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封 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信阳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分析
提交日期:2012年1月11日 研究生签名: 程 诚 学 号 课程名称 学位类别 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 分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20102101003 发展经济学 全日制 学 院 课程性质 任课教师 经济管理学院 必修 郑云
信阳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分析
程 诚
摘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本文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出信阳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目前信阳城市化水平整体较低,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深入剖析了影响信阳市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信阳市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变革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了48.9%,仍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70%,如美国77.9%,日本79.2%,英国、德国分别达到了89.7%和88.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究竟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文献综述
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问题直接来源于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但是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模型虽然可以分析城乡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人口和经济活动会向城市聚集,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而经济增长理论着重于探索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但新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注意到知识外溢性所导致的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以及空间聚集对于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前者是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城市化方式的问题,而后者是城市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的问题(Black and Henderson,1999)。而这两个问题也构成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命题的重要内容。
聚集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城市生产报酬递增是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Rosenthal and Strange (2003)指出这类外部性至少在三个维度上存在:产业范围、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产业范围指在一个地区或城市里同类产业内部或者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外部性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应在地理维度上的重要特征就是它与空间密度正相关,且随着空间距离的扩大而迅速减弱。时间维度是指聚集经济效应是
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而从微观经济主体的层面,可以归纳出聚集经济产生的六个来源:投入品共享(Input Sharing)、知识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s)、劳动力市场汇集(Labor Market Pooling)、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消费(Consumption)和寻租(Rent-Seeking)。Duranton and Puga (2003)则进一步将上述聚集经济的不同来源进行了理论上的抽象和归纳,指出不同来源的微观机制可以归结为:共享、匹配和学习等三种机制,为城市聚集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微观理论支持。
目前在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研究中涉及到三类重要模型:外部性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和超边际模型。外部性规模经济和知识外溢性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也是城市聚集经济的核心。在Black and Henderson(1999)的模型里,城市由厂商和政府(或土地开发商)二类主体,模型中假设每个劳动者就是一个厂商,而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政府或土地开发商(land developer)。为进一步考查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模型假设城市是专业化的,即每类城市只生产一种产品,可以先假设整个经济中有二类商品:中间品1和最终产品2,这样城市也分成两类,但每类城市可以有许多个城市组成,他们是互相竞争的。在引入了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均衡和城市政府(或土地开发商)的竞争均衡,以及第2类城市的生产函数和城市之间的贸易平衡和劳动力迁移平衡等条件后,通过引入动态的代际增长模型,Black and Henderson(1999)分析了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实现“平衡”增长的基本条件。上述模型是在发达国家已实现城市化的背景下建立的,它并没有考虑城乡之间的差别。在二元结构下,将其中的一类城市改变为农村或农业生产函数,然后进一步考察其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个对发展中国家更有意义的模型。 与传统城市模型的外部性外生给定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同,Krugman(中文版,2000)的新经济地理模型(New geography economic model)试图以单个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为基础,通过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将外部性内生化。Krugman(1991)指出当制造业的厂商选择了某个地区,他们将会雇佣当地居民并在当地消费,从而创造出前向和后向联系;这样,更多的工人、更丰富的多样化和实际收入的上升,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工人来到这个地区;而为了减少运输成本,更多的厂商也会选择进入该地区,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Henderson(2003a)将NEG模型和城市经济模型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类模型的几点重要区别之处。
杨小凯(1998)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化的超边际的城市化模型。在一个经济中假设有三种产品i=1,2,3,其中产品1、2为工业品,由于工业品生产所需的土地较少,所以工业品生产者可以集中住在一起或者分散居住;产品3为农业品,其特征是生产中需要很多土地,所以任何一个生产产品3的人与邻居的距离会较远。通过对每个“消费者—生产者”对分工模式的自主决策,由文定理,可以得到4种分工决策结构:完全自给自足模式为A,只在二种工业品之间的分工模式为P1 ,只在一种工业和一种农业品之间的分工模式为 P2,完全分工模式为 D。由进一步的分析可知结构 P1的交易效率永远低于结构 P2,所以在不完全分工时只出现P2 ,并且没有城市出现;在完全分工结构D 时,交易效率最高,且城市出现(杨小凯,1998)。Yang and Rice(1994)将这个模型拓展到有4个产品的情形,目前这类文献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建国以来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导致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化严重滞后问题;第二,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引发了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第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基础的不断完善,以及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城市化带动的产业和消费升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建国初期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为实施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中国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供生产积累(特别是农业积累)来投资重工业。对于重工业优先战略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叶裕民(2001)做了十分出色的研究。这种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即在相当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和高度依靠中央计划体制的城市经济(Sachs、胡永泰、杨小凯,中文稿,2003)。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化的严重滞后和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贫困地区的生产队尝试实行家庭责任制开始,中国逐步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伴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崛起、国有企业的改革、出口贸易的大幅度上升、以及小城镇数量和规模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中国的农业产量和粮食供给日益充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农业内部所需劳动力,二是农村非农就业,三是向城镇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转移(周其仁,1997a)。农村
的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向“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转移,由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价的土地投入,导致了早期乡镇企业的低成本,并得以迅速繁荣和兴起。以乡镇企业和集贸市场为依托,小城镇大量兴起,但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造成了聚集经济收益的损失,影响了经济增长效率(王小鲁、夏小林,1999,Au and Henderson,2002)。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农业工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了中国产品市场的发育,也改变了城市发展所依赖的传统的计划配置的基础,促进了城市国有企业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但与产品市场相比,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改革相对因难得多,其发展也相对滞后,这对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构成了重要的影响。
