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与其文学创作理论的离合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与其文学创作理论的离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3卷 双月刊 第5期 2014年9月 doi:13.39690.issn.2095—6584.2014.05.075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与其文学刨作理论的离合 胡梦蝶 (武昌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武汉430202) 摘要:艾略特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非凡,而且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诚然,艾略特通过大量 用典、戏仿、戏剧独白等写作方式,使作品与自己所倡导的“诗人应与传统相一致”的理论相吻合,然而他的作 品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个人的生活经历,背离了他本人所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理论。本文拟通 过分析艾略特的代表作《普鲁夫洛克的情歌》以及《荒原》等深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文学主张的离合。 关键词:艾略特;诗人;批评家;传统与个人才能;非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1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584(2014)05一O075—04 艾略特一生多产,可谓汗牛充栋,“仅出版著作 致,并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等理论观点。但 就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 l从《普鲁夫洛克的情歌》 (以下简称《情歌》)开始,他鲜明地与浪漫派划清了 界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主义诗风。随后发表的《荒 他的作品却又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个人的生活经历, 这违背了他本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等文 学理论。 一原》这首史诗般的巨作将艾略特的文学事业推上了 顶峰,学术界普遍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代人的 、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 幻灭”,刻画了战后欧洲人虽生犹死的生活状况。 1948年艾略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学院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艾略特首先论述 了传统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欧洲自荷马以 来的所有作品形成了欧洲文学的传统。诗人应该尊 曾这样评价:“作为一个诗人,你对同时代人和年轻 的同行所起的影响,也许比我们时代任何一个人都 要深远。”【2l艾略特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非凡, 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传统和个人才 能》一文被英美新批评派视为圭臬。其中“在世上真 正获得了令人难堪的成功”的那“几个臭名昭著的 术语”,[ 如“非个性化理论”(Impersonal Theory)和 重这个传统,任何诗人都不能单独有他完整的意 义。他的意义,只有在他与已故诗人有联系时方可 见出。当然,尊重传统并不是盲目地遵循前人,诗人 一方面力求与传统保持一致,同时传统也因新作品 的诞生而变化,这便是新与旧的相互适应。判断一 个诗人的价值,也要看他的作品是否和传统保持一 “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等,对文学批评 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致。诗人和裁判诗人的传统准则应该是一种相互参 照的比较,而不是教条式的衡量。 事实上,艾略特不仅是该理论的提倡者,也是 然而,艾略特的创作并非完全践行了他的文学 理论主张。诚然,艾略特通过大量用典等方式忠实 于自己所倡导的诗人应该尊重传统,应与传统相一 收稿日期:2014—04—28 亲身实践者。无论是《情歌》还是《荒原》,大量用典 即可看出传统的印记。据统计,《情歌》用典12个, 作者简介:胡梦蝶(1983一),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75 胡梦蝶 《荒原》为108个。