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辩证关系研究

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辩证关系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辩证关系研究

作者:韩灵梅

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13期

内容摘要:依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贸易、生产要素的转移已是传统成熟的做法。然而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产业转移,进而促进产业升级是有一定弊端的。研究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三者的辩证关系,对于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比较优势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辩证关系

国际分工和规模经济带来的行业产量增加的速度一旦超越世界市场需求增加的速度,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所以,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有一定极限的。而这种极限将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如何辩证的看待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的关系,科学的促进现代国际经济及其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比较优势理论的阐释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即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批判的继承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解释国际贸易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或者劳务,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人称为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二)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及其产业转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或地区会把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自己保留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即把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产业整体或部分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落后国家。这有利于产业转出国把资源要素从传统产业部门中释放出来,为新兴产业部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开辟更大的空间,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再造。就移入国而言,在承接产业和企业移入的同时,往往还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会被移入国家的相关产业模仿、消化和吸收,提升移入国产业技术水平,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和动力。总之,不管是产业转出国还是转入国都存在规模经济的事实。 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的含义界定 (一)产业转移的含义及文献回顾

产业转移(Industrial Transfer)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导致产业空间布局在不同区域(国家或地区)间进行调整的经济现象。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大多从宏观或微观层面来探究产业转移的机制。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可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纵观国外学者有关区域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较早形成理论的是20世纪30年代赤松要的雁行发展模式。小岛清对这一理论进行发展,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在本国的那些已经失去或者将要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将会转移到具有或者潜在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国家。此外,弗农(Raymond Verno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对地域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作了系统地描述和理论上的总结。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Krumme, G)和海特(Hayor,R.,1975)等人以赫希曼(Hirschman A.O.)和威廉姆斯(Williamson,O.)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托,以弗农(Raymond Vernon)等人首创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为依据,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 (二)产业升级的含义界定

产业升级就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实现产业向更好的状态转变。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演变的过程。产业升级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从静态来看,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的比例要相互适应;从动态方面看,各产业内部以及三次产业之间增长与发展的速度要相互协调;从质态方面看,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要符合经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在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演进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三产业占优势转变;二是由劳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转变;三是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演进。

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文献,大致有三种不同思路: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产业链升级,三是产业集群升级。具体表现为:凭借科研发展、技术输入、技术合作、专利授权、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和建立国际品牌形象等方式,达到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改良、新产品出现、产品附加值增加等目的。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产业升级可以分为:制造升级,即通过生产系统的重组或是先进技术引进,将投入更加有效地转化为产出;产品升级,即将产品转向更高端、更有潜力的生产线;功能升级,即生产(加工)方式从OEM升级到ODM,再升级到OBM。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的收益与弊端 (一)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收益

如表1所示,产业转移之后,中国生产棉布的世界产量增长速度25%远大于美国生产计算机的世界产量增长速度11%,所以棉布的价格相对于计算机越来越便宜。按照计算机与棉布的交换比例为1∶50来交换,相对于国际产业转移之前,美国多消费1单位的计算机和10单位的棉布,而中国没有增加计算机的消费,棉布的消费仅增加了50单位。美国获得的利益是中国的1.25倍(60/50)。

(二)按照传统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弊端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决定的产业转移在创新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甚至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首先,产业转移 “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结构“锁定”风险;其次,“飞地效应”阻碍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再次,“候鸟型”产业转移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

事实上,以劳动力成本或天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因而会吸引更多的进入者。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地区、国家被这类产业所吸引时,人们很快就会发现,除了优势不断消失之外,还因为过多资产的投入而被套牢,其竞争优势也会日渐削弱乃至消失。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占领了产业结构的高端产业即计算机产业;而中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一直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即棉布产业。

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辩证关系的当代意义

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三者,正是因为存在辩证关系,才会有效的促进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理更多强调的是自然资源、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这样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相对粗糙的时候起过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为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转移模式存在弊端,进而否定其对于现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贡献及价值,是不正确的。比较优势原理依然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在面对市场做出选择时的一个基本原则。但需要我们适时适度地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造就和积累高级生产要素,提升经济增长模式,培育创新的比较优势。

第一,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世界各国寻求各自的比较优势,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发生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调整,它是世界各国进出口行业生产不断调整以及国内生产要素不断转移的动态过程。各国生产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最终将引致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产品转移到生产条件最优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生产,各种生产要素转向需求能力最强、投入产出率最高的产品投放,整个世界的生产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从而使得世界产品增加,各国均能消费更多产品。

第二,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掌握核心技术转化为比较优势,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在参与国际经济过程中,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一方面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 积累国家创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开办境外研发中心或兼并收购等直接投资的方式,更加主动地“走出去”承接优质产业,实现功能升级,即生产(加工)方式从OEM升级到ODM,再升级到OBM,进而承接高端技术和研发机构,提高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第三,我国最初对于“产业升级”的理解就是“产业结构调整”。但依据前文对于产业升级含义的界定来看,产业升级是一种产业状态的改变。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依靠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依然是可行的模式。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注意引进与提升并重,夯实创新基础平台,而不能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应把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使资源有效整合,产品更新、创新,产品附加值增加等,使产业做大做强,发展区域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区位的变动,其实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雷.谈比较优势极限论与比较优势陷阱[J].商业时代,2012(34)

2.韩灵梅.产业转移机理对“郑洛三工业走廊”产业布局选择的启示[J].河南科技,2012(21)

3.陈娇.产业升级的三种不同思路研究:文献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马子红,朱绍辉,蒋璇.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升级: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张红伟,袁晓辉.四川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1(1) 6.韩红艳.马克思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2(10) 7.张宇,徐昶健,曾群.我国服装加工贸易升级发展策略探讨[J].价格月刊,201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