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的错位

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的错位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河北学刊 M03"..2006 第26卷第2期 Hebei Academic Joumal V0l_26 No.2 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的错位 聂济冬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东汉文人文学的创作理念表现为对先秦以来儒家文艺思想的一种总结和继承,它更多的是强调文艺的功利性质以厦 和 ̄.s4t政治、道德等因素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儒家传统文学观的特色。从总体上说,东汉文人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 时非儒家的文学思想,特另1是那些张扬个性和单纯唯美倾向,始终保持了一种高度的戒备和防范,或闭口不谈或改头换面将其 纳入自己的轨道。但实际上,东汉的文人文学创作中又涌动着一股潜流,若隐若现地跳动着与传统思想不谐的杂音,表现了文 学的私人性,直至在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理念与文学创作实践错位的作品,而错位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质 和量上为魏晋文论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为文学的自觉提供了的支持。 [关键词]东汉;文学理念;文学创作;错位 [作者简介]聂济冬(1968一),女,山东省济南市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在读博士生,主攻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m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6)02-0150—04[收稿日期]2oo5—12—25 东汉文人在文学理念上继承了先秦以来儒家的文 还是帝王都注重政治实效,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 艺思想,强调文艺的功利性质以及同社会政治、道德等 而在实际创作中,文人对于作文却颇为用力。“善 因素的联系。对非儒家的文学思想,特别是那些张扬 属文”是当时社会对文人能文的评赏。汉和帝永元年 个性和单纯的唯美倾向,始终保持高度的戒备和防范。 间,傅毅、班固、崔驷曾都党附车骑将军窦宪,班固给其 但在东汉文人的文学创作中又涌动着一股潜流,一种 弟班超写信述说,“傅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 与传统思想不谐的杂音,表现了文学的私人性,东汉中 不能自休。”L2』(嗍 傅毅字武仲,以文雅昭显于世,“下 后期又出现了大量的文学理念与文学创作错位的作 笔不能自休”固然是班固对傅毅嘲笑之语,但从中亦可 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八中曾提到了汉代文赋与文 看出傅毅对于文笔藻饰之勤,有意识地追求美文,其 学观的不对等,“夫文赋亦非必为道之贱也。”…‘ 本 《舞赋》日:“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 文透过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的错位的现象与 刚。”_31(嗍 揭示了文人著文的写作特征,显现出向藻采 实质,对东汉时期初步产生的文学独立和自觉意识做 趋进的文势。张衡是东汉中期的重要文人作家,他在 一初步分析。 《论贡举书》中强烈的反对以文选举,认为文学只是聊 但他作《二京赋》时也是殚思竭虑,精思附会, 一、东汉文学倡导与创作实践的错位 为游艺,十年乃成。 东汉文人继承了儒家传统的以“中庸”、“中和”为 (二)重质轻文,但在创作中却追求形式美 美,以实用为主,以政治教化为本的文学思想,但在文 儒家文论虽要求文质彬彬,但文与质并不对等,文 学创作中却逐渐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文学理念。 是为质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不是为 (一)轻视文学,文人却用力至极 了审美,儒家经典《尚书・毕命》日:“辞尚体要,不惟好 东汉是宗经、征圣的时代,一切围绕六经而行,当 异。”孔颖达疏为“辞以理实为要” 4 J( 。汉代大赋追 时,文学创作尚被视为雕虫小技。例如,“少而好赋”的 求形式美,极尽华丽的辞藻,龚克昌以此认定文学的自 扬雄到晚年悔其少作。以为大赋乃“雕虫小技”,声言 觉在西汉司马相如身上 J。