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时间:周日一二节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赏析
**:***
系别:软件学院
学号:**********
指导教师:***
写在前面的话: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大师,以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三重身份为世人称道,是浪漫主义最后一位作曲家。他曾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作有《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等著名作品。1892年荣获钢琴金奖。拉赫玛尼诺夫一生所作音乐种类繁多,有艺术歌曲、交响曲、歌剧、室内乐、合唱作品以及大量的钢琴作品。
《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开始于1899 年。在英
国期间,拉赫玛尼诺夫曾被邀请演奏并亲自指挥自己创作的管弦乐幻想曲《悬崖》,此后,他开始构思并创作《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终于在 1899 年——1901 年,用了 3 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优秀的作品。这是作者经历过若干年艰重的创作危机之后,重又聚起新的创作力量的开始,同时也是作者个人生活中因结婚而来的幸福转机之前的产物——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影响了这首作品的总的特点。
一般说来,这里的基调是明朗的,充满着欢乐的情绪和温柔、恳挚的抒情诗色彩;在这里,很明显地又可以感觉得到“大风景”前夕的那种情绪,作为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的反映,这是对光明和革新的追求,是乐观的英雄性表现,因此抒情的音流特别饱满、强壮而有力。从这部作品的音乐性格、音乐思维等方面来看,它都是音乐历史上不可忽视和不可遗忘的作品,许多作曲家从各种方面对这部协奏曲进行过多方面的评价,阿萨耶夫曾说:
“拉赫玛尼诺夫的抒情是以柴科夫斯基的抒情为源泉的”,这在《C 小调第二钢琴协
奏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以及第三乐章的第二主题表现得最为清楚。俄罗斯式的宽广的旋律,如果不是俄罗斯作曲家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又如:“拉赫玛尼诺夫综合了李斯特的强烈的钢琴风格传统,以及格林卡以来的俄罗斯传统音乐中具有广泛咏唱性和质朴的情绪表现力……”这段文字从音乐风格角度概括了这部协奏曲的总体风格特征,并且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上的“继承性”特征。
“……此时正值俄国革命前夕,整个俄国正处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之下,好似一座监狱,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深感不满和苦闷。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就反映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困惑、绝望、看不到出路的忧郁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寻求个人精神上的寄托。在他的代表作《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调抒发他内心的忧郁与悲伤,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势磅礴的高潮来表达他满腔的激愤。”这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一创作
阶段作品的主要风格和创作特征上总结了“协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气质。另有一些文论中将全曲的风格定位于“浪漫俄罗斯经典忧伤风格”。还可以认为这是作曲家一种心理上的苦闷、悲哀的宣泄,因为音乐毕竟有暗淡、有起伏、有高潮。这些有关音乐表现力上的形容词或者说用于音乐分析上的某些词汇在这里变为了一种对于音乐风格特征、音乐情绪特征的概括。
作曲是一个非常主观意义上行为动作,在今天我们分析这部作品当然应当站在一个历史、宏观综合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并试图从分析中获取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与意图。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 也是极其具有演奏价值和美学意
义的钢琴作品。对于这首曲目, 不同音乐评论者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而对于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来说, 也有各自的处理方式,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正是因为 C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有着非凡的音乐魅力, 才使它从诞生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仍然拥有大批的听众。在这首作品中, 精巧的构思, 动人的旋律, 丰富的表现力, 浓郁的民族风格, 强烈的效果, 超凡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是一首极富交响化的钢琴协奏曲, 许多旋律已成为经典或被改编为歌曲。多年来,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仍以其巨大的魅力影响并吸引了一代代听众, 成为众多钢琴演奏家的试金石。
一、《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 而他本人, 无疑是继柴可夫斯基之后最伟大的旋律大师。任何一首音乐作品, 其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它独具特色的旋律了。略带阴郁色彩的第一主题经过由弦乐与单簧管奏出的悠长宽广, 由钢琴奏出的第二主题是降E大调, 是一个明朗、甜美又略带伤感的旋律, 它有着丰富的变化音, 频繁使用半音进行。它是最具拉赫玛尼诺夫气质的旋律。由引子最后四个小节发展而来的动机把引子刚毅坚定的性格带入到展开部, 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音乐从稍带不安的情绪转化为悲壮的激情, 并逐渐发展为高潮, 再现部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钢琴(乐队)的主部主题与主奏钢琴和弦形态的动机相结合, 形成一首雄壮的进行曲。随着热情的逐渐消退, 第二主题在弦乐微弱的震音背景上出现了, 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一度平静后, 音乐又被扬起, 越来越急促有力, 最后以干净利落的和弦结束。
