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水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中根据浙江省德清县中小流域综合整治的经验,结合新时期水利河道建设结合水文化要求,利用十字港水系综合整治案例分析讨论,引发了关于水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标签:水文化;河道;治理
德清县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是2016年浙江省16个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主要对东苕溪以东县域内未治理的273条长293km的农村河道及18个湖漾进行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涉及乾元、新市、钟管、洛舍、雷甸、禹越和新安7个镇。
一、引言
十字港项目将结合已有的中小流域治理重点县德清县试点项目区工程建设成果,以水为媒,串点成线,重点打造“水墨苎溪、画里宋市、龙溪塔影、洛水琴音、水梦苕溪、秀美联合、蠡山胜境、水乡古镇、运河竞舟、和美三林”等十个河道主题公园,形成一条环绕全域的美丽河道风情带。
项目秉承“生态自然”的治理理念,坚持“清淤先行、水岸同治”。在中小流域重点县的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在做好生态河道文章的同时,加强水文化、水景观的营造,凸显水利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德清美丽河道3.0版。
二、项目概况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东苕溪中游。东邻桐乡市,南毗杭州市余杭区,西界安吉县,北与湖州市郊接壤。
十字港水系位于德清县东部平原区,东接桐乡市,南临余杭区,北依吴兴区,西临东苕溪导流港,流域面积401.4km2,水系内分布着德清县乾元镇、洛舍镇、雷甸镇、新安镇、钟管镇、禹越镇、新市镇等7个镇。
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6.0℃,多年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27m/s。本区地形复杂,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显著,上游降水量较丰,杭嘉湖运河水系较小,年平均降水量在1250mm~1700mm左右。
工程区域地处东部,属杭嘉湖平原,地形平坦,河网纵横,湖漾密布,地面高程一般2.00m~6.00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局部有孤山、残丘分布。
流域内植被分为平原人工栽培植被区及湿地、滩地、河(湖)岸植被区。人工栽培区分布在海拔1.8~10m的平原地带,由于长期轮番耕作,原生植被大部
分已破坏或更替。现有植被以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及经济果林、绿化苗木、四旁树木为主,近年来路旁、水边遍栽水杉、香樟、银杏、湿地松、杜英、女贞等作为农田防护林、护岸护路林。十字港水系水网地区农作物以稻、麦、油菜、蚕豆、绿肥为主,经济作物以桑为主。湿地、滩地、河(湖)岸植被区包含原生态保护良好的苎溪漾、洛舍漾、东苕溪、龙溪等湿地边的水泛地段及湖岸边浅水滩上,有芦苇及天然成长的枫杨、构树和人工栽培的水杉、池杉、桑等护岸林带。
三、区域人文地理分析
德清县十字港水系苎溪漾片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是德清县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其中的一部分,项目位于德清县新市镇和禹越镇。
治水文化——禹越镇是吴越两国交战争夺之地,也是古代大禹治水疏通水道之处,禹皇庙就是最好的见证。
桑蚕文化——蚕花节是流域内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蚕农们都要进城参加蚕花节,期待桑蠶丰收。庙会期间,由德清县各乡镇评选的“蚕花娘娘”在新市镇上大巡游,沿途向人们抛洒蚕花。
新市古镇——京杭运河上最大的水运码头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临河设防、街随河建、徬桥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百亩漾——德清东部的重要湿地之一,具有原汁原味的水乡风光,野鸭、鹭鸟等各种水鸟群栖,总面积达2000多亩,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桑基鱼塘——“挖深鱼塘、垫高塘基、塘基植桑、池中养鱼、池埂种桑”,借助鱼塘,把桑蚕废弃物转化为鲜鱼,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典范,是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低耗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
四、建设实施
禹越镇的三林村是德清县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以“尚书遗风· 孝贤三林”闻名,是全国文明村之一。三林村水系发达,含上南斗港、木鱼桥港、白龙潭港等多条河道,均为圩内河道。其中部分河道在中小河流项目中得到治理,治理效果获“省级生态示范河道”嘉奖。三林村正在建设“和美三林、白鹭水乡”,主要通过打造“万鸟园、百荷园、尚书里、白龙潭”等人文景点,建设“浙北平原一流田园新水乡”
围绕上述元素,分4块进行名为“孝贤三林白鹭飞”的中小流域综合治理:
建设一片生态水系:采用水系疏通、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生态护坡等措施治理河道。
打造一条水乡游路:新建游步道、小码头等设施,打通水上、路上游线。
保护一处白鹭家园:对“万鸟园”核心岛区域进行生态保护。
展示一村孝贤故事:设置小型文化设施,如“碑”、“文化墙”等方式展示三林文化。
新市镇的蔡界村被京杭运河穿境而过分为东、西两片,村落历史悠久,自商周时期就有先民生活,在历史上曾作为重要的运河粮仓之一。蔡界村正在进行“运河粮都、田园蔡界”的精品示范村建设,在运河至古村落之间打通和恢复水上游线,沿线打造“田园粮仓”。
围绕上述元素,分2块进行名为“田园蔡界白鱼肥”的中小流域综合治理:
泛舟观白鱼:采取水系沟通、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等方式连通蔡界村水系,恢复其通航功能,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新建若干个小码头、亲水平台。
幽径闻稻香:陆上新建环村游步道,并设2个休憩点和水文化点。
五、水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则践行这项基本国策中的一部分,而将其治理过程与当地的水文化结合则是一种创新。(1)实地考察,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
深入实地收集与当地有关的水文化,筛选出能够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作为中小流域治理工程中重点打造的水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散布在民间的治水故事数不胜数,如何找寻并挑选出最适合项目建设的水文化成为重中之重。第一,要善于发现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中与水利息息相关的部分,无论何种形式的都应进行记录,后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第二,探寻散落在民间,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治水传说与故事;第三,根据当地的在建和已建的水利设施建设进行深化研究,提取出与水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
(2)以点连线,成片打造水文化景观
将散布在各个地方的水文化进行疏通,形成连接,以点连线,将原本散落在各处的重新整合,成片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水文化景观带。
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以整治零散河道,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为主,位置都比较分散,不够集中,如何把散落在各处的水文化进行“融会贯通”“化零为整”则是对水利建设的挑战。例如,进行水系沟通,将原本独立的河道形成连接,新建绿色生态的慢行道骑行道,打造多条水上、路上游路;建设核心水利节点设施,层
层辐射,将水文化传播出去,对周边的人文环境进行熏陶。
(3)敢于创新,依托水利传文化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明祖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水文化一方面是指与水利息息相关的文化 另一方面应该跳出水利本身,以水为载体,通过水利这一独特而又古老专业将中国文化进行传播。把富有当地特色,具有一定普及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推广和深化,利用水利工程上的治理措施,例如沿河文化宣传栏,大型亲水舞台等。因此水作为一个流动的载体,在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下应赋予更高的使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宣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
[2].《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14-2030)》
[3].《太湖流域水環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4].《杭嘉湖区域水利综合规划》
[5].《德清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