汉大赋的特征虽然是 “壮夫不为”;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领军人物,但在东汉 “丽”,但它若妨碍了先王的法度,文人也是坚决舍弃 明帝眼里,其赋却被认为华而不实,而那些与政治相关 的,“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 的文章则受到肯定,“司马相如湾行无节,但有浮华之 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 辞,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 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 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_2 J( ’此时,无论文人 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 】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学研究新视野◆ 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盂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 所识的华美之物,但基本都能实事求是地描述,并未像 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0” 卷 '阳 东汉文学承袭 西汉司马相如的大赋那样,发挥想象,堆砌未有之物。 前说,重质轻文成了文学创作的主导理论。 虽然如此,文人在实际创作中却在追求形式美,最 为典型的就是骈赋的出现。张衡的《归田赋》是第一篇 骈赋,文中丝毫没有大赋中同类字词的简单罗列的笨 拙,而是以对偶、典故精巧地铺排文字,抒发情感。骈 文的出现就是一种新的形式美,于经义无补,在正统文 学观中应被视为清除的对象。诗歌也在发生由质朴而 优美的变化,“按汉诗至建安,风格渐变,易朴质为精 警,变自然为锤炼,色泽则以渲染而愈工,音调则以咏 叹而益协,能谓两汉之殿军,六朝之先导也。” 7-(PⅢ 在 东汉中叶,诗歌就已经发生悄然变化,文人私下里开始 扬弃了以为郑卫之声淫乱而“放郑声”的传统文学观 念,接受民间乐府的影响,创作五言诗歌,五言诗体越 来越成熟。五言虽只比四言增加了一个字,但它所涵 盖的内容和它的节奏韵律都大大拓展了,如《古诗十九 首》“行行重行行”中的“越鸟巢南枝”诗句,几乎相当于 《诗经-葛覃》中“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这两句诗的容 量,而且“巢”字不仅联结了鸟与树枝,而且使当时情景 凸显出来,再进一步说,它还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想象凤还巢的从容安详或者群鸟绕巢翩飞带来的美的 愉悦感,形式美也得到张扬。 (三)反对虚构技巧,但文人却用其为文润色 与重质轻文相应的是,儒家强调实用,提倡朴实, 反对夸饰。《论语・述而》提到:“子不语:怪、力、乱、 神。”r4](嗍。’针对东汉谶纬思潮影响下的虚伪浮夸文风 的泛滥,王充创作了《论衡》,目的就是要“疾虚妄”,《论 衡・对作》中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 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 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 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 也。”l8 J( 王充的《论衡》不仅对浮华文风进行批判, 而且连带文学的虚构技巧也一起扫除。 在求实文风的影响下,东汉文学成为写实的文学, 《史通・内篇・载文》日:“汉代辞赋,虽云虚矫,自余它 文,大抵犹实。”_9 H 征实成分多,虚夸成分少,这是东 汉赋与西汉赋最大的不同,西汉时赋作多描绘子虚乌 有的事情,但东汉赋家的作品往往从现实出发,有感而 发。如东汉初,关于定都长安还是洛阳一事,新都、旧 都的巨室功臣利害不同,遂起纷争,而主张迁新都与主 张建旧都的辞赋名家便各自从所属集团利益出发,应 时作赋表达自己的观点。杜笃作《论都赋》从史实、地 利出发论迁都洛阳之不当;班固则从法典、制度着眼表 述应迁都洛阳。两赋虽都为大赋,作者各尽所能,铺排 近于实录陛的描写成了东汉文学的时代特色。 但求实文风没有压抑文人的想象力,他们在实际 创作中也大量运用了虚构和想象的手法。班固虽曾站 在儒家正统文学观的角度,批评屈原的作品多有神话 传说人物,为不实之辞,但其在创作中,仍然采用虚构 描写,其《览海赋》现只残存了两句:“运之修短,不预期 也。”马积高认为此赋是游仙之作,“《览海》亦为摘要,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海的作品,但直接写海 景的文字不多,而以写海上神仙传说为主,故实为游仙 之作o"[1o ̄(Plo2)神仙人物自是人们El耳相传的,以意拟 造的,非有确切实人。