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课堂创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商州区城关二小 孙永江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的创新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即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它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学习兴趣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勤奋的热情,这是自我努力的动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小学时期,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及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学生一旦有兴趣去学,那么就非常容易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非常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探究学法、双向互动
即引导学生探究出课文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无定法,但教亦有法”,学习亦如此,“学无定法,但学亦有法”。在现代教育观中,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和学生的“学”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活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一素质教育思想,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实践,才能实现语文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单元的
课文都同属一类,学习它们的方法也基本相同。如果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探究出同一类课文的学习方法,就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归还自由、想学会学
即放开手,让学生运用刚才所探究出来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汇报。有研究表明,“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当学生在学习中忽发奇想,如果讽刺挖苦他,学生就失去了言论上的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他敢想敢说的创新欲望也就被淹没。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的言论环境,让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每个人都受到启发,产生新的观点,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营造一种思想上、言论上的自由环境,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这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最好体现,让学生从“学会”逐渐“会学”,真正变“讲堂”为“学堂”,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可以找同桌探究,也可以四人小组学习,还可以找喜欢的小伙伴自由探究,甚至可以找老师一起学习。
四、总结拓展、授之以渔
即在新课结束之前,回忆总结本课的学法,然后提示学生,今后遇到类似的文章都可以这样去学。这样,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给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提供了学习方法并为之指明了方向。
五、构建和谐的创新学习氛围
1.“朋友式”课堂引导与激励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专制型的教师形象,与学生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即朋友式合作学习。如今,“惟师命是从”的封建主义师生观还积淀在部分教师的心灵深处。如课堂盛行的讲授法、回答问题时对学生贬斥性的评价,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标准思路等,这些都成为了阻碍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学生沉重锁链。师生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即互相交流、密切合作,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老师质疑,敢于对老师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让学生和老师互交朋友,消除“师道尊严”,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大胆想象,诉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无拘无束地去创新。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才能使师生互动真正体现出来,为学生大胆自主学习打好基础。我曾经就采取过这样的作法:上课前先与学生交朋友,课开始时提醒“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课堂上不断请“朋友”帮助解决问题,练习时“朋友之间”(即师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竞赛。由此一来,真正变“讲学”为“学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小组化”自主学习与探究
教育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信息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信息选择、处理、加工并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长足的发展。因此,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上有创新意识,就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在被动的心态下学习,怎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在课堂中就曾试着构建“小组化”自主学习与探究模式,即:分成几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最常见的是四人小组)进行学习。学习时,由老师先提出学习提示或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则按照这种提示或要求进行自由朗读、自由探究、自由解答、自由理解等,然后请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代表或集体汇报,老师不求答案一致,只求读有心得,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文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
3.竞争型”巩固知识与强化
当今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学习也不例外。让学生从小参与各种竞争活动,必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适应社会、建设祖国打下一定的基础。“活动是学生的天性。”一般的人总把玩与活动相提并论,而学生平常也都是无意识地、尽情地无拘无束地“玩”。因而又有一种说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玩还是活动,只要变无意识为有意识,那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将受益无穷。因此,我几乎每堂课都举行各种竞争活动,鼓励学生竞争,竞争哪个小组学得最好,竞争哪个同学读得最准确、最有滋有味,竞争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并且具有创新性,竞争谁的评价准确、到位、有独到见解.......让学生在竞争活动中巩固知识,让学生在竞争活动中强化认知水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也是一种体验生活的劳动方式,初步体会做人的真谛。
4.“兴趣化”课外练习与拓展
新课标要求:努力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外练习,使之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课外知识和生活实际中去。据此,我本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发,让学生带着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到无穷无尽的课外学习之中去,鼓励学生干自己喜欢的事:喜欢作文的,就多读优秀文章,多摘录名词佳句;对诗词有兴趣的,就多看多读多背诵唐诗、宋词、元曲......让学生在课外读物天地中有兴趣地、有选择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