这些典故大多来源于圣经故事、 希腊传说,或是已故诗人著作中的片段。正是这些 典故联系了传统和现代,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 厚重感。然而,艾略特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巧妙地化 用在自己的诗行里。许多典故,正例反用,突破了传 统的局限,拉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例如,在《情歌》 中,“准会有足够的时间”出现了数次。这本是希腊 诗人西斯尔德(Hesiod)《劳作和时光》(Works and Days)中的句子。西氏原意是规劝农人及时劳作农 耕,但在艾略特的诗歌里,“准会有时间”成为普鲁 夫洛克犹豫不定的借口。他用这来安慰自己,姑息 自己的胆怯,让自己无限沉浸和陶醉在奇异的幻想 和华丽的语言中,满足于遣词造句的新奇中,从而 感到片刻的放松。① 艾略特把诗命名为《情歌》,旨在戏拟浪漫派的 情歌。其实,艾略特是个浪漫主义的叛逆者。早在 1933年,他称雪莱像“一个伶俐的和富有激情的小 学生,” 思想含混不清,观点极端幼稚。1937年,他 又将拜伦降低为一个“小学生的崇拜对象”。[51在浪 漫主义诗歌里,主人翁常常用自己高超的雄辩术热 情讴歌自己的爱人的美貌,以博取佳人的爱情。而 在这首《情歌》中,《情歌》成为无情之歌,传统诗歌 中的浪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耽于幻想的现 f弋.青年无尽的犹豫和自嘲,诗人以反讽的手法表现 了现代人荒原式的“爱情”。 此外,艾略特采用了“戏剧独白”手法来展示普 鲁夫洛克的内心世界。这本是诗人勃朗宁的独创。 不同的是,勃朗宁戏剧独白的主人公总是对着另一 个听众表白,而艾略特继承并改造了这一传统。《情 歌》中听众的身份变成了模糊不定的神秘人。文章 开篇的“我和你”中的“你”到底指谁,历来众说纷 纭。根据整个文本,“你”似乎指的是主人翁分裂的 内心。这样,普鲁夫洛克运用意识分身术,把自己变 成了导演、演员、参与者、旁观者以及评论者。比起 勃朗宁的戏剧独白,显然更有深度。 二、时代危机下的个人经历 由于个人才能不能游离于传统之外,又不能成 为传统的附庸,所以,艾略特提出了“非个性化理 论”。他认为,诗歌不是如浪漫派那样,用来表现他 76 个人感情和个性的工具。“诗歌不是抒发感情,而是 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161因为与 感情和个性相比,传统更为重要,也是更有价值的 东西。因此,“艺术家的发展是一种不断地自我牺 牲,不断地消灭个性的过程”,问诗人必须为了传统 牺牲个性,“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61 诚然,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对于浪漫主义无病 呻吟的病态文风做了彻底的清算,但难免有矫枉过 正之嫌。毕竟诗歌是诗人创造的产物,诗人要想绝 对独立于诗歌之外,显然不太可能。即使是在“非个 性化”下,他的私人生活还是可以窥见一斑的。‘ 如,童年度假时让艾略特颇感兴趣的大海频繁地出 现在他的诗歌中:《情歌》中,它是现实的代表;《荒 原》里,它既是情欲的象征,同时又起了净化心灵的 作用;《圣灰星期三》里,它代表了人间的欢乐;《四 个四重奏》中它又成了永恒的代名词。《情歌》发表 之前,艾略特参加了帆船运动,还是校刊《哈佛倡导 者》的编辑,经常光顾波士顿的文化沙龙。诗中大 海、都市,以及在客厅里谈论米开朗琪罗的女士们 也许都来自诗人的亲身经历。此外,据艾略特讲, 《情歌》里提到的“黄色的雾”原型是家乡圣路易斯 的工厂。《荒原》第一章中的伦敦桥位于伦敦南部的 艾略特夫妇住所附近,第三章中的莱蒙湖位于洛 桑,这是艾略特欧洲之行的目的地,维多利亚女王 街和泰晤士下街都在伦敦市中心,距艾略特工作的 银行不远。泰晤士河仙女陨灭的地点是马尔门,这 是艾略特度假的地方。17]由此可见,艾略特创作这些 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一个时代的幻 灭”,更多只是发泄个人的不满。“荒原仅是个人的、 完全无足轻重的、对生活不满的发泄,它通篇只是 有节奏的牢骚。”[81 艾略特曾说,他一生只经历过两个幸福时 期——童年时代和第二次婚姻。言下之意是,童年 之后,第二次婚姻之前,他过着“荒原”一样的生活, 甚至不得不去瑞士接受神经方面的治疗。其实,从 《情歌》到《荒原》这段时期也是诗人最为晦暗的岁 月:丧父之痛,创作灵感的枯竭。家庭经济的沉重负 担,夫妻关系紧张,使艾略特对生活悲观失望。从某 种程度上来说,《荒原》中那个荒凉世界正是他荒凉 心境的真实写照。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与其文学创作理论的离合 这首先是出于他对父亲的愧疚。艾略特出身书 香门第,其家族成员和哈佛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系。可是艾略特为英国所提供的良好创作环境所吸 引,放弃了哈佛任教的计划,留在英国从事诗歌创 作,这招致父亲的坚决反对。