而且虚构是当时的主要文 体—一赋的通用手法,东汉赋与西汉赋相比是以写实 为主,但作品中仍有虚构成分在里面,左思《三都赋序》 中提到,“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杨雄赋 《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 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 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 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 征。”l1I _从东汉文人的实际创作中可以看出,东汉文 学观虽尽力宣扬、要求作品写实,但实际创作中却多有 想象的成分,运用虚灵意象。王符在其《潜夫论・务 本》中批评当时社会中流行的求奇好异的文学风气, “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趋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 以索见怪于世”_l引。虽然有反对虚构之意,在当时的 赋作中还是流行着求奇求异的审美心理。虚构的文学 手法,增添了东汉文学浪漫的气质。 (四)儒家道德情感主流文学中,个体情感因素逐 渐强化 在东汉的文学观中并不否定文学的情感色彩,但 情志统一、志为情先。它所说的情感,是以志为统率 的,自然属性的情消融于社会属性的志中,文人在这种 思想的影响下,追求道德规范中的完美,褒奖祖先的鸿 烈,诚隍诚恐地贬低自己,如傅毅的《迪志诗》表现的是 “惧我世烈,自兹以坠”的恐瞑,接下来便是“惟肃惟栗” 的自戒、自责、自励。但在东汉中后期,人性逐渐复原, 文学创作中的相对于忠君爱国的公共情感来说的,文 人个体自身喜怒哀乐的私人情感因素逐渐强化。东汉 中后期的文学创作,文人以直抒胸臆,突破了“发乎隋, 止乎礼义”的文学训条。 其一,出现文人创作的爱情诗歌,并且有增多的迹 象。其中不仅有“处子 春,精魂回移”¨ ””的述说, 还有更为直接的情色描写,东汉中期张衡的《同声歌》: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15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河北学刊2006・2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燕尝。 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其导源就是东汉以来这种新审美 观念的发展。 思为苑翦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鞔芬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另外,它也反映了文学与儒家文化的部分疏离。 在汉代经典化的背景下,文学事实上被置于以道德、政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东汉后期,蔡邕的《协和婚赋》对隋色描写的直接露骨, 被钱钟书视为淫词,并且说“蔡氏为淫媒文字始作俑 j‘”[14](P1018) 咽0 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内。汉代时《诗三百》并非作为纯 文学而存世,但儒士对《诗经》的研究却如火如荼,这是 文学被儒家文化所遮蔽的最好例子。在东汉中期以 前,文人不遗余力地实践着儒家文化理想,遵循儒家倡 导的道德规范,亦步亦趋地仿效经典。但随着东汉的 其二,文人不再掩饰自己的不浦隋绪。在东汉中 期,张衡即在诗歌中以文学技巧表达自己对权宦干政 政治体制和道德规范日益衰败,文人开始有了新的思 的厌恶和憎恨,其《四愁诗》序日:“时天下渐弊,郁郁不 索,文学也开始展现出越来越多的个体放恣和自娱色 得志。为四愁诗,郊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 彩,“建安作家在诗歌和辞赋的创作中都背离了汉代正 义,以水深雪雾为小人,思以道术为报,贻于时君,而惧 统文学观所树立的艺术典范。正是由于从那时开始, 谗邪不得以通。”『1 (Pl 虽王国维、逯钦立认为该序非 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与这些作家 张衡自作,但该序所总结的诗作文学表现技巧确实是 在人生和艺术的旨归方面同属这一变化过程的产物。 符合实际的。在东汉后期,文人直接表达对社会的不 当然,建安作家在以前人为典范时又有新的创造,他们 满,蔡邕的《述行赋》虽是沿用以行踪为次咏史讽今的 在抒写真情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形式的华美,在创作方 体式,但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对现实政治的直接批判 法上更喜欢任才使气,庄与骚的结合在曹植等作家的 和激愤直露的风格。