土地要素方面。土地要素的产权规定和配置方式,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度。其中土地征用市场特别是农地征用制度,是目前城市化加速进行程中问题最突出和矛盾最尖锐的。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非农用地与农村农业用地的巨大级差地租,这种国家垄断的征地机制,刺激了政府经营土地的牟利冲动,从而导致近年来侵害农民利益的“圈地运动”、政府土地寻租行为的不断涌现和城市房地产价格的暴涨,进一步减弱了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动机,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经济增长效率的损失。
资金配置方面。中国的资金配置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资金配置中的结构性扭曲、效率低下和易受政府行为干预的弱点仍然没有完全克服,从而影响了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资金配置也由完全中央控制的再分配机制向多渠道、多层次的分散配置转变,但由于中国目前企业资金剩余和居民储蓄都在不断增长,但资金的运用渠道却相当有限,因此,中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结构性过剩的压力;同时,由于政府过度参与配置资源,扭曲了资源的需求和价格,从而导致了高价城市化(高价的房地产批发、城市劳动力福利的“高成本”和运营中的高税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
劳动力流动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经济部门的非农就业转移一直是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主线。但中国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经历了从严格的城乡分割到逐步放松,再到城乡公平流动的几个阶段(宋洪远等,2002)。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要素从人均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结构性配置,有利于总产量的增加;同时,城市的聚集经济有利于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能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但中国城乡分割的
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向高效率的非农部门的转移,损失了人口在城市中人力资本的积累效率,也阻碍了中国经济增长。
一、信阳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06.82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信阳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4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成为三大城市之间最具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京广、京九、宁西三条国铁,京港澳、大广、沪陕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在信阳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全市铁路、公路、调整公路通车总里程、通车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特别是石武客专即将建成通车,信阳将很快融入郑州、武汉一小时经济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2010年信阳市全年GDP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60.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343.3亿元,增长12.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2.7%,上半年增长11.5%,前三季度增长11%,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增幅居全省第7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8元,比上年增长10.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9%。其中,工资性收入8929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311元,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8%。其中,工资性收入2144元,增长16.6%;家庭经营收入2918元,增长14.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07元,增长9.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04元,增长4.9%。
二、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人口城市化率来表示(以下简称城市化率),城市化率定义为非农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例[9]。关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提出了经验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标准结构”是根据2万个观察数据,包括上百个国家,时间跨20年的30个变量建立的经济模型(表1),反映了人均GDP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表1钱纳里模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一般对应关系
人均GDP(美元/人)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1000 >1000 城市化率% 12.8 22 43.9 49 52.9 60.1 63.4 65.8
正如前文所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一般数学 模型为:
y =a +b lnx (1) 式中:y表示城市化率(%),x表示人均GDP(GNP)(美元/人),a,b为常数项。 三、信阳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回归分析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及结果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可以看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强的滞后效应,二者的发展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凡是城市化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GDP也低,反之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GDP也高。以下我们使用1991—2000年的数据,利用回归模型对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来考察信阳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城市化率的计算是采用青岛市市区人口数比上总人口数所得。创建其回归模型如下:
1、假设模型:Y =β0+β1 X1+β2 X2 2、查数据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城市化水平(%) 22.40000 22.80000 23.60000 24.40000 25.10000 25.80000 26.60000 27.30000 27.90000 28.70000
人均GDP(元) 5782.000 6804.000 8239.000 10261.00 13085.00 15044.00 16735.00 18478.00 19846.00 22460.00
人均消费支出(元)
1861.4000 1966.6000 2048.600 2108.700 2213.100 2322.800 2380.900 2460.600 2564.400 2690.800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支出相关关系研究——确定回归方程 Y=城市化水平, X1=人均GDP ,X2=人均消费支出. Y =β0+β1 X1+β2 X2
3、β0,β1,β 的估计
Dependent Variable: SER01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1/03/10 Time: 09:10 Sample: 1991 2000 Included observations: 10
Variable
Coefficie
nt
C SER02 SER03
R-squared
28.85545 0.000266 0.002356
1.180113 8.71E-05 0.001870
49.87274 3.050060 1.259957
0.0000 0.0186 0.2481
25.46000 2.170612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0.996789 Mean dependent var 0.995872 S.D.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0.139459 Akaike info criterion -0.858774 0.136141 Schwarz criterion 7.293871 F-statistic 1.901670 Prob(F-statistic)
-0.767999 1086.651 0.000000
β0=28.85545,β1=0.000266,β2=0.002356 4、Y =β0+β1 X1+β2 X2
Y =28.85545+0.000266X1+0.002356X2 t:(49.87274)(3.050060)(1.259957) F=1086.651, R2=0.996789,
D.W.= 1.901670 5、检验
设计原假设与备择假设:
H0:i=0 (i=1,2„k) H1:i0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 α/2=0.025 查得相应临界值: Fα=F0.05(k,n-k-1)= F(2,10-2-1)= F(2,7)=4.74 t 1=3.050060,t 2=1.259957
| t 1|=3.050060< t/2,接受原假设H0:β1=0 | t 2|=1.259957< t/2,接受原假设H0:β1=0 R2=0.996789接近于1,所以拟合优度较好。 Y =52.11248 +0.012177 X2
(二)城市化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恩格尔系数是食物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制定了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时为绝对贫困型;50%—60%为勉强度日或基本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30%—40%为富裕型;30%以下为最富裕型。我们认为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恩格尔系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以下利用信阳市的相关数据对恩格尔系数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拟合。恩格尔系数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回归模型如下:
E=97.8318-1.012769*U
t=(17.11998) (-9.79536) F=83.55374 p=(0.0000) (0.0000) (0.0000) R2=0.821048 D.W=0.865727
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对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有着显着性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城市化水平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分析与建议 (一)结论
