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云鹤 10级中文(2)班 2010221102110015
摘要: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却梦寐以求西周盛世,决心复兴周礼。他一生东
奔西走,大声疾呼,为的就是继承周公事业。封建等级观是孔子政治学说的支柱,主要是讲贵贱之序、名分之分和孝友忠贞等,他虽然是领主等级制统治秩序的反映,但又变成维持封建地主制社会秩序的强大精神武器。其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封建、等级观、礼制、正名
西周的不同等级领主有着不同的名分,从而也就各自有各自的义务与权利。据汉儒追述,周礼的尊卑观念和规定十分严格:“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礼记•王制》)①领主有了名分,山川也有了名分,这实际上是划定等级的剥削范围。越级主祭,就是非礼。“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礼器》)②,以高为贵。房子地基高出了规定,就是“不臣之心”,非礼。
春秋后期,名存实变的现象十分普遍,昔日那一套周礼的规定,现在无济于事;昔日的所谓违礼僭越行为,现在不仅入乡随俗,而且顺理成章。“正名”问题确实引起过热烈讨论,但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目的。孔子十分重视“正名”,他是企图用“旧名”去纠正“新实”,以达到复兴领主等级制统治秩序的目的。早在孔子三十五岁适齐时,对齐景公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已经有了正名。但是,作为正名说,却是在他老年时期90提出来的。大约在鲁哀公七年至十年(公元前488年——前485年)只间,孔子曾带领学生区卫国。他的不少学生在卫国做了官。卫出公也有意要重用孔子。于是子路就问孔子,如果他执政了,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孔子便大谈起“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③
正名,即“正百事之名”。如果从这个意思上理解,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不那么简单,它寄托了孔子匡天下的步骤: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民可措手足。他认为,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名不正言不顺”的社会问题就会存在;社会秩序安定了,就会“名正言顺”。孔子正名之主旨在兴礼乐,一旦名位“正”了,礼乐“兴”了,等级制统治秩序也就重新稳定,整个社会就可以“中和”了。
之后,孔子对于“正名”还有进一步阐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⑤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⑥
这三段话,是要执政者发挥表率作用。所以孔子说,正人必正己,否则无法号令别人。但也不能夸大了“名”对“实”的作用,孔子过分强调“正名”,把正名看作是成事的先决条件,那是不妥当的。春秋时期,名分引起的混乱,并不是由于人们对于事物概念的不清楚,而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名”存“实”变。
孔子在鲁,至齐,适卫,到处碰上“名不正”的事情,他都予以“正名”,以期稳定等级制统治秩序。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论语·宪问》)⑦
大约在“请讨陈恒”的前后,季氏准备攻打和消灭风姓小国颛臾时,曾派冉求和子路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极力反对,认为颛臾是周的“社稷之臣”,国中之国,为什么要讨伐呢?它有力量就按照自己的名位地位来尽力,如果实在无能为力也就算了。冉求说:颛臾国城墙坚固,又靠近季氏领地费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反驳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⑧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孔子的话:
均,谓各得其分;安,为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定,安则不相移而无倾覆之患。
历来对此解释不一,朱熹之见是一说。孔子在这里讲的“均”,主要是指义务均等的意思,但也不能讲没有一点财富均等的意思。按前者意思说,季康子自己都做不到向鲁哀公和周天子尽“宾服”,还有什么理由去讨伐颛臾呢?所以孔子指责季氏既不能修德服“远人” 又把鲁邦搞得“分崩离析”,而今又想动干戈,难道就不怕鲁公室来讨伐吗?按后者的意思说,在土地和财产的分派上,孔子要人们安于自己的等级名分,不互相侵夺,上下才能相安无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采取均、平、安的公正方针,无疑是有利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遗憾的是,孔子在看到私田上出现了新弊病、新问题时,他又“信而好古”,怀念起西周井田,想把社会经济拉回到“均于贫”的井田制,另外,在春秋无义战的形势下,小国林立,每一国都是“寡”的,但都不是“安”的。大国对小国诛求无厌,小国农奴不仅要侍奉本国的领主,还要侍奉大国的领主,兼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和无寡”、“安无倾”,只能是夫子之道,不可能实现的。“强凌弱”、“众暴寡”,才是眼前的现实。向前发展道路只有一条:由列国兼并到七国战争,再到全国统一。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可走。孔子不能区别春秋与西周的社会条件,一味想用“正名”来稳定等级制统治秩序,甚至主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⑨),恢复已经灭亡了的领主贵族。晚年他编《春秋》,文成数万,要旨仍在正名,如《庄子•天下篇》所说,“《春秋》以道名分” ⑩。其根本目的还是为领主等级制统治秩序和大一统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子与子贡评论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的贤愚时说的“过犹不及”,是关于“中庸”的典型论说。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11 ○
过犹不及,都是极端,不得其“中”。所谓“中”,汉魏以来的许多学者,都解释成,都解释“不得过、不及”。孔子的“中庸”主张充满着过分与不及之类“执两用中”之说。两则异,两端即异端,便不得其“用”。他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12○攻,治也。各治一端,不能融通,相互背悖,为害非浅,故孔子反对执其一端的所谓“执一”“异端”之说。但反对执一异端,并不是取消两端,相反,孔子重视两端,把两端作为认识中与求得中的前提。两端,是指人与己等矛盾的对立面;执其两端,是坚持事物的矛盾的对立面。只有正确掌握“两端”之后才能在两端中求出正确的“中”来。孔子的“中庸”,是以肯定事物的两端中求出正确的“中”来。孔子的“中庸”是以肯定事物的两端前提而建立起来的。“执两用中”最能表现出中庸的本义。“中庸”就是推己及人的伦理之道,不具有方法论的涵义,不存在什么辩证法,也不是什么折中调和。
“忠恕之道”是“执两中用”的伦理原则。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无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1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14 ○
能够推己及人,就是行人之道。这样做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恕”这一原则相互对待,便“中”而“和”,不再各执一端,向相悖相害了。也就可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15○,达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6○的境界。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17 ○
贯,通的意思。一贯,贯通人与己两端。孔子的忠恕,技能执人与己之两端,又能贯通人与己之两端。这就是“执两”“一贯”的伦理原则。具体到人君方面,应该把所管辖的人民群众放在一定位置上,考虑他们的利益,施行五德:“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慧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18○孔子要人君不奢侈,不滥用民力,保持与人民群众的依附关系:“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述而》)。”19孔子说第一要“惠而不费”,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在子张问政于孔子时,
语•尧曰》)”20○,反映了他进步的倾向。
然而,晚年的孔子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复兴西周领主等级制统治秩序是不可能的,因而编《春秋》,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抱负倾注在其中,特别是借用周天子为号召,宣扬大一统的主张。他凄凄惶惶地过了一生,叹凤伤麟,在政治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成绩。但他继周公之后建立的封建等级说,几乎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一个思想武器。
注释:
①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礼记•王制》
②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礼器》
③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⑤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⑥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⑦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⑧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⑨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
⑩《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篇》
1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
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12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
1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卫灵公》 15同14 ○○
1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17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
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18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述而》
1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述而》 ○
20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