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 当时的情况是,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 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企业倒闭严重, 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以空前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 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并为资本主义的病症提供新的药方。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济理论。
在货币理论中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最早起源于16 世纪一位名叫吉恩鲍丁的法国哲学家第一次将物价变动与货币数量变化联系起来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于金银数量增加所致到了18 世纪及19 世纪洛克休谟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接受并发展了货币数量论到了20 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庇古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分别提出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才使货币数量论系统化并初步建立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模型.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37%, 国际贸易减少了约2/3 西方国家1933 年的失业者的总和达到3000 万之多大规模的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的中心问题而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自由升降的价格机制会使所有市场都自动地实现供求均衡从而确保充分就业从长期来看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整个社会可获得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收入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和大规模的失业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经济大危机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这种神话而作为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只影响物价而不影响就业和产量这样古典经济学就只关心价格而不重视就业因而古典
经济理论就不能说明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失业因此20 世纪30 年代空前严重和持久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新的就业理论。
1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题
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一种物价的货币理论这种理论没有将货币引入到生产之中去进行研究,因而不可能解释失业问题。而要说明和解决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就必须将货币决定物价的理论转变为货币影响就业和产量的理论。这种转变被称为“凯恩斯”。由此,凯恩斯将就业作为其货币理论的中心主题。同时将利息率的决定看作是纯粹的货币问题。货币与利息一道成为凯恩斯解释就业问题的关键。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其划时代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而完成了从物价的货币理论,到就业产量及收入的货币理论的转变,并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将货币理论与一般经济理论相融合从而开创了以国民收入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为了建立自己的理论首先抨击了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原则
(1) 萨伊定律。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供给会自行创造其本身的需求”,因而其理论重点是在供给方面;凯恩斯则颠倒过来,认为是需求创造供给,可见,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点是在需求方面。
(2)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利息率的调节作用,储蓄最终永远等于投资,且储蓄决定投资;凯恩斯则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所决定的,它不能调节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对储
蓄和投资的均衡起作用的,是产量或收入水平,且投资决定储蓄而不是储蓄决定投资。
(3)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实际工资的自由升降会通过劳动供求之间的自动调节而实现充分就业,即工资决定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劳动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工会的存在,工资是刚性的,无法向下调整。因此,就没有理由认为可通过工资的升降变动而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同时凯恩斯还认为就业并不是由工资所决定的,相反,是就业水平决定工资水平,而就业则由有效需求所决定。由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也是凯恩斯的主要内容。所谓有效需求是指产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指全社会资本家预期因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得到的最低限度卖价。总需求价格是指因购买这些产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资本家因有利可图就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将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只有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资本家才既不增雇工人又不解雇工人。于是,整个社会的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就在这个时候决定下来。因此凯恩斯得出结论,就业和产量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而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个人类的基本心理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就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足。因此有效需求能否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就取决于投资需求的大小,而决定投资需求的,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家增加投资时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二是利息率。而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愿意增加投资,否则资本家就不愿投资。由于人类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资本家预期增加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是递减,即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而这将会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这样,投资需求是否足以保证有效需求使经济达到充分就
业就取决于利息率的大小;而利息率又取决于货币的供应和需求。由于货币供应是由银行所决定的外生变量,故决定利息率的关键是货币需求。这样凯恩斯就将货币通过利息率与投资及就业和国民收入等实际变量联系起来了;而货币需求理论又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理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要,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 :(1)交易动机,即由于收入与支出的时间不一致故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在手中以满足日常交易活动的需要;(2)预防动机,即为应付意外的临时的或紧急需要的支出而持有的货币;(3)投机动机,即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便会根据其对利率变化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而持有货币。
凯恩斯认为,由于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故他们只看到交易性的货币需求而忽略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货币经济中,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就必然存在着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即当利率高时,人们预期利率在将来会下降,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这就意味着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那么现在以低价买进债券,将来就会获利,因此为了投机盈利人们就会抛出货币,购买债券,即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反之当利率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今后会上升,即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下跌,为了避免资本损失,人们就不愿持有债券而愿持有货币,即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增加。
由于在短期内收入是相当稳定的,故在短期内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利息率。
由于利息率的变动是经常的,所以货币的需求量是不稳定的。当利率提高时,货币需求会减少,即人们抛出货币,结果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当利率降低时,货币需求增加,人们就持有更多的货币,结果使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在以上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推导出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理论,即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关系。货币供应由银行决定,货币需求由流动性偏好决定,在流动性偏好一定的情况下,银行增加货币供应就会使利率下降,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以后,人们就会感到他们所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所愿意贮藏的数量,于是人们就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债券。由于对债券的需求增加结果使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反之银行减少货币供应则会使利率上升。
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数量受到社会制度相关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条件下,交易与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
并且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这样货币需求函数L=L1 (PY) +L2 (r)。
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评析
凯恩斯在《通论》中摒弃了传统经济学“二分法”的旧教条,将货币同实物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使货币贯穿在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范畴。特别在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流动偏好理论、工资与就业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物价一般理论等领域,居于更为突出的重要地位。这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一大变更,也是对传
统货币数量论的补充和发展。
尽管如此,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存在许多错误。
第一,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和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把利息视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的纯粹货币现象。这就完全抹煞了利息来源于工人剩余劳动的本质,同时,也歪曲了决定利率及其变动的真正原因。因此,马克思指出,这实际上是“作为现象观念的单纯的现象复写”。
第二,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凯恩斯把货币的需求归结为受流动性偏好决定,完全从人们的主观动机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去把握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这显然是错误的人的心理因素。虽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仅仅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社会的现实生活,显然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且必然得出错误的庸俗的非科学的结论。
第三,凯恩斯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只决定于收入,而与利率无关;而投机性货币需求则决定于利率。这实际上是认为人们对自己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因而人们根据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决定是持有债券还是货币,在债券和货币两者之间只能择其一,事实上人们不能肯定自己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否准确,因而总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以分散风险。
第四,凯恩斯将充分就业作为半通货膨胀和真正通货膨胀的临界点,这只不过是一“凯恩斯幻觉”,也是不现实的。上世纪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就很好地证明了
这一点。
第五,凯恩斯的分析是短期、均衡静态分析,所使用的都是各种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显然,这种分析是不够的,它不可能揭示各种经济活动或经济变量的实际运动过程及在运动过程中的调节,因而凯恩斯的分析显得太笼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