艾略特本打算发表一 部旷世史诗来向父亲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事与愿 违,他的诗作在英国一直得不到肯定。另外,他还常 为经济问题而烦恼,不得不身兼教师、商人、银行 家、编辑等工作来维持生计。这又占据了太多的时 间,阻碍了他的诗歌创作。经济拮据、工作劳累、事 业失意,让艾略特几近崩溃,这时又传来了父亲去 世的消息。对于正在竭力争取父亲赞同的艾略特来 说,无疑是“骆驼背上的那根致命的稻草”。《荒原》 中“深思者……我父亲的死亡”很可能是暗指艾略 特自己。 他的第一任妻子维芬也是造成他“荒原”生活 的重要原因。为了能定居伦敦,能接触到英国的上 流社会,艾略特娶了自己不甚了解的英国姑娘维 芬。维芬曾患内分泌失调症,不停治病就医造成家 庭经济紧张,而且她的神经也很脆弱,常常歇斯底 里。艾略特一边要身兼数职,拼命工作来养家糊口, 一边还要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的维芬。艾略特在婚后 不久写信给康拉德・艾肯说:“我已经亲身经历了好 几首诗的素材。” 荒原》第二章中,无论是上流社 会的夫妇,还是下层社会的夫妻,均遭遇了失败的 婚姻和扭曲的男女关系。那位心神不宁、焦躁不安 的贵妇人似乎是维芬的化身: 今夜我的神经很糟。是的,很糟。跟我在一起。 跟我说话。为什么你从不说话。说啊。 这对夫妻已经失去了共同语言。丈夫沉溺于自 己的幻想。任凭妻子对他吼叫,把自己牢牢地锁在 内心世界。据说维芬发现自己的问题被戏剧化到诗 中,觉得非常有趣,拍手叫绝。连庞德读罢也觉得这 个有关神经的段落太逼真,简直像“摄影”似的。④ 维芬曾在写给罗素的信中谈到自己对婚姻的 绝望。种种迹象表明艾略特夫妻性生活方面存在问 题。【9J艾略特是个性冷淡的人,不能带给妻子激情, 至少他心里存在着性障碍,这点也被他写进了《荒 原》——渔王的症结正是他丧失了性功能。另外,他 总是以令人乏味的形式谈到性行为,所描写的两性 关系常常是“吱吱吱/唧唧唧唧/这样粗暴地逼迫”, 充斥着对女陛的恐惧、蔑视及厌倦。维芬用情不专, 和罗素等其他男人保持着暖昧关系。所以,艾略特 诗中的女性多为堕落的、淫荡而贪婪的。维芬的神 经质和艾略特的性焦虑最终导致他们分居。直到 1947年维芬去世,艾略特才从窒息的精神重负中解 脱出来。然而,不幸的人生虽是一种灾难,却也是创 作的源泉,他最优秀的诗篇正是他生活中的巨大代 价。对此他的嫂嫂做出了一句中肯的评价:“维芬摧 毁了男人艾略特,却造就了诗人艾略特。”㈣他的遗 孀也曾经说过:“他(艾略特)为做一个诗人付出的 代价太高,遭受的苦难太多了。” 可见,艾略特的诗歌中的荒原式的世界和荒原 式的人物几乎都来自他的真实生活,来自他的充满 不满和犹豫的真实内心,而不完全是学术界所理解 的那样:“是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是我们 文明的荒废……诗歌的主题是荒原的拯救,这不是 一种肯定,而是一种可能:感情、精神和智慧的生命 的恢复”。【1】】当然,不可否认,艾略特以他诗人的敏 感,敏锐地诊断出他所处时代的文明的症候。但这 仅仅是一种巧合,他并不是有意这样做的。后期的 艾略特发表了一系列《荒原》的评论,每次都否认这 首诗具有人们普遍理解的那种社会历史意义。193 1 年,艾略特在一篇有关兰伯斯的会议的文章中写 道:“当我写了一首《荒原》时,一些反应积极的评论 家称我表达了‘一代人的幻灭’,这是一派胡言。也 许我为他们表达了他们关于幻灭的幻想,不过那绝 非我的意图。”【-2]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中,他又 强调了这一观点:“那绝不是我自觉的意图……一 个人想把他心中的东西表达出来,但他并不知道他 要表达什么,直到他把它表达出来为止。”【”1 三、结语 作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艾略特以他独特的 批评理论饮誉整个文学界。在其谢世后几十年中, 他的影响久盛不衰。在诗歌创作上,他既继承了英 美文学的传统,又添加了自己的内容,对传统有所 突破。然而,他并非自己文学理论,尤其是“非个性 化理论”的绝对忠实者。他的诗歌融合了他的不幸 人生,不幸婚姻及文学路上的坎坷。他把诗歌当成 77 胡梦蝶 是个人感情宣泄的出口。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艾略 特更像是早期的“自白派”。他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 幸的是,他个人的经历恰好契合了他的时代,故而 他的诗歌影响深广,成为西方文学“无可争辩的里 程碑”。I131 闻、所感所悟写成诗歌,利用诗来治疗精神崩溃。所 注 释: ([)Harold Monro described“Prufrock”as“absolute insane”.See Conrad Aiken.Ushant(Boston 1952) ②关于艾略特生平,参见刘长缨与张筱强译,(英)彼得・阿克罗伊德著《艾略特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③T.S.Eliot,Letter to Conrad Aiken(10 Jan.1916),quoted by Valerie Eliot,The Wasteland:A Facsimile and Transcript(London 1971).P.x. Ezra Pound,Letter to John Quinn,quoted by Valerie Eliot,The Wasteland:A Facsimile and Transcript(London 1971),P.xix 参考文献: [1]张剑.