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一、重难点解析

重点是要掌握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同类型的特征及设计原则和方法,理解新课程目标特征,培养在课程改革中应用三种目标模式的能力。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1.概念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实施课程与教学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

教学目标的纵向分类: 教育目的 ↓ 培养目标 ↓ 课程教学目标 ↓ 单元教学目标 ↓ 课时教学目标 ↓

知识点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是指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或为培养受教育者而确定的总的质量规格,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课程教学目标 是最高层级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它的制订应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确立新型的学生观,科学地判断学生的总体掌握水平。

单元教学目标 是第二级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它由课程教学目标分解而成。将课程教学目标分成单元教学目标时,要做好了解学生和分析教材这两项工作。

课时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教学目标分别是第三、第四级学科课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由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而成,知识点教学目标则由课时教学目标分解出来。

2.意义

(1)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4)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3.类型

美国学者艾斯纳认为应该分为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类型。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三种类型。

二、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行为目标的含义与功能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二)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 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强调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与教学目标,即采用行为目标。把课程目标分为具体的学习行为,把学生行为分解为细的行为。他提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为了帮助课程与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做到清楚阐述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泰勒倡导用二维图表对课程目标进行描述。他认为,借助这一工具,可以将两个方面的相互对应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

例如,关于阅读,可以规定“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不读错字,能比较流畅朗读,能在朗读时读出感情”等等都是具体的行为目标。确定行为目标有三个要素,要有可观察的行为(如流利地读),要有行为发生的条件(环境因素、人的因素、一定的时间内),要有可接受的行为的标准(如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加减法)。

2.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各领域可分成若干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

(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知识(识记):主要指记忆知识,对学过的知识和有关材料能识别和再现。要求学生能做到:确认、定义、配对、指出名称、选择、默写、背诵、描述、标明、列举、说明等。

理解(领会):主要指对知识的掌握,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把握材料的意义和中心思想。可分为转换、解释、推断等层次。要求学生做到:了解事实与原理,解释文字资料,解释图表,转译文字资料为另一种资料形式,验证方法与过程,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述,举例说明所学过的问题等。

应用:指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要求学生能做到:表现、列举、计算、设计、示范、运用、操作、解答实际问题等。

分析:指能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要求学生达

到: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能运用图示、叙述理由、举例说明,对复杂事物的各部分能区别、指明、分开、再分,能认出在推理上的逻辑错误;区别真正事实与推理,判断事实材料的相关性。如划分文章段落,写出段落大意及找出中心思想。

综合:与分析相反,指把各个元素或部分组成新的整体。理解、应用、分析虽然也需要将部分组合与重建,但没有综合这样完整。综合更具独创性。要求学生做到:联合、组成、创造、计划、归纳、重建、重新安排、总结等。如写出一份结构完整的论文提纲;提出一份系统的实验计划或方案等。

评价: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的判断。要求学生做到:比较分析、评价效果、分辨好坏、指出价值。如判断文艺作品成败之处;判断一个调查报告的科学价值。

这六类目标是有层次、有顺序的。知识是最低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余依次是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评价为认知领域的最高层次,是前面五种目标的综合并增加了价值标准。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接受(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参加班级活动等。可分为意识、接受的意愿、受控或限定的注意三个层次。

反应:指学习者不仅注意到某种现象,而且主动参与,做出反应。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参加小组讨论等。可分为默然的反应、愿意的反应、满意的反应三个层次。

价值评价:指学习者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如欣赏文学作品;在讨论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刻苦学习外语等。

价值观的组织:指学习者遇到许多价值观念出现的复杂情境时,克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接受重要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价值或价值体系的个性化: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观念、信仰和态度融为一体,最终表现是个人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的形成。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了解与某动作技能有关的知识、性质、功用,以便指导动作。 准备: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知觉是其先决条件。

有指导的反应:指能在教师指导下表现有关的动作行为,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例如,能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误练习,直到形成正确的动作等。

机械动作:指经过一定程度的练习,学习者的反应已形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准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的指标。

适应:这一阶段练就的动作技能具有应变能力,学习者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满足具体环境的

需要,这是高度发展水平。

创作:指学习者在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的动作技能的能力。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进行创造。

(三)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行为目标是一种具体的、可观察的教学目标,也即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行为目标表达形式,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简称ABCD形式。行为目标的编写,要指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通过学科教学后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说明产生行为的条件、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即包括“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四个要素。

编写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可供选用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分类 特 征 可参考选用的动词 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知识 对信息的回忆 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辨认、回忆、选择、描述、标明、指明 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 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举例说明、猜测、摘要、改写 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应用 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释、说明、修改、订计划、制定….方案、解答 分析 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将知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判断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区别、检查、指出、评析 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总结 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价值 综合 评价

编写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可供选用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分类 特 征 可参考选用的动词 旋转、屈身、保持平衡、接住(某物体)、踢、移动 知觉能力 根据环境刺激做出调节 体力 基本素质的提高 提高耐力、迅速反应、举重 技能动作 进行复杂的动作 演奏、使用、装配、操作、调节 有意交流

传递情感的动作 用动作表达感情、改变脸部表情、舞蹈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适合。

三、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四、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具体目标形成体系

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

二、典型例题

1.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泰勒认为任何目标都应该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目标的叙写必须明确,清晰,可操作,课程目标要

通过许多不同的经验达成,泰勒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指标.

2.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具有(1)导向功能即学生在了解教学目标后,要有的放矢.提高学习的计划性及参与的热情;(2)控制功能,即可以不断收集反馈信息,采取策略,限制教学活动偏差的积累,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控制的依据;(3)激励功能,教学目标要细致,具体, 要近期可能实现;要难易适中,争取把目标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评价功能,教学目标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评价更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包括(1)目标分解,即对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有再认识的过程.能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2)任务分析;即为了达到单元目标规定的必备的从属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剖析具体的从属能力;(3)起点确定;即确定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教学目标的起点要与学习者的特征相适应;(4)目标表述,目标表述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具体,明确行为目标的可观察性,发生条件和标准等;(5)类别化,层次化.即在目标表述之后把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的认知层次一一对应.组成分层递进的目标与内容.

3.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新课程目标主要有:(1)强调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增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维度,对应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增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这个新课程目标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学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