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的心理素质研究永贞(郸城张营镇中心校,山东邪城274700)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当前教育的本质决定教育者的基本素养,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条件下,教师应具备“学会求知”的心理素质,本质决定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创新和创造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优良、健康质。人性只能由人性来形成,情感只能由情感来陶冶,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掌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创造性潜能只能由教师的创造性品质和创新精神来启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示和开发,对素质教育结果实际产生影响更具体和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教师的心理和精神。随着素质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在教育工作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的人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格是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职能价值能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在理念上已从知识传授和文化传递转向人的潜能开发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职业开始人格化。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尤的教师才可能具有教师职业的人格品质,而要使素质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育达到最终目标,教师就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人格一、教师心理索质的孟要性品质,这些人格品质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具典型性,是经如何看待择校的问题,将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政与收益,相比之下,对部分群体而言,放弃选择优质初策导向和措施。基于这两类性质全然不同的择校,对择中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么,人们选择的范围就不校现象自然不能轻易地一概而否,纵然全是第一类的会再只集中到少数几个优质初中来,这一做法对促进择校,其中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以消灭择校来生源的合理分配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如若能结合实体现教育公平是不现实的,教育公平首先应当尊重人践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制订配套的措施,不失为解决择们的教育选择权。暂撇开“择校”行为本身不谈,看看人校难题的一剂良方。们缘何舍近求远地择校。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强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教育,这个道理人人会懂。但当要被强制进人一个“薄子的一切”,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已集中在了弱”学校就读时,人们当然不会甘愿接受如此的安排,“为了一切孩子”。故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要“保障人民而会想方设法为子女寻求择校的机会。在利益的驱使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应当办好每一所学校,下,由“择校”所引发的诸多负面影响,不仅让学校教育保证每一所学校都是“合格校”,进而成为“优质校”,使失去了其本真意义,也将学校推人一个尴尬的境地。每一个孩子而不是部分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机会”。[31“这并非择校本身的不合理,关键在于不能人为地超越在此基础上,择校行为将不再是教育不公、阻碍均衡发现实的发展阶段,更不能缺乏有效的公共治理机制”。展的症结所在.而成为人们不同的教育需求的体现。随着教育发展进人后普及时代,学校的差异发展以及人们不同的教育需求,这些事实将决定择校行为必然参考文献:会在现实中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存在着。因此,绝对[l]文东茅.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禁止“择校”的做法不可取。要缓解盲目择校带来的各弱势群体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12-23.种负面影响,需求和压抑选择并非长久之计,应当[2]王一军.择校是发展中的“合理”[N].中国教育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措施,立足教育的充分发展来逐报,2005-11-7.步扩大教育消费者选择学校和教师的权利。[3〕王晋堂.关于‘`A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线图”三、畅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对话【J].人民教育,2006,24:13-16.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强调教育均衡无疑是更富[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EB/有意义的目标。除了各级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OL]httlx!/www.sssnetcn/ReadNewsasp?NewsID=8323&Big-入以及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均衡发展中的“硬Classid=12&SmallClassID=31&SpecialID=O&belong=sc,件”问题外,各地也因地、因时地采取了措施遏制“择校2006,8-2.热”:[7]如目前国内有些地区缓解“择校热”的做法是调[5〕张淑锵等.就近入学与择校现象:教育机会均等整中考招生,将优质高中的部分招生名额按比例问题浅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1):23-26.分配到各个初中学校,从而为相对薄弱的学校学生提[6〕吴华.从“分享”到“共享”—墓础教育均衡发供更多进人优质高中的机会。这样一来,由于分配到各展的新思想研究.未发表.个初中的名额都是有限的,择优质初中,会导致竞争更、[7〕张洪河.优质高中招生按比例分配遏制“择校热”[E8/加激烈,进人优质高中的风险会加大。权衡择校的成本OL]httpJ/learning.sohu.com/20070326/n24836.shtmL81过了人格特征扬弃的,是人格的榜样。学校是教师重要的工作环境,教学管理者应为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目标应始终与总的教育目标一致,落实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各项目标和措施。其次,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向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让教师深刻认识到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大多是社会观察学习性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肩负了其人格社会化的重任。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教师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内容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确保素质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求知”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进行文化传递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历史成果的反思和质疑、批判精神。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学高为师”的学者,还要善于学习新的知识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学习策略,善于在更新和运用知识中自我学习过程,提高自我监控能力。2.创新和创造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创新教育成了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要求教师的教学思维应具有创新性。这样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并据此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适应其个体差异的教学情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优化教育过程,从而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3.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它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坚信教育的力量;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振兴教育事业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努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为人师表,以自己模范品行教育和影响学生。4.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1)建立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这种教育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和学生的特殊环境,对教师的教学、心理及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具有重要影响。(2)良好的教育环境适应和改造能力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前进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线执行者,必须具有较好的教育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贯彻和执行。同时教师对教育环境的适应又不能是消极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对于不良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凭着自己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改造,用自己的能动力量去影响周围的教育环境,使其更有益82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3)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正确地了解自我、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是教师适应教师素质教育角色的重要前提。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能在自我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等。三、教师心理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行程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共同参与。1.营造全社会关注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氛围首先教师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观念的树立和转变是实行任何一项改革的首要任务。其次,要从、制度、等多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社会环境。从制度和上保证教师社会地位的真正确立,保障教师有足够的社会支持,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如可通过完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明确教师的任职资格,促进和引导教师教育的完善;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等。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师范教育及师资培训制度的改革。师范教育应充分体现教师培养的特色,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调整教师培养目标,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么发挥学校在教师心理素质形成和提高中的主导作用学校管理者应为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目标应始终与总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的各项目标和措施。其次,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向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让教师深刻认识自身心理素质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方法和途径,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尽量创造条件。不仅使教师有提高的愿望,还要让他们了解如何提高。3.调动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主体作用心理素质毕竟是内在的东西,最终还是要靠教师自己来提高和维护。教师个体应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充分利用社会、学校等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形成“自助”能力,善待自己、关心自己、提升自我。应充分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的教师适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自觉学习和掌握有关提高心理教育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知识,如缓解压力的方法。自觉运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增进自己的心理素质。参考文献:[1]张佩云.试论教师心理健康[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5).[2」徐学俊,魏礼飞.论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J].教育科学研究,2001,(1).[3]洪枉.实施素质教育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J].基础教育研究,1999,(1).[4〕唐讯.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