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答案)
单选题(共40题)
1、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自主性评价 【答案】 A
2、学会写“石”字后,有助于写“磊”字,这种现象属于( )。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答案】 B
3、晓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属于(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消退法 D.合理情绪治疗法
【答案】 D
4、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答案】 C
5、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领域是( )
A.知识,技能和技巧 B.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技能 【答案】 C
6、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定出自于()。
A.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B.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答案】 C
7、教师施教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这样做的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整体性 【答案】 A
8、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答案】 B
9、下列哪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 A.记忆能力 B.绘画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答案】 A
10、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 )产生为标志。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尔》 D.《民本主义》 【答案】 B
11、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B.团队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答案】 D
12、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定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 A
13、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能闯红灯,但是每次站在马路边的时候,只要看见没有车过来就随着大部队过去了,这种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说明了这些人缺乏()。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 C
14、学生经常利用画表格的方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类,这是运用了(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模式再认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 D
15、某学生背一段课文读了6遍刚好成诵,若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连续再读( ) A.6遍 B.5遍 C.4遍 D.3遍 【答案】 D
16、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答案】 B
17、我们平时所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指的是()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答案】 A
18、2013年单项选择:小青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答案】 C
1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答案】 D
20、心理学研究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开始为最佳。这些都说明了心理发展存在(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 C
21、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 ) A.说服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答案】 B
22、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梳理了错误观念,使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行为分析法 B.合理情绪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 B
23、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答案】 D
24、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这种人患有(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答案】 B
2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答案】 D
26、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 C
27、目标评价模式是由()提出的。 A.泰勒
B.斯塔弗尔比姆 C.斯克里文 D.斯腾豪斯 【答案】 A
28、张老师发现。小雨同学在平时课堂上.总是喜欢第一个举手发言,但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并不高,那么小雨同学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C
29、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答案】 C
3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答案】 C
31、在班级管理中,()是班级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是班级的核心。 A.校长 B.班主任 C.教师 D.教导主任 【答案】 B
32、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以及( ) A.发展潜能 B.积极的社会功能 C.应有的权利感
D.应有的道德面貌 【答案】 B
3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悱”字的解释是( ) 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达其辞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开其意 【答案】 C
34、在地理课上,地理老师用地球仪做教具进行教学,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 【答案】 B
35、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答案】 C
36、西方古代社会,最初是神本位,所以教育主要是培养僧侣;文艺复兴后,人本位占主导地位,教育开始注重发展人的个性。这表明(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立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 D.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 【答案】 D
37、梦佳理解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涵义。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梦佳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 D
38、反映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具体质量规格要求的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答案】 C
39、1902 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亦称( ),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 A.六三三制 B.五四学制 C.壬寅学制 D.癸卯学制 【答案】 C
4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B
大题(共10题)
一、材料: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下午的班队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已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答案】
二、张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地上有一些碎纸片。“是哪个同学撕的废纸?”老师一问,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陈伟的身上。“老师,是陈伟撕
的。”“不是我!”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张老师看在眼里,什么都明白了。这时张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几个同学的证明把陈伟拉出来,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能自觉保护环境,为班级丢分,使我们这个“优秀班级”荣誉受损。但张老师平静地把目光投向全班同学,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哪一个同学愿意把纸片捡干净?”张老师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张老师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这么多同学举手,该让谁来做呢?”这时陈伟连忙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让我去捡吧!”张老师笑着对他点头说:“好!”他马上把地上的纸片捡得干干净净。张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看陈伟,说:“陈伟为了班级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干净,为班级做了好事,给大家做出了榜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下课后,陈伟就来到张老师身边,低着头说:“老师,纸片是我扔的,以后我再也不随地乱扔东西了。”张老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请分析材料中张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运用的德育方法和遵循的德育原则。 【答案】
三、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回洞,它心中会想些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名男生的表现?这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答案】
四、材料:王老师是一名新入职的高中数学教师,刚刚上了一周多课,就发现班上学生对她的课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上课“开小差”,有些学生一脸困意。她原以为是这些学生对学习不积极,经深入解,发现她讲的知识很多学生都已经在课下学习中掌握了,所以对自己目前讲的教学内容感到太容易,觉得无聊。于是王老师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家庭作业的程度,以为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后果这回学生们却反映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王老师苦思冥想,为什么自己教学效果不好?问题:(1) 【题干】
请用维果茨基的理论,分析王老师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10分)(2) 【题干】
结合案例,指出如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8分) 【答案】
五、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笑容。问题:(1)请从德育方法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行为。(8分)(2)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10分) 【答案】
六、材料:王老师是初中语文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最近他开始讲授古代诗歌单元,在教学时,他先是引导学生探索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刚开始学生总结不准确。经过多次讲解和引导,学生掌握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随后,王老师发现,当学生又学习五言律诗时,他们很快就能总结出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再后来,当学生学习七言律诗时,也很快总结出了其平仄规律。本单元结束后,王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能很容易地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他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分析,很快就能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问题:(1)请用迁移相关理论分析上述学习现象。(2)该迁移理论对教学有何启示 【答案】
七、(1)张晓是来自农村的一名高三学生。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他们每天含辛茹苦地劳作,想尽最大的努力为张晓提供好一点的学习条件。张晓非常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想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回报父母。但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张晓的成绩却急剧下滑,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晚上,他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半夜还会醒。(2)王宏业是一名城里的高三学生,自小家庭殷实.父母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爷爷奶奶更是对他
关爱有加,家人对他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他在学习上微小的进步都会让父母欣喜若狂,同时得到他们给予的各种物质奖励。在低年级,王宏业的学习较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对父母的各种奖励也没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高考临近了,但他一点也不紧张,上课时往往心猿意马。问题:请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分析这两名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出现不同状态的原因,并论述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答案】
八、材料:一个学生高一期中考试成绩很差,并且受到了家长的批评,感觉情绪很低落。该生在考上高中时成绩非常好,但是这个时候放松了,觉得高一、高二放松两年,不想那么拼,到高三再拼一年就好了。此外,该生对于高中课本认识不足,觉得高中知识难度有所提升而已,没觉察到高中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等要求更高了,结果到高一期中考试的时候成绩很差,让他感觉很受刺激,他没想到会考这么差,跟预期差距很大。考生自述:没想到会考得这么差,并且现在想努力学习,发现差距已经被拉开,感觉学起来很吃力,很头疼。也导致心情不好。问题:(1)分析考生情绪低落的原因。(2)如果你是此学生的老师,你该怎么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
九、小明转学到A学校,刚来时学习成绩不好。进校后学习成绩由中下一直往下掉,常不交作业、上课打瞌睡,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他的父母都从商,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并不溺爱孩子,同时对学习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有进步。小明腼腆,不爱参加文体活动;很想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但因为一开始给周围同学的印象不好,因此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有时被欺负,因为比较胆小,所以也不敢说。[问题1][问答题]该同学哪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问题2][问答题]从需要的关系分析他成绩下滑的原因。[问题3][问答题]请分析如何帮助他摆脱困境。 【答案】
一十、材料:上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拔河,从拉绳来看,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赢方一端的拉力大!”教师:“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学生:“为什么?为什么?”(同学们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教师:“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定律。”问题:(1)材料中,该教师的课堂导入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2)试分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该教学原则。
【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