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Quality education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创新路径梁健明
(重庆市潼南区古溪初级中学,重庆 402673)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也迎来了课堂创新的春天。而语文的创新之路主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死记硬背”的课堂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用语行事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力。【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改变,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逐渐成了教学的重点。而为了有效渗透语言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就需要相应地调整。接下来,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教育新理念,我进行了语文课堂创新路径的具体分析。
一、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写作,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积累语言素材,发现、掌握语言规律和特点,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个性化语言。而要想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写作。但是,古往今来的学生都不喜欢呆板无趣的创作活动。为此,教师就要结合当下潮流,吊足学生的胃口。而目前人们对于基于新媒体的微写作可谓是趋之若鹜。因而,初中教师也要创新写作教学模式,将新媒体引入课堂,将写作带入生活,从而使学生“乐写”“常写”,久而久之,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例如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我舍弃了原来的“教—写”模式,而是改成了结合新媒体的“微写—微教”模式。而在这一模式中,首先,要求学生每天发一则朋友圈,字数不低于15个字,内容、主题自定。例如今天的晚餐非常丰盛,有辣炒土豆丝、青椒炒鸡蛋、白菜豆腐汤;辣炒土豆丝,丝细而长、味辣而清爽,令人回味无穷。而青椒炒鸡蛋则是碧玉与……而这种图文并茂式的微写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我会认真阅读学生的朋友圈,写下鼓励性的评语并进行转发,以此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再次,每天汇总学生的朋友圈内容,找出典型的错误,在课堂上进行评析、纠正。如“《毒液》这部电影趋之若鹜,而《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门庭若市”这一句,“趋之若鹜”和“门庭若市”两个成语都用错了。“趋之若鹜”的主语应该为人,表明人很向往;而“门庭若市”是人很多的意思,与其相对的应该是“门可罗雀”。最后,每周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巡展。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厚积了语言材料,增强了语言创造能力。可见,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写作,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进行多议题的群文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思维
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内涵包括文学直接体验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推理与概括能力、批判与反思能力等。而要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师需要仰仗阅读。但是一般性的阅读弱化了学生思考的成分,并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就需要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引入多议题的群文阅读。而所谓多议题的群文阅读,是指围绕某一共性问题或者概念、目标、能力所开展的多篇文章的共读。而在群读中,学生或通过对比,或通过共鸣,可以达到锻炼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驿路梨花》时,为了渗透语言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我开展了多议题的群文阅读。例如以“象征”为议题的群文阅读。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给学生提供含有“象征”的文章,即《紫藤萝瀑布》《囚绿记》《白杨礼赞》。之后,初读这四篇文章形成基本印象。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细致探究,完成关于“象征”的理解。问题如下:
1.抽象出象征的概念;2.总结象征的作用;3.概括象征的特点;
4.分析这四篇文章分别用什么象征了什么。
而在获得线索之后,学生按图索骥开始探究这四篇文章的内容:
第一步,从文章中抽象出被象征的本体,如《驿路梨花》中梨花象征着雷锋精神;
第二步,对比这四篇文章的一些句子,理解象征的概念、概括象征的特点;
第三步,回溯这四篇文章,总结象征的作用。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方式,深入分析了这几篇文章,培养了语感,形成了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可见,进行多议题的群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径。
三、组织审美性的情境体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审美、鉴赏、体验形成的品味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形成依赖日常的体验。对此,教师要改变古老的“喂养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经历,在欣赏中自主发现情感美、自然美,形成审美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审美性的情境
(下转第169页)
1672019年第3期
素质教育
Quality education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首耐人寻味的送别诗,意境极高,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怀,教师可以用钦州白话把与古诗相关的事物——柳树引入介绍:“柳树系古代表示留恋嘅啲嘢,摘柳俾人个种风俗开始喺汉朝,古人拎柳俾人,佢有二个意思:一个系柳树烂生,俾人个意思系冇论喺边啲柳树都能够再生得枝密叶多,而且个啲又细又软柳丝则代表情意绵绵。二个系柳与‘留’音相同,摘柳相赠有挽留个只意思。”联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事物结合方言分析古诗意境,会拓宽和完善诗歌的意蕴和境界。
一种方言就是一种语文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书提到,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地方语言作为一个潜在的语文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开发、为我所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可以通过地方语言把问题变得更简单、清晰,从而达到排除障碍的目的,特别在化解古诗鉴赏这方面的难点,地方方言更是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辑:张晓婧)
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既叙述诗人的经历,又抒发自身的感叹。一方面,诗人在京城做官多年,这时要离别了,很多东西难以割舍,自然愁戚忧伤;另一方面,官场压抑诗人许久,现在解脱了,辞官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心情是轻松和喜悦的。运用钦州白话说出想象中古诗的情景:“做官做锦耐,而家要不做,肯定舍冇得,心里底烦恼比个只晚日头影仔仲要长喔,不过冇关系,冇官一身松,拎起马鞭往个只东面骑马浪荡几得意。诗人一半忧一半喜,忧个系舍不得个地亲戚友仔,平时,大家好好个喔,你来我啲耍,我来你啲耍,有咩事你帮我,我帮你,屋企样样几岩心,边啲丢得下;喜个系终于解脱了官场的捆缚,那滴当官个,成日钩心斗角,个只官冇当还好,另外去发展。整首诗呈现出的画面既心塞又有志气。”
经过白话这么一描述,“浩荡离愁”和“吟鞭东指”两种相反情绪的交织,钦州学生对古诗感慨洒脱的气概印象就非常深刻,这种印象犹如家乡的味道,亲切而熟悉。
(二)通过联想用钦州白话来分析古诗的意境,丰富古诗的内涵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上接第167页)
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接受美,生成个性化的审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为了渗透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我组织了审美性的情境体验。首先,设计了图画再现情境,即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莲花的美景,包括远景、中景和近景。在远景中,学生欣赏到“接天莲叶无 穷碧”的美景,感受到了自然的绿意盎然;在中景中,学生观赏到大片的白莲,白得通透、白得美好;在近景中,学生细致欣赏了白莲,莲瓣在阳光下几近透明,而细看可以看出花瓣内里的纹路,但是往下却是一池浊水。其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展开想象,描述菊花和牡丹的美好。最后,细读文本,总结文本中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感受,一方面体会了莲花、菊花和牡丹这些植物本身所散发的美;另一方面感知了这些植物蕴含的情感美和精神美;最终将这些美沉淀成了自我认知,从而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可见,组织审美性的情境体验,可以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四、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微课,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心。而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有效路径就是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因而,教师需要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课程。而对于初中生而言,顷刻间大量文化的输入并不是好事情。对此,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新手段——微课。而鉴于微课短小精悍、可
随时观看的特性,教师完全可以把传统文化制作成具有观赏性的专题系列微课,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促使学生学习,久而久之,沉淀自身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心。
例如为了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我制作了系列专题微课,包括“传统节日”系列微课、“各民族文化”系列微课、“古文字”系列微课、“民族音乐”系列微课等等,引导学生观看学习。如“传统节日”系列微课,我利用Flash动画制作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介绍微课,包括节日的由来、关于节日的小故事等等。又如“民族音乐”系列微课,引入了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倾听、欣赏。再如“古文字”系列微课,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等文字并配以关于这些古文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而通过这些系列微课,学生丰富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了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建立了民族文化自信心。可见,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微课是课堂创新之路。
总之,在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新理念、新技术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课堂的创新。只有这样,初中语文课堂才能呈现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谢玉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与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外语文(上),2018.
[2]姜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7(8).
(编辑:张晓婧)
1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