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4宝葫芦的秘密获奖教学设计1
《宝葫芦的秘密》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张天翼的长篇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来感受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生活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和他自己心理不断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从而来理解“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这一道理。从书中每一个细节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设计理念:
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梗概来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孩子自己静静阅读精彩片段来感受人物的心情和心理变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故事梗概,精彩片段赏析,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精彩片段赏析中,揣摩人物心情及心理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动画片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其实这部动画片是由一部长篇童话故事改编而成。
2.出示书本封面,自己试着读读书名。
3.介绍书的作者等要素。(大屏幕出示)
师:《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是由我国作家张天翼写的,图画由丁午绘制。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积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了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等。作者想象丰富,能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之中,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在封面上找到了老师介绍的几个名字?
师:是呀,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要看封面,了解一下这本书作者等内容。
二、初读梗概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故事梗概。(作业纸1)
师:从故事梗概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我们来做个抢答游戏吧!
(1)王葆最好的朋友,班上的钓鱼大王。谜底:郑小登
(2)传达室杨叔叔的侄儿,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谜底:杨拴儿
(3)王葆到图书馆去,为了借本什么书?谜底:科学画报
(4)下棋时,宝葫芦给王葆吃了颗什么棋?(马)
师:从故事的梗概中我们就了解了这么多的信息。看来读故事梗概对我们阅读整本书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片段赏析
师:这本书的精彩片断非常多,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巧得宝葫芦
师:在机缘巧合之下,王葆真的得到了宝葫芦,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轻轻读读这段话,看你能读出什么。(大屏幕出示)
可是我不能对任何人泄露一个字。我得保密。可是我又有满肚子的高兴,关也关不住地要迸出来。
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嘴里大声唱着——说也不好意思,我简直成了一个小娃娃了,不过好在没人瞧见——又打了两个滚。
可还是感觉到不够劲。我于是把腰弯着,把头顶着地,叭哒翻了一个筋斗。
师:你读出了什么?(高兴)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边说,老师边做读书笔记和眉批,个别读)作者通过如此生动形象地描写,让一个高兴的不知该怎么好的王葆,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师:这就是文章的细节,读懂书就是要读懂细节。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的时候可以手上拿一支笔,看到精彩地方,或者有意思的内容,就在书上做做读书记号;也可以在书的边上随时写下你的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
2.吃棋子片段(教师控制时间)
(1)学生自由阅读作业纸2。
(2)交流,说说这次宝葫芦又帮王葆做了一件什么事?(王葆在下象棋的时候,想着要吃掉姚俊的马,马果然跑到了王葆的嘴里。)
(3)宝葫芦真聪明呀,王葆脑筋刚一转,宝葫芦马上就给办好了,可是结果可不太妙。不信,你瞧——
师:王葆与宝葫芦还会发生些什么事呢?让我们在书中去找答案吧!
四、总结回顾
《宝葫芦的秘密》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思妙想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人的幽默和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放进书架,珍藏一生。像这样有趣的童话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他的其他作品,领略这位童话大师的风采。让我们用童话大
王郑渊洁对张爷爷的评价作为这堂课的结束吧。齐读(大屏幕出示)
你才是真正的童话大王!