从回归方程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信阳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增长;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化水平也在持续增长。城市化与经济相协调是保持信阳市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以上对信阳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对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制约信阳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
1、城市体系结构不全,中心城市缺少且辐射集聚功能不强
目前信阳市仍属于较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带动辐射能力弱;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小城镇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缺乏规模集聚效应。信阳市及周边县区城市体系结构不全,以及各级城镇集聚辐射功能不强,已成为制约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同经济发展较好的同类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弱,难以起到带动周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而且由于市县两级城市发展不平衡,市县之间出现断层,阻碍了各级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中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明显的集聚效应,无法创造高的规模效应、高的就业机会、较强的外部扩散效益,因此其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2、传统体制和制度安排,城乡二元结构刚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城乡联系加强,但是导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表现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中“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城市轻小城镇”观念,表现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城市倾斜,小城镇、乡镇企业则受到严格限制;公共资源分配的城市倾斜,如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主要着眼于城市,而投入农村的比例低。这一系列因素使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且刚性化,严重制约乡村城镇化,因此要使城市化进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必须彻底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
3、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
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流通领域,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从而达到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发展与工
业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目标,可见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虽然信阳市的农业产业化自2008年被确立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后开始起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农业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滞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商品率低、市场化程度低、对地区产值贡献低、效益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少,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涉农企业很少;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规模小、缺口大;农业管理体制落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等等都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城镇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关联度低,对农业辐射力弱
城乡要素的传递和转移必须通过城镇二、三产业的链接,但信阳市城镇现有二、三产业还难以较好实现这一作用。从第二产业看,多为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基本为初级品生产,加工层次少而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特色经济不明显;同时多数中小城镇工业生产要素组合基本特征是劳动密集型,对本地经济的支撑作用减弱。再从三产的关联看,很多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上与一、三产业缺乏有机结合,产业关联度低,特别是小城镇工业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小、品种少、加工度低,缺乏特色、名优品牌,工业配套不力,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力弱。 (二)政策建议
1、加大信阳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长期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面临着许多难点和障碍。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城市化,必须使城市化的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城乡资源配置的优化、高效,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高城市化又能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正确适时的政策可以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结合当前国家经济政策,根据信阳市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政策的着力点应是立足实际,突破城市基础设施的难点,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促进城市化循序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快信阳市的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进一步增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集群龙头项目的建设。坚持在优化结构中加快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重点盘活存量,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扩大增量,大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奋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突破性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为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推断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完善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以加快工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加强技能培训,为农村青年劳动力提高素质技能搭建平台,对掌握技术的青年工人要给与必要的优惠政策,以满足其转为城市居民所产生的需求。
3、加快信阳市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发展动力
政府的财政投入要有一定比例专门支持小城镇的建设,保证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发展小城镇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现有基础较好的建制镇,搞好规划,逐步发展。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调整小城镇产业布局,科学地选择和定位各小城镇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并建立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逐步建设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群,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小城镇的服务业发展进程。小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切忌千篇一律,特别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文化自然景观。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各地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要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发展小城镇要统一规划,集中用地,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
4、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性制度障碍,促进城乡关系良性发展
加快城市化发展,必须突破体制障碍。调整地区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包括稳定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等。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当前应特别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基本条件保障、工伤事故赔偿等问题;同时农民工及亲属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生育管理等也
应逐步实行有序管理,逐渐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消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确认城乡居民平等自由的迁移、居住、择业的权利,消除城镇化进程中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从法制上真正保证城乡居民发展机会的平等。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信阳市统计局.信阳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张颖 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 .《城市规划汇刊》[J].2003 .4
4.冯俊.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城市发展研究》[J].2002 .9 5.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生产力研究》[J].2004 .1
6.李秀霞 吴春艳.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研究.《人口学刊》[J].2007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