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及相关思考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及相关思考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及相关思考

作者:尹秀娟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第03期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序列演化过程,这种产业转移同时还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最佳路径[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及中央政府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倾向,充分吸引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级;随后的中部地区凭着紧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相对完整的基础设施,吸引了来自国外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级,都充分证明了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处于高梯度的东部沿海大中城市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开始纷纷把工业中尤其是把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环节向低梯度区的中西部地区扩散。青海处于产业低梯度区,且处在工业化初期,应该紧紧抓住这种机会,充分发挥其优势,主动地、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

承接产业转移对于青海地区经济发展十分有益,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青海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促进地区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青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矿产资源、劳动力等普通要素丰富,而资本、技术、知识等高级要素短缺。这种状况是青海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由于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技术的转移,也伴随着其他无形要素的进入,具有综合性,因而接受产业转移能够使青海迅速积累起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青海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主义者认为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的增长。目前,青海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三次产业结构仍表现为以传统农牧业劳动为主的显著特征,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仍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转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海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通过承接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不仅能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改善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而且通过有针对的产业承接,主动吸纳轻加工产业,直接进入规模生产,有利于缓解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另一方面,先进产业的移入,意味着新的生产要素的导入,这种蕴含新技术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会作为“扩散源”,对原有的相对处于较低层次各等级的产业发生“升级转型”运动,对其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逐步提高整个产业整体的技术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第三,青海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这种带动的作用是通过产业关联实现的,产业关联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复杂、密切的联系,包括后向、前向和旁侧关系[2]。青海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目前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难以发挥出经济优势。通过承接能发挥特色产业和强关联效应的产业,在产业关联效应的作用下有助于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而实现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是指在规模收益不变、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或地区,其产品会具有不同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这种不同的相对价格差引发国际贸易的产生。国家间的差异性越大,则贸易的可能性越大,比较优势原理主要用来解释不同国家进行产业间贸易的原因。本文借用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青海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 (一)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因素

1.政策优势。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这对于青海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青海处于我国西部享有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为了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地方政府出台了包括税收、信贷支持、降低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和能源价格、简化审批手续以及个人鼓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时要求做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行产业转移项目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扶持力度。

2.资源优势。青海幅员辽阔、地势高峻、气候干寒、地质成矿条件特异,大自然赋予它丰富的宝藏,这是青海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首先,水电资源丰富,青海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仅柴达木盆地的地下水总储量为35000亿立方米,为青海湖湖水的4倍多,大部分为极具化工价值的矿泉水,淡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2.7亿立方米,可开采量每年为1.2亿立方米。这对于地处高原、干旱少雨的青海来说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其次,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盐类矿产、非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很大,这是未来青海经济腾飞最基础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条件。再次,还有一些特色生物资源。如青海牦牛的数量为世界之首,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30%以上;青海贵重的中药材多,其中冬虫夏草的产量约占全国的70%。

3.产业基础优势。目前,全省企业集团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基本未变。在全省24户企业集团中,工业企业集团11户,其从事的主要行业包括石油加工、金属加工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优势产业,核心主导地位明显。而且《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出台将构建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形成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构建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金属产业、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以及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六大产业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载体。

(二)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不利因素

由于青海在拥有高级生产要素如: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显得特别薄弱。因此,将使青海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巨大挑战。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须进一步完善。青海位于内陆腹地,自然环境恶劣,位置偏远,虽然基础设施条件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有了提高,但在西部12省市区中基础设施竞争力仍位于最末端[3]。在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投资条件相近的条件下,运输成本就成为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目前除了以兰青铁路、西兰高速公路为主体的通往甘肃的东部通道外,其他对外连接均是等级较低的国道和省道,尚未形成与周边省区四通八达的通道体系。投资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居住,更需要一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用地,能为入驻的各种企业提供彰显个性与品位的办公场所。除此以外的软环境建设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而明显滞后。

2.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水平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青海仍然是资源型的初级产品输出省区,基本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市场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一个地区的市场经济总量、收入水平、消费偏好与政策,决定着需求的规模和质量状况,进而影响产业发展的规模、档次和水平。市场吸引力大,表明市场需求的规模大、质量高且潜力大,产业转移落地的可能性就大。

3.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差,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目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再向单纯的低成本区域流动,而是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4]。由于产业集群区域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可以为迁入企业从市场培育、熟练劳动力寻找、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协作配套条件等多方面解决因不良的地理位置而造成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阻力。受自身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影响,青海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由于配套能力不足,许多转移进来的企业所需的零配件就需要到东部地区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抵消青海地区的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优势,产业也难以向青海转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西进企业需求的是那些具有基本文化基础,从而可以被迅速训练成为熟练工人的廉价劳动力;需求的是有一定的科技和创新能力支撑的人才。目前,人才在青海比较稀缺,尤其缺少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2005年在科教与创新竞争力方面,青海在西部12省市中居第11位[4]。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非常大。一方面,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青海为935人,远远低于西部的平均数1480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青海为6万人,而西部的平均值为30万人,是青海的5倍。

5.市场化水平低,地方政府服务水平与意识落后。市场制度是生产要素流动和空间重置效率的制度保障。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对中国市场化指数——各省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度报告,在2001—2005年中国31个省市市场化总体程度排序中,青海位于第31位。青海国有经济比重大大高于西部其他省区,因此,国有企业的各种制度性缺陷如机制僵化、经营低效、包袱沉重等,也就比其他地区更为普遍,很难成为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的合作载体。同时,地方政府领导仍然是“官”字当头,相当部分的资源配置权仍被政府掌握着,市场机制发育不够健全,认为政府只是负责招商引资,后续的服务意识淡薄。

三、对青海提升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

目前,东部地区在面临巨大成本压力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正在将传统加工制造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寻求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同时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大大缩短其工业化进程。通过对青海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分析,不难发现就青海而言目前重要的是如何培育和增强其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其他条件,尽可能引进切合本地实际的相关产业。尤其是引进对本地一些优势产业、主导产业转移的技术层次、产业关联度及产业的市场潜力等方面有很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以尽快推动青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其次,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教授彼得认为:城市竞争力=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经济结构+城市环境+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灵活性。从这一层面上看,青海除了在生产要素的低级层面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外,在城市竞争力的其他组成上均处于劣势。而据研究表明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时除关注生产要素因素外,最关注的就是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包括地方政策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服务与协调机制、综合环境质量等在内的行政基础设施。因此,青海在这些方面的改进还需要做很多。

最后,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的建设,提高承接载体的能力。反映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的产业集聚程度是影响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大小的重要因素,产业集聚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度越高越能吸引转移产业的落户。因此,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建设、区内企业的规模、数量以及园区配套环境服务建设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奇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跨越发展[N]. 四川日报,2008-04-07. [2]谯薇.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8,(4):140-144. [3]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刘艳.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改革,2004.(6):54-58.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