附:
作业纸1《宝葫芦的秘密》梗概
“我”叫王葆,是一个生活在50年代的少先队员。小的时候,王葆经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长大后有时还想起它来。一次做算术题,不知道怎样列式子,就由“8”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宝贝可就省心了。”一个星期日的上午,王葆去学校参加课外科学小组活动,同学们动手做电磁起重机,王葆因漆包线绕得太松,受到组长苏鸣凤的批评,一气之下,跑回家去。王葆还在想电磁起重机的事,但不知怎的却又想起了宝葫芦,想着想着,打起瞌睡来,忽听有人叫他:“王葆,钓鱼去!”王葆来到河边,钓起的竟是一个神奇的宝葫芦!宝葫芦要求王葆对此事绝对保密,这样它便可以全心全意地给他谋幸福。一旦世界上有第二个人知道宝葫芦的秘密,那它可就完蛋了。王葆答应了宝葫芦的要求,宝葫芦随即给他变出一桶鱼来,乐得王葆直在草地上打滚。接着,宝葫芦又给他变出了熏鱼、卤蛋、花生仁、苹果等,王葆饱餐了一顿。王葆还想让宝葫芦给他的学校变一幢崭新的三层教学楼,宝葫芦没答应,说那样做会露馅的,就等于白白毁了它。回家路上,王葆遇见了同学郑小登——班上的大钓鱼家。郑小登对王葆能从河里钓出金鱼大惑不解,硬是拉着他找姐姐“老大姐”评评理。结果,姐弟为此发生了争执,王葆夹在中间十分尴尬。“老大姐”最后提出要到《科学画报》中寻找答案,王葆总算找到了一个台阶,表示可以将他捐献给班级图书馆的那册《科学画报》合订本给“老大姐”借回来。第二天,王葆去班上借《科学画报》,一打听被萧泯生借走了,虽说下午就可以还,但还有五个同学都已预约了。下午,萧泯生来还画报,刚把借条抽回,画报就不见了,同学们都
惊诧不已,王葆的书包却鼓出了一大块。王葆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脸红一阵白一阵的。象棋比赛开始了,王葆的对手是郑小登。郑小登的“马”很厉害,王葆心想非把它吃掉不可,这一想不要紧,嘴里顿时多了一个硬梆梆的“马”,害得王葆趁同学们不注意赶紧捂着嘴往外跑。回到家里,王葆竟有一种走错了门的感觉:窗台上摆着一盆盆名贵的花草,写字台上有金鱼缸、小花瓶,还有电磁起重机、陶器娃娃等。这些东西有的是王葆心里想过的,有的只不过是他瞧着心里喜欢了那么一下而已。可宝葫芦竟把它们全部给搬回来了。象棋下不成,那就找同学打百分儿吧。可是也不行,刚发牌,就有人喊少牌了,王葆再一看自己手中的牌,头几名王牌都在这儿,气得他只好把牌一扔,抽身走开。从此,他慨叹道:“像我这号有特殊幸福的人,就很难和同学们玩到一块儿了。”有时,王葆也夸宝葫芦思维敏捷。比如,他刚意识到该浇花了,花盆就立刻水渌渌的,像刚淋过雨似的;每晚自习时,刚把书包打开,还没来得及开动脑筋呢,作业就全部完成了。当然,王葆对此还不太习惯,他与宝葫芦谈判,有些事请它别插手,可宝葫芦竟理直气壮地告诉他:“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普通人的路,你想干什么都得自己去花劳力,我一概不管;一条就是安安心心做我的主人,只要你一动念头就成,全不用你费力。”说实在的,王葆还真不情愿放弃这第二条路。可王葆渐渐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古怪了。比如:他心里一想起爸爸,就忽然听见爸爸向他那儿走来,如果他心里一慌,爸爸就又踅了回去。王葆越想越可怕:如果连爸爸都是宝葫芦变出来的假爸爸,那可就够悲哀的了!传达室杨叔叔的侄儿杨拴儿,过去手脚不干净,后来改好了。
他比王葆大许多,但却要认王葆为“师兄”。原来杨拴儿一直在注意着王葆近来的成就,暗地里对王葆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以为王葆这些东西都是偷来的,这显然是个误会。可宝葫芦也太能“上眼药”了,和杨拴儿一起逛街,王葆瞅了一眼商店橱窗里的望远镜,自己手里就冒出了一副;杨拴儿让他请客买包烟,手上就突然出现了一盒双喜牌香烟。搞得王葆有口难辩。不知道是宝葫芦的魔力越练越强了,还是王葆的欲望越满足就越涨高了,他家里又相继多出来天津产的自行车和上海产的五灯交流收音播唱片两用机。这样一
