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作者:张红霞 郑 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7期
摘要: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有名的讽刺长诗,艾略特在创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时采用了类似拉福格的嘲讽技巧和“非个性化”诗歌理论,借此开创了英美现代诗风。 关键词:艾略特 《情歌》 反讽 非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12-02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7年加入英国籍。艾略特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这些在他的创作中可以找到印证。
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有名的讽刺长诗,被文学界誉为“英国现实主义的第一著”(the first masterpiece ofmodernism in English)。诗歌题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乍一看似乎是描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或缠绵委婉的爱情,然而读下来之后去发现这根本不是传统的情歌,却是普鲁弗洛克夭折的“求爱过程”。诗的题词告诉我们,他所诉说的不是劝导情人及时行乐的雄辩言说,而是一个难以启齿,不愿为世人所知的内心隐秘。普鲁弗洛克相对幻想中所钟情的女人示爱,然而他没有这个胆量,只能对幻想中和他一样病态的“你”(也就是读者)来倾诉自己的思想。普鲁弗洛克正在地狱般的痛苦中煎熬,受着欲望的折磨,但因没有勇气向情人表白而忧郁,彷徨,迟疑不决。这种漫长的内心思想斗争最终通过诗歌的较长篇幅来体现,诗歌的篇幅很长,但由于作者运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一点也不给人以冗余累赘之感,反而使读者对普鲁弗洛克内心的徘徊踌躇,恐惧自卑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一、诗歌中反讽手法的运用
《阿尔弗莱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充斥着反讽的诗篇。当艾略特创作该诗的时候,他正在哈佛大学读书。那时,他深受于勒·拉福格的影响。拉福格是法国的反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中“常用的武器就是自嘲,让他的主人公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浪漫情感,然后立即又让他嘲笑这种情感。”毫无疑问,艾略特在创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时采用了类似拉福格的嘲讽技巧,借此开创了英美现代诗风。诚如马尔科姆·布雷德伯单所言,“他通过普鲁弗洛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一胆怯而优柔寡断的人物形象确立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嘲讽精神,这在英美诗歌传统中是前所未有的。”
1 标题中的反讽
一般说来,英美的爱情诗歌传统单常见的是爱的讴歌、召唤、失落或追忆,比如,本·琼森的《致西莉亚》,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多情的牧羊人致情人》,以及约翰·密尔顿的《悼亡妻》等等。根据标题,艾略特的《情歌》应该是一首标准的爱情之歌。然而,读者发现它与传统的情歌大相径庭,在整首诗中,根本找不到传统情歌中所包含的爱情成分。作品的男主角名叫普鲁弗洛克,身处现代社会,是一个丧失了爱的能力的懦夫。他的英文名叫Prufrock,让人联想到prude和frock两词:prude指“在性方面故作正经的人”,frock指“僧袍”和“连衣裙”。这样的联想便解释了诗篇人弗洛克并不讴歌,因为无法提起兴致:他也不召唤,因为深知爱情之缥缈:他也不感到失落和痛苦,因为从来就没拥有过爱情。这样的作品内容是对传统情歌的和对诗篇标题的背叛,与传统和标题相对照就成了一个无情的反讽。
这首诗原名《女人中的普鲁弗洛克》(“Prufrock Among theWomen”),诗中却表明普鲁弗洛克身边空无一人,只有自己对着自己的内心沉思和低语。这无疑也是一个反讽。 2 引言中的反讽
在《情歌》的标题和开篇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引言。那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第27章第61-66行。讲话者名叫吉多,达蒙特费尔仇(Guido da Montefeltro),因为生前作假供而在第八层地狱单被火焰包围:听话者是正在游历地狱的但丁。吉多以为但丁和自己一样,身在地狱,永离人间,就毫不避讳地对但丁坦白了自己生前的一切罪恶。艾略特把但丁的这段诗句用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序引是含有深意的。这是在暗示普鲁弗洛克如同吉多一样,生活在一个与地狱无二的世界中,爱情与歌唱其实是不属于他的。这就与情歌的主题构成了一个强烈的反衬和讽刺。所以,《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通篇像是一个孤魂在黄昏中喃喃自语,读者听不到炽热的爱情倾诉或对唱。吉多走不出地狱,普鲁弗洛克走不进爱情。 艾略特的反讽策略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反讽无处不在。恰如J.c.c.梅斯所言:艾略特确实探索了普鲁弗洛克的欲望与行动之间的断裂,进而把感伤和情节转化成了反讽和怪异。庞德在一篇书评中说:穿着短袖的普鲁弗洛克之流以及他社交圈中的女士们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成员在每个国家中都有这样的人。诚然,普鲁弗洛克己经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超越了文本和时空。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艾略特有意识地揭示了普鲁弗洛克本人身上和西方现代社会单面的反讽特征,即反英雄、反崇高、反爱情和反复活。
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T.S.艾略特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批评家。他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对现当代诗歌与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创作的理论总会指导创作的实践。而创作的实践又发展了创作的理论。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艾略特本人无疑是“非个性化,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非个性化,诗歌理论被新批评派视为理论来源之一,对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重大。
T.S.艾略特的批评理论是以反对浪漫派的理论为前提的。浪漫派主张始终把诗人的个人情感看作是诗人创作的重要目的,强调对激情的直接抒发,对创作主体情感经验的独尊,对个性情感的张扬。而艾略特认为,一个艺术家只有消灭了自己的个性,才能介入传统。他认为“诗歌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非个性化,诗歌理论在西方近代文论史上经由一系列发展,最后由艾略特对其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和创造性综合,建构起非个性化理论体系。非个性化诗歌理论是T.S.艾略特诗论的核心。
艾略特在强调诗歌创作中的非个性的同时,又突出表现了个性。“非个性”就是“逃避个性”或者“消灭个性”,但不是简单地回避、完全彻底地消灭个性,而是通过寻找“客观对应物”来间接地表现个性。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巧妙地通过题词和诗中多次出现的“你”“你们”,扩展所写对象的范围,把某一个中年男性知识分子求爱途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普遍化了,使他成为一代人的象征,这正是作者所主张的“非个性化”。诗的开头就说Let us go then,you and I,这里的“我”和“你”就包括了读者在内的所有人,暗示着“你”只有紧跟着普鲁弗洛克的思想,才能真正明白他的苦恼和问题所在。同时,他还把“你”认同为和他一样被贬入地狱的人,也属于他所在的世界,这就使得他的“重大的问题”普遍化为所有人的问题。诗歌的最后三行,作者使用了we,这样一来,他就把普鲁弗洛克普遍化了:不仅是普鲁弗洛克一个人,而且社会的其他人都处于同一困境中,这和开头的题词涵义归于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