着月经每月的来临,痛经也会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尚无根治痛经的方法。中医认为,其发病原理主要是气血不顺。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从痛经的病因着手,在医学上,可以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气血虚弱。使用中医辩证论治,对痛经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效果;痛经类型
痛经是妇女在经期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全身不适并伴有脸色苍白等不适症状的的疾病,严重者甚至可能产生恶心呕吐和晕厥,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在西医上,主要通过使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或者进行手术治疗。但是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患者容易产生耐药性,止痛药对患者的效果会越来越低,手术治疗的效果也不能保证,有较高的复发率,不能做到根治痛经。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从病因上进行分析,将痛经的形成原因找出来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病因对患者使用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能从患者根本上缓解疼痛症状,降低痛经的病发率。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女性的月经周期就是身体阴阳气血变化规律。女性痛经的原因有很多,身体虚弱,经期营养缺失,气血不足;抑郁发怒而气血淤积;气血运行不顺,冲任阻滞而发。疼痛位置在冲任、胞宫,发病与肝脾情况相关,一般痛经妇女都有肝郁脾虚、肝郁肾虚等状况。
2 辩证论治分型 2.1气滞血瘀
[1]
症状为经期前1~2小时小腹疼痛,伴有胸部疼痛,或行经不畅,血块淤积,血色发暗,血块排除或有疼痛减轻;经期不准时、量少、经期时间长;心情上会烦躁、易怒、郁结。应活血祛瘀、顺气止痛,膈下逐瘀汤适量能减轻症状。
2.2寒凝血瘀
妇女经期前或经期中小腹感到凉,伴有疼痛,按到小腹疼痛加剧,对小腹加以热敷能减少疼痛;经期推迟、经量少、血色暗淡、血块淤积;身体怕冷、脸色不佳、手脚过凉、脉沉紧。应热敷减痛、驱寒暖宫,少腹逐瘀汤适量能减轻不适。
2.3湿热下注
小腹疼痛,经前和经期小腹疼痛并灼热;非经期小腹略有疼痛,经期加剧;冷热交替,血色暗红,质地稠粘;带下发黄,质地粘稠,小便泛黄,大便便秘;应清热化瘀,祛湿解毒,清热调血汤适量能减轻症状。
2.4气血虚弱
经期或者经后1~2小时小腹隐隐作痛,温水或温热的东西对症状有所缓解;血量少,血色淡,血质稀薄;月经行之后期,气血不足,面色不佳,身体无力,异常疲惫,呼吸不畅,少言寡语,不爱说话,进食不佳,消化不良;脉搏虚弱无力,舌苔淡薄寡白。应正气补血,补充营养,以调经止痛,八珍汤适量能减轻症状。
3 中医辩证要点 3.1实证与虚证
中医辩证论治将月经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主要是外部原因引起的痛经,在经前受凉,碰冷水,食生冷物,致寒气侵袭,胞宫受寒,血凝;或因抑郁忧思,动气发怒,情绪不畅,致气血阻滞,淤积胞宫。虚证是妇女本身身体素质不佳,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多消耗体力和气血,致行经后血海空虚,胞脉缺少养护和营
[5]
[4]
[3]
[2]
养而疼痛。在古论述中,一般认为经前疼痛并拒按为实证,经后疼痛且喜按为虚证。
3.2细辨疼痛
痛经的主要症状就是疼痛,但是利用疼痛来辩证痛经时,需要注意分辨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等,才能做出更精准的痛经判断。
从疼痛的程度来看,疼痛剧烈时会致使妇女气血阻滞,手足冰凉,脸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晕厥。从血块的性质来看,血色深红而粘稠,属于邪热阻滞;血块数量多,排出后疼痛缓解,多为血瘀;下腹胀痛并伴随胸部疼痛,多为肝气郁结;血色淡且质地稀薄无血块,经后疼痛加重,多属气虚血亏;下腹冰凉疼痛,血色暗红,血块小而多,多属受寒血凝而身体虚弱;血色淡红,质地轻薄且腰部疼痛,经后疼痛加剧,多属肾亏肝虚。
4 中医治疗 4.1论治原则
痛经论治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针对不同的痛经并发原因,或补气血,或调养肾肝,或清热,或散寒。中医调血止痛治标,辩证求因治本。
4.2辨证用药
根据四种不同的成因,对经期痛经的止痛用药也有所不同。体寒者应选用温经止痛中药,例如小茴香、肉桂、艾叶等;气郁者应选用木香、槟榔、香附等通气止痛中药;淤积者应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来止痛,选择川穹、乳香、三七等止痛中药;湿热者应该清热,选择清热止痛的中药,如赤芍等。
5 结语
痛经在中医上属于痛证范畴,症状表现主要为小腹疼痛,并随着经期到来的周期反复发作。辩证施治时要根据痛经的疼痛程度、疼痛位置、妇女体质、疼痛性质来作为参考,更准确地判断痛经的类型,方便辩证用药,达到止痛的目的。
[7]
[6]
临床上痛经的类型不同选取的治疗方案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辨证论治,疏通脉络,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瑜,姚巧娜,乐毅敏,易惺钱,叶斌,陶天明.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8,49(08):77-80.
[2]阿娜尔.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6):153+155.
[3]薛江丽.中医辨证施治痛经的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09):717-718.
[4]王婷婷,须义贞.痛经中医辨证治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07):104-107.
[5]高璐.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河南中医,2012,32(02):184-185. [6]许壅荣,赵海洋,王璐瑶,杨金月,张亚倩,赵冠军,韩雪华,孙娜.中医辨证论治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3):62-64.
[7]张瑜,姚巧娜,乐毅敏,易惺钱,叶斌,陶天明.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8,49(08):77-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