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前沿 学 走出课改误区深化课堂改革 ■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王淑杰 当2014年的春风吹绿了东丰大地,新一轮课堂 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未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创新 改革的春风也吹进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教育局 精神,正是基于对学生精神世界健康发育的关照, 的领导下,全县教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改实践活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很多 动,即以西峡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载体,领 教师被动地进行课堂改革,不理解疑探教学的本 悟课改精髓,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本次 课堂改革,力求保留学科味道、坚守学科特点, 同时积极引入“疑探思想”的精神实质,变“灌输 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进而走向新课程倡导 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长达一年 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所有教育同仁收获着课改的成 果,:在不断求索中蹒跚前行。 一、模式是载体,不是模板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众多课改模式的一 种,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 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 用拓展。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 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 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 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 的教育思想,特别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一脉 相通的。但是,在推进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却出现 了“流水线”似的教学过程,认为“这四个环节, 缺一不可”,觉得如果缺少了某一环节,就是没有 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改革之初,教师以模式为模 板,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生搬硬套“三疑三探”教 学模式,模式化现象严重,就会使得课堂教学效率 低下,失去了改革的意义。我们要用模式作为载 体,启迪和引领课堂改革,要吸取精髓,要与本土 化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以模式为载体进行观念的 革新。 二、疑探是创新,不是形式 疑探教学模式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不 是单纯追求课堂的问题意识。从“三疑三探”教学 模式:本身来看,其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过程,是一个培养创 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从设疑、解疑、质疑到最 后的编“疑”(编习题),四个环节实际是一个学 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和解决深层次问题、 用问题创新问题的思维递进过程,学生能编拟问题 (习题),说明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创新。反思我 质,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疑探变成形式,疑问教 学取代疑探教学,以为课堂学生多提问就是新课 改,学生能提问就是课堂改革,学生问、学生答, 学生问、教师答,如此简单的重复,使整个课堂变 成了问答式课堂。在改革实践过程中,还课堂给学 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所有课改模式的共同 本质,请不要以形式取代课改的本质。 三、合作是高效,不是热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 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学习的高效,它是新课改 倡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产生思 想的碰撞与交流,通过合作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 神。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 作、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部分教 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认为学生 都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就是新课改的课堂。所 以,导致每节课都讨论,每个问题都要讨论,整个 课堂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实际上很多“后三分之 一”的学生都在热闹中浪费了时间,认为自己解放 了,浑水摸鱼中渡过一节又一节课,该掌握的知识 点没有掌握,小组合作是想达到学习的高效,不是 为了培养“南郭先生”而进行的学习方式。 四、课改要坚守,不要徒劳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本质, 无论采取哪一种课堂改革模式,都要坚守学科特 点,否则就是徒劳。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初中历 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 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 界。只有深刻理解这一学科本质,才能尊重学科教 学规律,才能灵活运用“疑探教学思想”,指导课 堂教学实践。因此,课改要坚守学科的特点,就是 不要丢掉学科的味道和本质,如果所有的学科都要 一种模式进行生搬硬套,让所有的课堂都一个味 道,那么课改就是徒劳,也注定会失败。 [责任编辑尹长俊】 吉林教育・综合9/201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