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服饰的特点、变迁及文化传承(2)
(二)傣族服饰色彩的变化。
傣族服饰色彩由传统的以浅色系为主发展到现在深、浅色系并存。在西双版纳等地,传统的傣族服饰一般以白色、浅黄色、水粉色等浅色调为主,这是因为西双版纳自然环境湿热,紫外线强,浅色的衣服可以减少吸热,保持凉爽。随着傣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傣族服饰的商业化倾向也不断明显。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傣族服饰开始采用大红色、深紫色、深蓝色等更加艳丽明亮的色彩。
鲜艳亮丽的服饰色彩能更加吸引游客的注意,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
(三)傣族服饰款式的变化。
傣族服饰款式由传统的几种款式发展到现代化多种多样的款式。傣族男子的服饰已基本汉化。
传统的傣族女子的服饰款式为:衣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身为紧身内衣,外套衽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紧贴胳膊,下着长筒裙。傣族女性整体的紧身衣、长筒裙没有变,但在衣领、袖口等处有了变化。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傣装几乎每年都有些细节的改变,曾经流行过的样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上衣为无领无袖,短至肚脐的小褂,筒裙则改为拉链式长裙,臀部紧收,外缝3条彩线,下摆加大夸张成鱼尾状。此款式的布料为色彩明艳的薄绸。
二是上衣无领无袖,领口呈方形,饰以花边,筒裙变为一片布围拢,用暗纽加固。此款式的布料为浅色带刺绣花纹的薄纱。三是上衣无领有袖,衣襟为斜襟,用暗纽固定,下着传统筒裙。此款式用色泽亮丽的绸缎制成,其中衣袖、衣摆和筒裙下摆用同色的绣花薄纱装饰[7].
(四)傣族服饰工艺的变化。
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傣族服饰制作工艺的改变。在传统傣族村寨里,织傣锦做衣服是傣家妇女的拿手好活。傣族妇女经过织布、染布,然后做成傣族服装。男女老少都要穿自家制作出来的麻布衣服。新中国成立以前,花腰傣都是自己种棉、纺线、织布、染布,自己缝制衣服[8]214.
如今在临近城镇的傣族村寨里,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织布机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傣族服饰的传统制作要求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傣族服饰成为旅游开发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对傣族服饰的需求,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开始涌入傣族地区,于是出现了民营的傣族服饰制作加工企业。现代工业缝纫设备以及丝网印花、机织花边等代替手工挑花、蜡染等,使得傣族服饰制作工艺简便、快捷[7].傣族服饰的制作工艺由传统自给自足的手工制作发展到现代的服装加工厂制作,使得传统的傣族服饰制作工艺逐渐衰落,织布机渐渐退出傣族的生活视野。
(五)傣族服饰功能的变化。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傣族服饰商业化和展演化的倾向也日趋明显。傣族服饰的功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传统的遮羞蔽体和保暖遮阳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在西双版纳傣族园中,傣族妇女穿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每
天为游客展演已经世俗化了的“泼水节”,或者陪游客照相,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在新平傣族村寨,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或遇到重大庆典活动,或者是“每当商人举行项目开工、验收或者签字仪式时,需要傣雅妇女穿上民族服装来参加,以增加民族特色和气氛。”[9]
由于旅游展演的需要,西双版纳傣族服饰色彩由传统的白色、粉色、浅绿色等素色向大红、亮黄等明丽的色彩发展。此外,傣族服饰款式和造型也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因素,更加适合舞台表演和演出。
四 傣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思考。
傣族传统服饰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宣传推广,是促进傣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开辟专栏宣传傣族服饰文化,以文字、图片、影视等有效手段记录并传播傣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民族节庆和民俗活动等平台弘扬傣族服饰文化。比如,利用“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庆,举办形式多样的傣族服饰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民族服装模特大赛、原生态民族歌曲大赛等活动,弘扬傣族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扩大社会效益,提高人们对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培育傣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傣族服饰是傣族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和重要载体,造型多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既涵盖了傣族文化的内核,又体现出傣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然而,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却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困难。要在当前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做好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首先必须要解决好认识论问题, 即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根本的目的这样一种“本体论”的观念[10].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傣族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唤起傣族群众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傣族群众的文化自觉性,逐渐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为傣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并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建立傣族服饰博物馆。
傣族服饰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消失,便不可再生。因此,加强傣族服饰博物馆的建设,充分发挥傣族服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是傣族服饰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
傣族服饰博物馆是傣族服饰文化的标志,它展示的是傣族历史及其文化成就,具有实物性、开放性和研究性的特点[11].在对傣族服饰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一方面全面收集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类傣族服饰实物,建立详尽档案,陈列于傣族服饰博物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傣族服饰及其工艺过程进行实录,或者拍摄成影视片等,保存原始资料。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使人们直观地了解到傣族服饰的形成、变迁与发展的全过程,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历史记忆与传承。
(四)加强傣族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
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僵化的、固态的传承,而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传承。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傣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屏障十分脆弱,民间服饰文化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其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对傣族服饰文化进行活态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傣族服饰文化的活态传承,是指在民族文化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傣族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傣族服饰文化的动态传承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换言之,傣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传承人,即傣族民间纺织者、刺绣者和裁缝等民间艺人。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掌握傣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急剧减少,甚至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这对傣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切实关注和改善民间艺人的生存现状,对傣族服饰民间传承人给予重点扶持,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鼓励他们带徒授艺,从而推动傣族服饰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总之,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文化是广大傣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对傣族的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促进傣族服饰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稳定,而且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杨树彬,晓林。服饰图案与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玉腊。版纳傣装的自然情韵[J].民族艺术研究,2001(2)。
[5]杜晶。傣族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关系初探[J].今日民族,2010(9)。
[6]袁爱莉。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以傣族服饰为例[J].文教资料,2011(18)。
[7]马萱,张春玲。傣族服饰的别样风情[N].西双版纳报。2011-04-15.
[8]何明。云南十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李永祥。傣雅服饰的族群标志与民族认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的研究案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9(9)。
[10]和少英。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1]齐欢,周莉英。服装服饰博物馆--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电影评价,2008(2)。
上一页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