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学: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学科,也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她既是人类高等教育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结果。
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各国高等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依存的程度加深,高等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越来越紧密的一种发展趋势。
3、高等教育制度:即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为指导,用以规范高等学校内外关系的规则和动作机制。 4、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高等学校在内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总称。 5、学位:是授予一个人的终身称号,他表明称号获得者曾受的教育水平或以达到的学历水平。
6、学位制度:是国家或授权的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7、现代高等学校制度:是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为指导,用以规范高等学校内外关系的规则和运行机制。 8、高等学校章程:即由大学最高权力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大学组织特性、遵守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等,制定的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最高纲领。
9、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内外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利的分配、制定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
10、本体性知识:也就是学科知识,是教师关于所教科目的知识。
11、条件性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专门知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科学知识。 12、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情景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经验,即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和学科知识经验。
13、文化知识:是特指与教师所教学科相邻的其他学科知识,这是一种通识性的知识。
14、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最具权威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15、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
16、教育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整体发展的指导能力,这些发展包括人格修炼、品德提升、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等。
17: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一种根据知识、经验与智慧的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随机应变、恰当处理的能力。
18、教学监控能力: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思考和研究的对象,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9、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认识、态度和控制,他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起来的。 20、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个体的观察、注意、记忆和思维活动等。
21、情感: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22、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要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基本素质的特殊要求。 23、高等学校课程:即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或是在学校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计划和进程的总和。
24、高校课程资源:是指提供给高校课程活动、满足高校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高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的设备和材料。 25、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
26、隐形课程资源: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气氛和师生关系等。
27、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大学校内的各种设施和场所以及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
28、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设施和条件。
29、网络化课程资源:包括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30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31、智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32、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3、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以收集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师生的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34、教学设计:就是一个为教学活动而制定规划和决策的过程。
35、教学设计技能:指教师在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身教学特点、教材特点、教学对象特点,分析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合理安排教学资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技术和能力。
(不一定全,可继续完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