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农村学生怎样写出个性文章
作文教学倡导创新、张扬个性已成为大事所趋,从竞赛到应试无不体现出这一点。要想写出有新意有个性的文章,离不开平时丰厚的积累和独特的体验,在这一点上,少数民族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接触面和文化积淀远不如城市学生。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农村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沉重话题。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我想,只要立足本民族,立足农村,突出民族特点,突出“农”的特点,写出真实的感受,作文应该会有个性、有创新的。
1.积累写作素材,感悟本民族农村生活
1.1积累民族农村语言,体味个中滋味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立春雨水早,早起晚睡觉”;“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冬前不见冰,冬后冻死人”。.这是农村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 。学生通过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搜集春联也是农村常见的积累语言的好方式。每逢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春联的内容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涉及大政方针、传统文化、现代时尚、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并且文情并茂,神形兼备,措辞精美,给人以思想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春联的搜集和积累是锻炼语文欣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渠道。
1.2观察农村景物,感悟民族农村生活。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自然景观、农家新居、现代乡村生活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采田野风光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吊脚楼、大山、山涧,……玉米、菜地、鱼池、大棚、羊群……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秋收图、运输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采写本民族吊脚楼之美。反映土家族,苗族风俗的事情去写。反映家乡发展
变化的,不能说大话、喊口号,而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有位初二学生写的《家乡新变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家乡的变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新变化,作者没有面面俱到的描写家乡,而是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路、农作物、电器和人等作了对比表述,从而突出了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大棚西瓜,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栽秧,什么时间锄草,施肥,采摘,并且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参加过种菜劳动,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给蔬菜施肥、锄草、叶面喷肥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
1.3观察农村变化,跳动时代脉搏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但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另外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这些题材也值得关注。
1.4追溯家乡历史,挖掘人文资源。
湘西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有现代文学家沈从文,文采耀千秋,其纪念馆已在故乡落成;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功名垂千古;……有乌龙山剿匪,入浙抗倭,取得“王家泾大捷”……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学生了解之后,会感到无比亲切,很容易把这些素材融入习作之中,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与广度。
1.5关爱自我成长,关注家庭冷暖。
对自我的认识,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感受似乎比城镇学生更丰富,因为学生既有独生子女,也有多兄弟姐妹的;既有一家三口的,也有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既有分母离异的,也有父母双亡的……有的家庭和睦,有的父母关系紧张;有的倍受宠爱,有的遭受歧视;有的想争取自立,有的已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到了初中阶段,他们对家庭的关注与感受更为敏锐与深刻,对亲情有了更为细腻的体察和渴望,引导学生以较为理智的姿态或澎湃的青春激情去感受它们,描绘它们,深切感人的文章是会很容易写出来的。
2.拓宽题材体裁,激发写作兴趣
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通过探索证明,下列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2.1尝试写作科技小论文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此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科技知识,这是他们所特有的优势,因为很多同学的家庭是家禽家畜养殖大户,农作物种植大户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配合其它科的老师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去进行详细地观察,如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请教家长,因此,学生有的观察家中养鸡,有的观察家中的桃树嫁接后为什么能多产,有的观察大棚西瓜的生长及管理,然后写出了象样的生物学小论文,这样的 科技小论文由于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因此学生的写出来的习作是有血有肉,而且学生的兴趣也是十分的浓厚。
2.2勤写观察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经常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大棚蔬菜种植,,调动学生写农村素材作文的积极性。大多数优秀习作都是从日记中发现的。
2.3办手抄报或电脑报
办手抄报是展示学生丰采与个性的极好手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写作、绘画水平及审美能力都可以通过这一较自由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校和部分家庭购置了电脑,为学生创作电脑报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自主创作具有农村特色和个性特点的电脑报。
综上所述,农村少数民族初中作文教学只要立足当地实际,民族,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作文自然会有突破创新、会有鲜明个
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