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前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 【2]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M】.裘小龙,译.昆明:漓江出版社,1985:288. 【3]王恩衷.艾略特诗学文集fM1.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9. 『4]T.S.Eliot.The Use of Poetry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M].London:Faber&Faber Press,1934:88. 『51T.S.Eliot.On Poetry and Poets[M1.endon:LFaber&Faber Press,1957:196. 『6]T.S.Eliot.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quoted from The Critical rradition in semina1.541,540. [7]张剑.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55. 『8]Eliot.Valerie.The Wasteland:A Facsimile and Transcript[M].London:Faber&Faber Press,1971:1. [9]刘燕.20世纪文学泰斗——艾略特『M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o01:55. f 101Sharpe,Tony.T.S.Eliot:A Literary Life[M1.New York:St.Matin’S Press 1991:47. 『l1]Southam,B.C.A Student S Guide to the Selected Poems of T.S.Eliot.『M].London:Faber&Faber Press,1968:81 c】2]T.S.Eliot.Selected Essays[M].London:Faber&Faber Press,1 932:386. [13]Plimpton,George(ed.)w.riters at Work,Paris Review Interviews[M].London:Harmondsworth,1985:97,381. On the Conformity and Disparity between Eliot S Poetry and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Theory HU Meng-die (Wuchang Vocational College,Wuhan Hubei 430202,China) Abstract:T.S.Eliot.one of the master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iS outstanding not only ilf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creation but of the literary critique.With skillful employment of allusions.parodies and monologue.his WOrk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his literary principle”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however. the repeated appearance of his personal life in his works inevitably violates the literary items he puts forward. such as”Impersonal Theory”and”Objective Correlative”.This pap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his conformity to and his violence against his own literary principles through analyzing his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s e Love Song o厂。 lfred Prufrock and The Waste Land. Key word:Tradition;Individual Talent;Impersonal;conformity;violence (审稿:熊选德编校:熊选德l 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