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乐学”
一直以来,总保留着对“乐学”的“乐”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是否我们的教育中,对于形式注重了太多的所谓的“愉快”,削弱了学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吃苦耐劳精神,简单将学习看成是可以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过程。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我们怎样的挖掘教学的轻松形式,诸如,游戏,图片、媒体、唱歌表演等,“那也不过是教育的轻松的外表,或者说,只是真正教育的前奏”,它并不是教育的实质,知识的习得是需要一番寒彻苦的。“真正的教育最终是要化为自我教育的,而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克服自身种种障碍的过程,是跳出人生密布的重重陷阱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失败和绝望。” 因此,我更认为“乐”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所悟出或获得的知识的成就感的“乐”。但苦于没有理论的支撑,总在现实和“乐”理论的冲撞中迷茫和焦灼。
今天读到李正涛教授的《教育与生命的重负》一文,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文中提到:教育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让儿童体会生命之艰难与沉重,进而果敢的承担起这些重负。所以,真正的教育不会是轻松的,不是冰面上的滑行和舞蹈,而是要在严寒冷酷的生存状态下,挥舞着冰刀,用内心全部的激情和冷静完成对
冰的雕刻。
教育必须给予受教育者以重负,对重负的给予就是对其根基的给予。教育要让受教育者不仅要善于忍耐,更要自觉地承担人生的重负,是将重负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们,刻出生命的神采,以挽留轻飘而逝的时光,实现自我生命的创造性价值。 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仿佛在苦苦思索后看到茫茫海上的明灯。是的,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注重了所谓的“愉快”,体现生命重负的课堂几乎绝迹,我们听过许多的公开课都是热热闹闹、人声鼎沸,真正让心灵沉潜下来,进行冷静思考沉淀智慧的课堂太少。 在过分倡导“乐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坚韧意志被严重削弱,成天处于焦虑的学习状态,呈现痛苦精神面貌。因为他努力了一个月,为什么成绩没提高?因为他一直努力了,为什么没有进入前十名?因为他付出努力了,某一学科还是没有想象的学得好,是不是因为笨了?如此等等等等。
由于过分倡导“成功”,因此出现那么多因所谓学业、情感的重负而变得脆弱的学生和学生消沉轻生等现象。
由此,我们的教育有责任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到各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磨难,我们所经历的烦恼忧愁会如吃饭一样正常,而不是儿童时代奶奶外婆妈妈的童话故事那般莺歌燕舞。面对的社会的浮躁功利、面对什么都需要短平快出成绩的经济社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这样一个需要慢的事业,我们有责任思考怎样面对不时闪现的各种改革陷阱,文化的破碎
感以及现代性的焦虑等。“通过对林林总总的教育重负的承担”让“教育者和受教者的生命内涵因此变得丰富而有质感,不至于轻飘无根。”
让我们呼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关注生命成长中的种种困境,承担生命成长中的各种艰难与沉重,承担人生无处不在的悲哀,承担时常袭来的个体生命的孤独感、无助感,一起分享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尊严。”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