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教案
篇一:《入门四问》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
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
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因时间关系,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入
问题导入:
探讨问题1:在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中,你参与了哪些活动?新的世纪,我们的“阅读渴望”是什么?
教师引导:讨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热,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教师明确: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今天,我们需要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的思考。 教师明确: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老师想要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就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养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我认为不应当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也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我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二、学生自学:“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主要思考题:“经、史、子、集”各是指的什么? 明确: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了“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 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检查自学情况: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明确: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明确:
“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明确: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明确: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
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问题设计说明:以上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自学内容,并做适当的延伸)
三、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然后完成下例表格,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纵向梳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发展,也基本把握全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可在表格中适当留空,让学生自学成才教材后进行归纳,完成表格。)
四、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可在表格中适当留空,让学生自学成才教材后进行归纳,完成表格。) 五、学生自学“怎样学习本书”。
1、要点:让学生把握本书的编辑思路、结构框架,明确学习本书的一些方法。
2、结合前面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自由
讨论: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各自的学习方法是什么?面临着那些困惑? 明确:
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让学生归纳学习经典的可行方法。可以列举的经典阅读方法:a、咬文嚼字。(结合朱光潜先生的散文《咬文嚼字》);b、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陶渊明之读书法)
四、课后作业:
1、准备文化经典学习的主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2、梳理初高中所学习的文化经典,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列出你自己的阅读书目。
3、课后阅读相关读物之《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可以用做眉批或标注的形式,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
4、课外自学叶圣陶先生的《读〈经典常谈〉》,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到《经典常谈》原著来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篇二:《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三:《学与问》教案
23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考”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深化论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篇课文层次清楚,
中心鲜明,是一篇很好的说理范文。
【学情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前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材,到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习得。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努力体现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既考虑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能恰当地说清道理,体现人文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
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2.过程与方法: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勤学好问的重要意义,养成这种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2.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讲述法、启发谈话法。
2.学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说明事理的议论文) 2.我们以前学了哪些说理性的议论文? (《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师生探究、构建新知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
2.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1)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问”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下这两个比喻是什么?(“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事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的勤学好问?
2.哥白尼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连接下文)
(二)自学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遇到这样的情 况该怎么办呢?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第四自然段,试着抓关键语词体会。
2.交流反馈:(1)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相结合)
(2) 从“仍然”知道了他一直在思考。追问:想象一下,他是怎样一直在思考?(看书时思考,赏花时思考,遇到别人继续请教等)
3.小结:他终于发现是温度不同造成花开有早有迟。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5.师总结:是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齐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四、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平时我们有了问题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默读第3自然段。
3.文中有一个词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最后作者深化了观点。快速浏览课文。(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 (勤学、好问)
(2)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齐读最后一节。
六、归纳收获与课堂练习
1.学完全文,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启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写后交流。
2.小结: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3.同学们思考过吗:学习贵在问,还贵在什么?(贵在恒,贵在勤等)
(学习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发散思维,明白学习的方法。)
【课外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勤学好问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举例证明
沈 括
注意方法 观察思考
深化观点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片说理性的文章,层次鲜明、清晰,我讲解本文时穿插了三个故事,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讲解时声音宏亮、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使 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感情丰富,板书设计合理、优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四:《学于问》教案定稿2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学与问》,齐读课题。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说明事理的文章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
出观点,然后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围绕“学与问”一开始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生答,师及时出示课件1)
讨论: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