来不但杨拴儿怀疑他,就连奶奶、爸爸(幸好妈妈出差没在家)也对他百般盘查,他只好推说是同学的,暂时存放在这儿。王葆开始苦恼了:“越是亲密的人,我就越是得提心吊胆地防着他。真让人没办法!”学校考数学了,宝葫芦给王葆变出一张答卷,王葆看也没看,写上名字就交。这时,苏鸣凤的答卷不翼而飞,老师一看王葆交的卷,那怪头怪脑的字竟是苏鸣凤的,这一回,王葆在老师同学面前可彻底丢了面子。他一口气跑到河边,把宝葫芦扔回河中。可宝葫芦好像碰上了顶头风似的,在空中划了个半圆,又回到王葆手中,于是王葆用刀劈它、用火烧它,都无济于事。王葆急得哭了起来,哭着哭着,他想起了当初与宝葫芦签订的攻守同盟。对!只有把这个秘密全部公开,才能彻底与宝葫芦决裂。王葆快步来到学校的教导处,刚好老师和爸爸都在那儿,大家都在猜疑不解,王葆便当着众人的面,从兜儿里掏出那个秘密的宝葫芦,向大家源源本本他讲出了事情的全部经过。王葆从此就好像放下了一副几百斤重的担子似的,感觉好松快啊!下一步他在想如何退赔由宝葫芦搬来的那些物品,只听奶奶埋怨道:“醒一醒吧,看你睡了多久了!”王葆打了个呵欠,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个梦。不过,他也确实从这梦中得到了有益的经验教训呵。
作业纸2
同学们和我这么耗着,究竟有多久,我也闹不明白。我只觉得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有一个时候——我不知道这是几点几分钟——我感觉得书包仿佛动弹了一下,好像要从我手里挣开去似的,我吓得出了一身汗,捂得更紧了一些。书包可又那么一弹。
又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我才感觉到手里的书包似乎有了点儿变化,和刚才不同了。我定一定神,腾出一只手来悄悄地探了一探——
“哎呀!”我才透过了一口气来。
书包肚子已经瘪下去了。不用看就知道,里面那一本惹麻烦的书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道怎么一来,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好了好了,”我这才竖直了脊背,向同学们宣布,“我没毛病了。”
虽然同学们都有点儿觉得奇怪(尤其是姚俊),他们还劝我去检查一下身体,这样那样的。可是问题已经不大了。
只是有一件事叫我很不愉快:我眈误了象棋比赛。别的一位同学代替了我,他只赢了一盘。假如是我出马就好了:决不止赢这么一点儿。
“嗯,不见得!“姚俊把脑袋一晃,“你的棋好是好,可就是不沉着。”
我不服气:“哪里!该沉着的时候我可沉着呢。”
“可惜你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时候,所以你下棋还输给我……”
“嗯,别吹!你倒跟我下下看!”
“来!”
“可不兴悔。”
“当然!”
姚俊这个人——你别看他个儿小——勇气可真不小。哪怕他下不过我,哪怕他和我
为了下棋吵过嘴,他还是敢跟我下。
同学们都闹哄哄地围过来看。我对自己说:“可不能大意了。也不能打架。这虽然不是正式比赛,可也差不离。他们都想考验考验我呢。”
这回我的确很沉着:不慌不忙地动着棋子。我总是看清了形势,想好了招法,然后才下手。凡是下棋的人,都该像我这么着。姚俊的棋不如我,这是大家公认的。连他自己也是这么说。不过他有一个极其奇怪的毛病——我可实在想不透他脑筋里到底有个什么东西在作怪:他净爱走“马”。他把个“马”这么一跳,那么一拐,不但害得我的“炮”不能按计划办事,而已还闹得我的“车”都不自在了。好像一个“车”还该怕一个“马”似的!
“我非得吃掉他那个‘马'!”我打定了主意。“我该想一个巧招儿,叫他意想不到。”
这可并不容易。唔,我来这么一着,行不行?然后又这么一来。
“要是他那么一下——嗯,他准会来那么一下,那我……”
我正这么想着,正想得差不多了,忽然我嘴里有了一个东西——我虽然没瞧见,可感觉得到它是打外面飞进来的,几乎把我的门牙都打掉。它还想趁势往我食道里冲哩:要不是我气力大,拿舌头和牙齿拚命这么合力一挡,它早就给咽下去了。
同时姚俊嚷了起来:“咦,我的‘马'呢?我这儿的‘马'呢?”
