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第 1 页 共 7 页

课时双测过关(十六)

土壤的形成

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读各种成土要素作用表示图,回答 1~2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 (

)

A.天气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和化学性质

D.土层厚度

B.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剖析:

第1题,依照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生物。

生物经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有机物能够腐化形成腐殖质, 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 因此本

题选择 C选项。第 2题,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供应矿物质,影响土

1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本题选择 B选项。

3.以下关于天气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累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累积多

.天气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剖析:选C 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 干旱、高温地区土壤环境有机质累积

少。

4.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

成的主导要素是 (

)

A.天气 B.时间

C.生物 D.成土母质

剖析:选D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情况, 影响土壤的质地。 由题意

可知,成土母质是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要素。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2

”,是长江中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第 2

页 共 7 页

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5~6题。

( )

A.生物 B.天气

C.地形 D.成土母质

6.相关土壤形成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天气和地形是比较牢固的影响要素

.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本源

.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邃的土壤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剖析: 第5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

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 (除氮外 )的最初本源。

故D正确。第 6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

地表松懈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邃的土壤,故 C正确。土壤形成过程中,天气

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 A

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本源,故 B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

薄,故 D错误。

以下列图为土壤组成物质表示图。读图,回答 3

7~8题。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7.图中不能够显示的土壤形成的要素是 (

)

A.成土母质 B.时间

C.生物 D.天气

8.土壤涉及的圈层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剖析:

第7题,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天气、地貌、时

间等,但该图中不能够显示的要素是地貌和时间。第 4

8题,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第 3

页 共 7 页

生物圈互相亲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故其涉及的圈层有

4个。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本源

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特别迅速

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

剖析:选B 诗句说明的是植被最后落叶归根, 成为土壤的一部分, 是土壤有机质的主

要本源,并没有重申诉明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A错误 B正确。夏季气温高时

微生物分解作用速度快, C错误;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对岩石、 矿物产活力械的和化学的破坏

作用,如生物对母岩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作用 (如根劈作用 ),也有生物化学作用 (如植物、 细

菌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腐化作用 ),因此生物风化其实不能够使得有机残体归还多,10 .我国土壤种类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江南丘陵的红壤,对资料中土壤的特色与成因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

A.红壤红

——水稻的大量种植

B.黄土黄

——温带地区有机质的大量累积

C.紫色土困穷

——盆地日照差

D.黑土肥沃 ——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

剖析:选D

我国南方红壤是自然条件形成的,

5

D错误。

其实不是人类活动种

植水稻造成的,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A错

误;黄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受风力和流水搬运聚积形成,其实不是有机质聚积形成的, B

错误;成都平原紫色土则富含磷钾,肥力都较强, C错误;东北黑土富含腐殖质 (有机质 )主

若是由于该地区冬寒夏热, 夏季草木旺盛, 冬季冷湿有机质不易分解, 再加之平原的地形大

量聚积, D正确。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图1为我国东部

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 6

~12题。11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第 4 页 共 7 页

1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受流水损害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天气干旱植被罕见,有机质含量低

12.针对该土壤的特色,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剖析:

第11题,从图 2能够看出该地土壤表层

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若是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周边,表层土壤

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 肥力流失很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损害作

用。第 12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能够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

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然, 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很多; 从图中能够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

机质较丰富, 深耕改土能够有效改进土壤肥力; 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 不会影响有机质

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够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以下列图为自然地理要素互相作用表示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7

周边)有机质含量低(0cm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亲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 __________圈,②属于

__________圈,③属于

__________圈,④属于 ________圈,⑤属于 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响自然地理环境 ________的一面“镜

子”。比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分开垦,不但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

________地

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 _______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能够

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

剖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涉及陆地和海洋。

属于大气圈; ②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

③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

8

①处于陆地上空,

④处为聚积岩,属于岩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第 5

页 共 7 页

石圈;⑤属于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第

(2)题,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

反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

“镜子”。第(3)题,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

也有消极方面。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以改变地表生物情况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

既能够培育出一些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

如出现肥力下降、水土流

失、盐渍化、土壤污染等问题。

答案:(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土壤 (2)整体性 (任选三项

黄河中下游 (3)生物情况 肥力 )

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

级—选考应试能力标准练

3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

包括土粒和孔隙

(

的质量或重量 )

),称为土壤容

(g/cm

重。黄土区的严重土壤损害以致养分的大量流失, 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 主要表现在土壤

容重的增加等。下表表示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种类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3

土壤容重/(g/cm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

人工纯林

土层深度 /cm 0~10 10~20 20~40

旱作耕地

9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40~60 60~80 80~100

1.据表可知(

)

.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收效最好

.土层越深不同样植被种类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2.能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

A.施用化肥 B.增施有机肥

C.掺施熟石灰 剖析:

10

)

第1题,从表中看,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先增加后减少;自

D.压实保墒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第 6

页 共 7 页

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

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收效最好; 人为耕作活动不利于提高土

壤养分;土层越深不同样植被种类土壤容重差值越小。

第2题,由资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

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

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

B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以致土壤容重增加;掺熟石灰和

压实保墒不会增加土壤肥力。

3.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图示地区

(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斜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陋 ③土壤的

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剖析:选A 植被覆盖率越高,

覆盖率呈负相关,

水体下渗越多, 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

①正确;斜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水土迁移较快, 因此土壤厚度一

般比较浅陋,

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 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

和植被的影响大, ④错误。因此 ①②正确,故答案选 A。

4.读以下列图,回答以下问题。

该图是治理土壤________的基本方法。

(2)图中的空格所采用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 。

试述形成该土壤问题的过程。

剖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图显示的调治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是治理土壤盐碱

12

2019年新教材新湘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学习练习十六土壤的形成

第 7

页 共 7 页

化的基本方法。第 (2)题,由“创建防范林带,果、椿、棉间作等 ”可知,该措施是农业生

13

物措施。第 (3)题,土壤盐碱化是因土壤水分蒸发,而土壤底部盐分累积在土壤表层所致。

答案:(1)盐碱化 (2)农业生物措施 (3)旱季时,蒸发旺盛,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

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累积,从而形成土壤盐碱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