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亚红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中诗人的情感基调; 2.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与诵读。 2..感受诗人情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1.整体把握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 2.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仙是哪位诗人?酒中仙呢?(李白)这有李白好友杜甫的一首《饮中八仙歌》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展现出来了,他不仅能喝酒,也很善劝酒。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解题(课件展示)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将(qiāng) 请、愿的意思。《诗经·卫风·氓》中有“将(qiāng)子无怒”句。“将进酒”意为即“劝酒歌”。 三、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
正确朗读文中的生字词; 四、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诵读方式: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2、学生齐读诗歌;3、老师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的变化,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
师问:老师读得好吗?(好)其实你们也可以。只是想要读好它,必须先读懂它!
五、整体感知,品味情感,诵读训练(一边感知诗歌内容,一边朗读体会) 【提问】李白今天在哪里喝酒?喝得多吗?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明确】①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②“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诗人今天来劝酒,走来不劝,却先写一个壮阔的场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怎么来读这两句? 【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朗读指导】开头用“君不见” 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比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读法)。“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答案】悲 。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功业未成。 【朗读】学生朗读体会,老师指正。 2、【提问】作者从“悲”中走出来了吗?哪个词表明?直到哪句都是这种情感? 【答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解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之人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 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答案】“有用”而“必”,多么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态度。 【朗读指导】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朗读】学生朗读体会,老师指正。 3、【提问】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里劝酒怎么读?
【解析】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读得亲切,节奏明快一些。 【提问】他酣畅淋漓的向朋友一吐为快。“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是他的真心话吗?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检查学生收集整理的写作背景的介绍) 【写作背景】这首《将进酒》,作于天宝十一载,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
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 【解析】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愿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 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答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
【提问】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课件介绍曹植)
【解析】 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答案】作者列举曹植,是基于两人的共同点: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朗读指导】“钟鼓”二句,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的“恣”上。 【朗读】学生自己体会朗读,老师指正。 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几句展现一个怎样的李白?
【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出来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
【小结】诗人由愤懑,加上酒精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更深,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 【朗读指导】“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朗读】学生自己体会朗读,老师指正。 5、总结全文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6、根据以上分析解读,再次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七、拓展迁移:
古来学者诗人众多,只有李白喝酒吗?只有他一人酒后留下传世佳作吗?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的与酒相关的什么诗句?例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 李清照《声声慢》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晏殊《浣溪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八、课堂总结致辞:
李白的这首《将进酒》确实给人以美感,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九、板书设计:
将 进 酒
李 白
愁
悲 喜
愤激 愤 (核心)
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