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国内高校护理学硕士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

浅析国内高校护理学硕士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龚立娇,李江全:试析《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 化,2007,(9):59. 方法与手段,这促使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促使教学思 [2]沈钺,秦平.“模拟电子技术”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白々 想和学习理论的发展。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多媒体教学的特 F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3—85. 点、规律、方法,并不断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 [3]郑家茂.深化教学质量工程 着力推进教育创新[J].高 优势,挖掘其潜力,优化教学策略,深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 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68—71. [4]龚立娇,岑红蕾,张宁.电工基础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受益,不但学到有关的理论基础,而且养成必要的测试理论的 [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9—61. 思维方式,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E5]马西秦.自动检测技术(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参考文献] 社,2000. (责任编辑:吴凌霄) [1]张勇.多媒体教学的课程适用度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 浅析国内高校护理学硕士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王玉环 张国琴 [摘要]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护理学硕士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招生 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由于起步较晚.在专业特色、培养目标、研究领域、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还 很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该文主要就国内高校护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作一综述.并针对 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护理学硕士;培养方向;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 我国自1992年开展护理硕士教育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第 规格与培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护理 二军医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批护理硕士点,到 硕士培养目标是围绕护理这一目标而展开。1980年2月12 2001年有1O所院校设立硕士学位点。2003年,硕士点2O余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并颁 个,2004年增至3o余个,2004年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山东大 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位条例》,明确了我国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护理学院等为首,首次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目前护理学 的培养目标。此条例在总体方向上构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 博士点5个。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大学专科、本 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普遍适用性。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护理 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 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必在具体业务培养目标上有所界定。目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逐渐步入正轨,我国的护理学硕士教育 前国家尚未颁发统一的界定,国内各护理院校一方面借鉴国外 有了长足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 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尝试合本院系特点的培养目标,从而形成 由于起步较晚,在专业特色、培养目标、研究领域、课程设置、师 具有各自特点的培养目标。目前国内各护理硕士点培养目标 资力量等方面还很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以下主 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如下:1.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 要从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上作一综述。 研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2.具备科研开发及管理工作能力的 一、研究方向 高层次专业人才;3.具有从事护理研究、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 目前,各高校护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涉及临床护理、护理教 I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高层次综合型护理人才;4.具有从事科学 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护理心理等各个领域。各个 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5.从事临床护理、 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学术优势又各有侧重,具体情况见表l。 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工作,并具有发展成为临床专 分析各护理院校的培养方向,发现培养方向顺序依次为 科护理师的潜能,能具体引导及发展护理学科;6.胜任护理学 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按照传统临床专 的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具有发展成为临床专科护理 科护理分类,临床护理主要包括内、外、妇、儿护理学,尽管有 师的潜能,能具体引导及发展护理学科;承担本学科相当于助 的院校没有设置临床护理方向,但有设置专科方向中的某一 教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承担临床护理工作的初步能力;8.在临床 类,如儿科护理方向。这说明多数高校的护理院系能够把握 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领域具有独立组织、判断、决策能力, 护理硕士培养目标及其重点,体现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 并具备较强的专业信息获取能力和相当的研究能力;9.他们是 较强特点。而且他们的培养方向具有如下特点:研究生的具 高等医药院校护理系、护理学院以及医药卫生研究机构中从事 体研究方向与导师专长及学院中长期规划相符,同时鼓励不 护理学教学、研究人才的后备力量。 同学科专业问的科研合作与交叉。 分析各护理院校的培养目标发现:我国目前护理硕士养 二、国内硕士培养Et标 目标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共识.