哼,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阅读理解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登黄山记(节选)
季羡林
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地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了余勇,爬了上去。低头从我们两条腿中间向后看去,还可以看到悬挂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条白练似的蹬道。
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一般人都是在这里过夜的。徐霞客时代,这里叫玉屏风,他在《游记》里写道:“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可见徐霞客对此处评价之高。
这里有什么特点呢?这里是万山丛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好像天造地设,就是一个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提起此松,真是大大地有名。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一幅叫做“迎客松”的照片,就是它。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你看它伸出双臂,其实是不知道多少臂,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它那青翠的枝头仿佛能说出欢迎的语言。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说。它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
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
(1)“名副其实”的意思是________,说“一线天”名副其实的原因是________。
(2)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理解“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这句话的意思。
(4)给句子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改变句子意思。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征。
【答案】 (1)名实相符;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2)承上启下
(3)四望奇峰杂错排列,道道壑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景致最美的地方。
(4)不但……而且……;不仅……还……
【解析】【分析】(1)第一问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第二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2)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
等角度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故选“不但……而且……”或 “不仅……还……”
故答案为:(1)名实相符、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2)承上启下(3)四望奇峰杂错排列,道道壑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景致最美的地方。
(4)不但……而且……;不仅……还……
【点评】(1)第一问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第二问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血染的母爱
有一对母女的感情有了裂痕,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母亲的地位卑微,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母亲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2004年2月,母亲邀女儿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雪道迷路了,同时,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几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滑雪装,很难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了过去。等她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已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医生告诉她,是她的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母亲割断了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一片白雪,直升机因此发现了目标。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丢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是的,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①没有活动的力量了。________
②地位低下而渺小。________
③没有任何成效而回来了。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搜寻——________ 辛苦——________ 忙碌——________
(3)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答案】 (1)体力不支;地位卑微;无功而返
(2)寻找;劳苦;劳碌
(3)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如:搜寻:到处寻找。根据其意思,搜寻的近义词可以是“寻求、寻觅、找出、找寻”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
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尾。
故答案为:(1)体力不支、地位卑微、无功而返 (2)寻找、劳苦、劳碌 (3)这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女人、有了母亲、有了母爱,才如此亮丽灿烂、多姿多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伦敦大雾的真相(节选)
伦敦本来就以烟雾出名,有“雾都”的名号。可是那一次伦敦经历的,可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浓雾从街上钻入窗户与办公室。大众运输系统几乎瘫痪,到了夜里,能见度低到许多地方都无法行走。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然后烟雾消散,一切都恢复正常。至少大家以为恢复正常了。直到三个星期后,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疾病,大雾之后几个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死者大多数是年纪大或有病缠身的人。
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有个研究团体重新检验了当年搜集的肺脏标本,发表
了研究报告。在那些标本中,空飘微粒的含量极高,例如煤灰,证实了当年伦敦卫生官员的判断:燃煤是致死元凶。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学家发现,除了煤灰,其中还有十几种其他物质的微粒,包括金属,例如铅。
许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欧洲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发生大雾那年,伦敦刚把电车完全改为柴油引擎车。因此,那场大雾的致死威力,是几个因素并发的结果。
(选自《每天都是一份礼物》,北京燕山出版社)
(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消散________①由聚集而分离;②分发;分给;③排遣;排除。
确实________①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②真实;实在(跟“虚”相对);③实际;事实;④果实;种子。
(2)“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_______。“那是一场灾难”的“那”指代的是________。
(3)“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倒装,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吧。
(5)伦敦大雾带给人类什么启示呢?
【答案】 (1)①;③
(2)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
(3)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
(4)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5)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词义选择字义。
(2)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恍然大悟: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那”指代的内容可以从第一自然中总结。
(3)本句是一个倒装关系的因果复句,所以后半句是原因,前半句是结果。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进行筛选概括。
(5)解答本题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⑴①;③;⑵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⑶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⑷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⑸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
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一般这种代指内容都在代词的前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的阅读感悟。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很多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虫子。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明。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离开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人类照明。
(1)给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漫游________
A.满,遍。
B.水过满,漾出来。
C.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②试图________
A.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B.计划。
C.希望得到,谋取。
(2)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3)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发?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C;B
(2)它的光是凉的,很柔和,不会烧手。发光是为了找 同伴,同时也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
(3)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给人们的启发。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故答案为:(1)①C②B(2)它的光是凉的,很柔和,不会烧手。发光是为了找 同伴,同时也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 (3)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给人们的启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本题考查
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