如果把第一乐章比做一位强壮、勇敢、刚毅的勇士, 第二乐章则更像是一位柔美、楚楚动人的姑娘。第二乐章是慢板, 复三部曲式, 徐缓动听, 与第一乐章激昂、奋进的英雄性形成了对比。在开始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微弱的和弦中, 钢琴进入, 成为一个清澈的背景, 紧接着由长笛吹奏出旋律。第二乐章最巧妙的一个特点就是开头作曲家运用三拍子和四拍
子使钢琴和长笛衔接的错落有致, 相互呼应, 恰到好处。细数了一下, 这种三、四拍子的交替竟然有74 个小节! 而作曲家就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完成了主题% 发展% 再现。在演奏这一部分时, 两架钢琴(钢琴与乐队)之间的配合是首要的, 比如第13 小节, 开始出现三、四拍子的交替进行, 而主奏的钢琴不但要去配合奏出主题的第二钢琴(乐队) , 更要仔细听第二钢琴(乐队)四拍子的节奏, 使三拍子和四拍子配合的天衣无缝, 没有痕迹。在经过两次插入对比性段落后, 第二乐章进入中段, 这一段更像是一首钢琴幻想曲, 充斥着很多零碎片段的句子,充满了内在的激情, 末段是由钢琴展开的华采演奏。作者听过许多演奏家对这一段的演奏, 虽然每个人的演奏不尽相同, 或内敛、或外放, 但细细听, 各有各的味道。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般的快板, 情绪欢腾, 截然不同于第二乐章那种淡淡的忧愁, 所以在演奏第三乐章时, 需要很快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它从一段长长的引子开始, 由乐队轻巧纤细的音型引出钢琴华彩演奏, 第一主题就出现在这种背景上, 右手果断的旋律与左手快速, 灵巧的跑动音型相结合, 使这一旋律既坚强有力, 又不失流动飘逸, 极其富有个性,这一段一定要注意踏板的使用, 决不能多用, 根据左手的音型去踩, 在每个小节的音头点一下,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进入展开部后, 主要主题展开了第一主题的音乐材料, 在这一段里, 果断的音型由钢琴和乐队交替演奏。此处是整首曲子中最能体现华丽的协奏风格的一段。而后演变需要成了一个赋格段, 各个声部依次进入, 将主题的性格揭示
的淋漓尽致, 这部分需要演奏者用极强的力度来演奏, 这样才能渲染出坚定刚毅的性格。
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继承性、民族性与悲剧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文化的艺术个性,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形成并巩固发展出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而俄罗斯的作曲家们, 用他们个性各异的创作手法描
绘出一个共同的俄罗斯文化性格轮廓: 刚毅、坚定却又极其富有浪漫气息, 充满了悲情情怀。俄罗斯的民间音乐曲调, 自然亲切, 真挚感人, 它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俄罗斯作曲家的创作热情, 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至今仍能被众多听众所耳熟能祥, 作品中随时表现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拉赫玛尼诺夫不仅能常常从民歌中汲取营养, 还能从俄罗斯的秀丽美山中得到启发, 使他的音乐创作被赋予很多的因素, 因而具备了一种清新、自然、恬静的旋律气质。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段伊始, 木管的柔和, 赋予质感的音色便把人们带入了大自然中, 而由钢琴铺垫的长笛旋律明净, 广阔, 气息悠长, 没有人听过这段旋律而不为之动容, 它所散发的浓重的俄罗斯气质与柴可夫斯基不同, 拉赫玛尼诺夫笔下的俄罗斯自然风光是抽象的, 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可以是无尽的荒凉, 可以是平坦广阔的田野, 亦可以是汩汩的山泉……“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来说, 国外优裕的生活, 美丽的风光总比不上伊万诺维卡的田园景色, 点点绿意。细细品味《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不难觉察出在或激昂、或恬静、或朴素的旋律后面, 总是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伤感。从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到第二乐章结束, 尽管旋律交替出现, 却始终穿插着一种淡淡的的忧伤, 甚至是谐谑曲般的第三乐章, 急速奔驰的快速旋律也不是完
全明朗的。诚然, C小调这个略带阴郁的小调被作曲家当作基调, 但是就在第二主题这个建立在降E大调上的旋律在明朗甜美中也有那么一阵淡淡的哀愁, 而这种忧郁, 又何尝不是拉赫玛尼诺夫所特有的气质呢?
三、结论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中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之所以到现在还为无数演奏者所青睐, 不仅仅是因为其非凡的构思, 动人的旋律, 以及作品
本身所体现的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 最重要的一点, 应该是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作品里渗透着自己对祖国深刻的、充满了悲情的爱。即使我们今天在弹奏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时, 它仍然能带给我们一种充满激情的爱国力量。
《参考文献》
[ 1] 夏滟周. 我爱上了我音乐中的忧伤.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 2] 殷遐. 论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 中央音乐学院报,1996. 4.
[ 3] 张洪岛. 西方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 4] 刘一心:《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风
格特性》,《艺术百家》,2002 年第1 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