各院校都充分认对 1 71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护理专业 ●邑不明显,没有体对 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培养目标的研究还停留在述 成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和临床医学不同的学科体系。总之,护 理学作为一级学科已经基本成熟。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医学、 性研究方面,缺乏调研性或试验性研究。 表l 国内护理研究生硕士点研究方向 序号 院 系 研究方向 学制 北京大学 临床护理学(包括内、外、妇、儿科 l 护理学院 护理学)、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 3年 区护理。 2 复旦大学 护理学院 护理教育、临床护理。 3年 3 山东大学 护理教育、护理心理、护理管理、 3年 护理学院 临床护理。 4 中山大学 老年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几护 2年 护理学院 理学、外科护理学。 中南大学 临床护理学(包括内、外、妇、儿科 5 湘雅护理学院 护理学),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 3年 区护理学。 协和医科大学 护理教育、临床护理?、临床护理、 6 护理学院 护理学相关基础研究、公共卫生、 3年 儿童保健、精神心理卫生。 7 天津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 临床护理、社区护理。 3正 8 福建医科大学 护理学系 护理教育、临床护理。 3年 9 第二军医大学 创伤护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 3年 护理系 护理心理、急救护理。 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方向将着重于临床各专科护 lO 护理学院 理、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护理教 3年 育、护理管理、及营养支持。 首都医科大学 临床(专科)护理学(含社区护 ll 护理学院 理)、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 3年 理人文学。 l2 浙江大学 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 3年 护理专业 育。 武汉大学 护理管理JL科护理、护理研究与 13 医学院护理专业 护理行政管理、心理健康、精神病 3垒: 学护理、护理教育、社区护理。 14 华西医科大学 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3拄 护理学院 社区护理、老年护理。 15 西安医科大学 护理系 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 3年 石河子大学 护理学基础研究、心理学临床应 16 医学院护理系 用研究、社区护理(2009年增加: 3年 临床护理研究方向)。 资料来源;国内各护理院系网站。 三、国内高校硕士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的思考 (--)关于学科定位的问题。护理学在国家的学科专业目 录上,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根据护理学是应用性学科的性 质,其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属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 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从研究生培养类型来看,应该为“专业学 位” 但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16号文件规定,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对象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 师”,在授予学位的标准中要求研究生“能独立处理本(二级学 科)领域的常见病,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 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即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这些要求显然不适用于护理学硕 士研究生。但基于护理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 安排一定的临床教学实践,可是考虑到科研型研究生对学生研 究能力和科研深度的要求,也无法让研究生花很多时间进行临 床和教学实践。因此,一些专家认为,今日的护理已经逐渐形 172 护理学、I:1腔医学、药学均为独立的学科。我们只有从根本上 解决学科定位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培养方向、培养方案和学 位问题,也才有可能促进学科的顺利发展。 (二)培养目标单一,角色功能模糊。目前,我国护理科研水 平不高,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即以护理教育为目 标,培养目标单一。此外,一些高校对护理硕士的角色功能认识 也不清楚。我国护理硕士教育应当为高级护理实践做准备,而高 级护理实践又总是与临床实践、教育、管理、科研和促进专业发展 密不可分。既然护理是以服务为导向,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无 论是科研型和临床型都不应脱离I临床,科研、教育漕理能力的培 养都要紧密围绕临床护理实践,“离开病人的护理将是无源之 水”。有专家建议,现阶段除培养以教学科研能力为主的科研型 研究生之外,还应侧重于培养发展实践能力的临床型护理硕士, 如临床护理专家,同时护理教育者应当是高水准的护理实践者, 高级实践者也应当具备教学能力。单伟颖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 法对国内100名护理硕士教育专家、临床护理硕育专家和护理硕 士教育管理专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专家认为护理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定位于“科研型”和“临床型”。他们认为无论哪项具体 的培养目标,对不同类型的护理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侧重点和 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应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地进行研究,制定规范 可行的护理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标准。 (三)培养能力没有体现护理学特点。在关于研究生培养 能力方面,国内各大护理院系进行探讨和尝试,各不相同。国 内一些专家认为,专业基础知识应该放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能 力的首位,作为护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首先应该掌握专业基 础知识,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他们建议本专业在 招生方面首先应该考虑护理专业人员,招生科目考试应该突 出专业特点,即应该考核护理综合知识,从而体现专业特色。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和 临床护理实践性相结合,培养能够真正用科研思维,并具有创 造性能力的,能够为临床护理服务的高级人才。无论“科研 型”还是“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角色首当其冲应是临床 实践者、护理教育者、护理研究者、护理管理者,且各角色相互 渗透、相辅相承。 [参考文献] [1]李树贞.提高护理研究生导师素质的探讨[J].中国实用 护理杂志.1999.(10):3. [23单伟颖,于海华,梁迎辉,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目标的研究[J].护师进修杂志.2007.(4):296—297. [3]单伟颖,安文忠.刘亚莉,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能力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4):5—6. [4]许迈进.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 研究,2003.(1):78. (责任编辑:云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