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文苑 - 。 一 。- :一Hi:暑:::器::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晏士胃士胃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0002,4)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的结合,手机这一新媒体,在社会中被广泛的应用开来。近年来,手机媒体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我国获 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走进大学校园,并深深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同时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 阵地,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但同时手机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在首先讨论了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环境的 相关性,手机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同时也阐述了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辩证影响,认清这几点,我觉得对于我们大学 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大学生摆弄手机的场景,可 见手机媒体在大学校园内覆盖面之广。一方面,手机新媒体的广 泛使用,使大学生能够尽情展现自我和表达意愿,给他们的学习 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 广阔的传播载体和平台,但另一方面,手机媒体的强大功能与技 术的不断完善,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1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环境的相关性 1.1.1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 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所运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 式和物质实体。语言、文字、开会、谈话、理论学习、政治理论 课程、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等, 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也在不断的更新。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有思 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等,这些 载体在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方面都有各自的方 法和途径。手机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交流 的重要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观念和方式都产生 了深刻影响,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阵地,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1.1.2手机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 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 济、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家庭、 学校社会组织、同辈群体环境等。而广泛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手机媒体,它所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和世界观都起到了导向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使大学生处在 一个拟态环境当中,它所传播的多元化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 充沛的信息量的同时,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错综复杂性。 2手机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教育引导功能 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使 得海量的全球化信息能够相互分享成为可能。手机媒体具备的丰 富资源,能够承载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教育内容 以及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使得高校思政 治教育的空间实现了从狭窄、封闭到社会化、开放化的转变,从 而源源不断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鲜活的教育资源,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导、道德引导和价值 引导。 2.2互动沟通功能 “教育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它是教育 文章编号:1672—5832(2016)08—0060—02 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影响受教育者,变化其身心状态, 促进其发展的实践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育信息的 有效传递,更要考虑到信息被接收之后的‘信息反应’。思想政治 教育载体就是这种‘信息反应’的催化剂,它能够促进教育主客 体之间发生良性互动,还能够促进客体向主体转化,进行自我教 育。”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媒介,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沟 通提供了可能,改变了人际沟通的传统模式,增强了大学生与教 育者之间的交互性。 2.3环境熏陶功能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谈 心,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 为传播,也无法对其他有相似问题和疑惑的人产生影响。为了扩 大宣传,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采用作报告、印材料等形式,但这 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因而其覆盖面也是有限 的。”手机媒体作为思想、观念和文化的承载者,可以突破时空限 制,使大学生接收或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受到其 内容的影响、感化和熏陶,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最 终外化到其行为中去。 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影响 3.1积极影响 3.1.1 手机媒体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老师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内容, 教育的信息资源较为单一,从而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 发挥,手机媒体以其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在为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提供新平台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时效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 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方式将信息传播出去,也增强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3.1.2手机媒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手机媒体的即时性、便携性、移动性和覆盖面广等优势是其 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当他们在遇到困惑或是 问题时,往往会通过手机电话或手机网络将自己的困难和真实的 想法表达出来,例如,手机QQ、微博、微信等工具,教育者可以 通过这些手机媒体的工具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大学 生心理最真实的想法,及时准确地握大学生个体或群体中可能出 现的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引导和教育,减少冲突,提高效率,真 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大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1.3手机媒体是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有效工具 在传统大学生教育中,大学生一般都是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 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采取“一对多”的沟 通模式,单纯的向大学生灌输知识,而在手机媒体环境下,这一 切都发生了改变。手机媒体的网络平台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开拓视 野、拓展知识面,而且从此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学习和课堂学 习,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讯息,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大学 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而且在此过程中也有利于 (上转第57页) 和使命感,缺乏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3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弘扬社 体系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潮流,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多元、多样的价 生观和价值观。 才的思想保证。 多元文化是全球化带来的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在文化多元 重大问题。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凝聚力不会凭空而 值观念冲突中进行正确选择,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 背景下坚持本民族文化个性,抵御文化霸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个民族的未来不仅取 3.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 生,它来自于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决于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文化实力也具有不可或 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 缺的意义,对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建设社会 的构建是新时期新的伟大工程,对于推进高校建设和促进大学生 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需要通 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 过各种途径在社会中进行普遍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的社 新生事物。因此,大学生建立怎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的成长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对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 成才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 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理论界、学术界汇聚的地方,是不断 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以它们为指导思想的意 产生和传播新思想、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阵地。在当代大学 识形态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所以,加强 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并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马列主义理 值践行,必将有助于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 育,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以点带面,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 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确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 论水平、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的在社会精神生活领 参考文献: 域占主导地位和引领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 社会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在它指导下创造的各种有利的 客观因素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活动的舞台,是大学 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并决定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和方向。 [1] 宋宝萍魏萍.大学生“两课”接受心理的调研报告[J]. 思想教育,2006(O1):68 [2]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 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5页。 因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 [3] 王建均.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央 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4] 黄骏,多元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理 之一。 论探索,20o7,4. (下接第60页)大学生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手机媒体犹如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消极 的影响。 3.2消极影响 3.2.1 手机媒体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度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无国界、开放性的传媒工具,它的信息传 播特点是“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它 传递的信息既有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存在大量迷信、色 情、暴力的内容,甚至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充斥于 手机媒体中。手机媒体的强大交互性,使得教育者对信息的监管 难度增大,更加难以控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导致一些别有 用心的人会利用手机媒体传播虚假信息,造谣生事,误导舆论, 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错综复杂性,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 育环境的复杂度。 手机的便捷性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 带来了不利影响。 大学生经常会收到一些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现在很多同 学都习惯了玩手机,可以说是“机不离手”,随处都可见“低头 族”,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这种严重依赖性,给大学大学生的学 习也带来不利影响,上课期间一直在玩手机,影响学习成绩,扰 乱了正常的课堂秩序。同时可能助长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引 发诚信危机。另外,也可能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利影响: 平时吃饭、走路,甚至媳灯临睡前还要摸黑玩手机。众所周知, 长时间使用手机危害到人体的健康,造成头昏脑胀、记忆力衰退、 一睡眠失调等问题。手机媒体的滥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 的生活。 3.2.2手机媒体弱化了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 长期以来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 一参考文献: [1] 李丹丹.手机新媒体概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直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者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 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具有更多信息资源的优势,有效地保证了大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但是手机网络的发展,让大学生获取 知识的方式更为便捷,很多时候学生甚至比教育者了解的信息还 要早、还要多、还要深,教育者面临着信息劣势的尴尬,使其主 导地位及其工作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巨大冲击,从这一方 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 面来说,手机媒体弱化了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 3.2.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学习及生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韦吉锋,继光,徐细希,张辉.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 能[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