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讽刺了“舔 笔下更为完美,这一切,又在为此后的作家树立新典 痔结驷,正色徒行”恶俗世风,郦炎的《见志诗》怒斥了 范。’’[I6]‘ “富贵有人籍,贫贱无人录”的用人制度。他们都不加 我们虽然清楚地知道,东汉文学与儒家文化的疏 遮拦地宣泄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东汉中后期,文人 离,只是扩大、拓宽了文学表现领域,而绝不意味着文 对社会现实淋漓直露的批判态度和慷慨激昂的作品风 学与儒家诗教脱轨,用世之志、济世之情仍是东汉主流 格,开启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特征。鲁迅评价建安散 文学的主题。而东汉文学与儒家文化的部分疏离,意 文的特点是“清峻、通脱”,指出:“通脱即随便之意。此 味着文学对社会理念的突破,文人面对的是社会生活 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 而非儒家单一的理念和信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文章0 Y9[15](删) 使作家追寻个陛化创作,其意义是深远的。 二、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 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文学创作的错位,对文学的 创作实践错位的实质与意义 发展起到了纠偏作用。文学被纳入经学轨道的后果就 是消解文学的艺术陛。郑振铎在其《中国俗文学史》中 东汉文人文学的错位现象反映了礼乐文化的衰 说,汉代是个诗思消歇的时代,虽然此话有一定的逻辑 落。政教合一的文学观是与学在王官的礼乐文化相伴 缺陷,曾为^、巨厅诟病,却也道出了汉代文学缺少创造陛 而生的,它所凸最的是宗法伦理和等级秩序,其文学形 的特点。诗思消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人无条件地服 态是以典雅、繁缛为特征的贵族文学。随着仕途为权 从经典的神圣性,自己的创造全部熔铸于对经典的解 宦门阀把持,中下层寒门文人无仕可进以及朝廷对党 释中。郜积意在其《经典的批判》一书中指出,“《诗经》 人的围剿等社会不利因素的增强,一些文人不再严格 研究中出现的‘美刺’理论在汉人的观念里着重于诗和 拘守儒家道德,开始怀疑原有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为文 王政的直接关联,其隐藏的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对政治 学的私人化和睛感化开辟了道路,抒情小赋和五言诗 改良的一种愿望。”[17](P168)这虽是对西汉文学的评判, 的诞生使文学的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得到加强。无论 但对东汉文学也是适用的,郑玄的《毛诗笺注》和《诗谱 是喜是悲,极乐还是极哀,吟咏讽诵,都表现个人的情 序》,对《诗》的解说同样立足于文学与现实政治的关 感号f青趣、胸怀与寄托,美从真、善中逐渐分化出来。 系,泯灭了诗的文学意义,也背离了文学的审美特质。 审美功能的强化,使文学的艺术性也在强化,从而带来 对经义的无条件的尊崇,是东汉的文人自觉回避和忽 了以人格为基础的文化雅俗观逐渐向以审美为核心的 视文学内在规律的最根本原因。 艺术雅俗观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东汉文学逐渐脱离贵 本质缺失的结果使文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与 族之雅趋向平民之俗。中国诗歌理论自魏晋以后有一 东汉文学倡导相错位的文学创作,恰恰弥补了主流文 1 5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学研究新视野◆ 学的审美缺失,为文学的生存发展找到了充足的依据。 否定鲁迅、李泽厚提出的“魏晋文学自觉说”ll ,认为 理念的突破,情感的注入,手法的变化,增添了文学的 汉代文学即已自觉的说法,似乎还有可再商榷的地方。 艺术性,使文学有了区别于史学和哲学的本质特征,有 从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文学创作的错位来看,文学有 了自己存在的理由,但它毕竟是一股潜流,或者说,是 自觉的意图,但正统的文学理念却在努力抑制它的独 主流文学之外的支流。 立,所以,若说汉代文学即已自觉,似乎略有超前之嫌。 三、结语 在东汉,与文人文学理念错位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 从质和量上为魏晋文论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为文学的 从东汉文人文学理念与文学创作实践的错位来 自觉提供了的支持,为魏晋文学发展开辟了新历程。 看,东汉文人的文学理念是保守的,但在实际创作中却 是革故鼎新的。东汉文人或是在不自觉地追求形式 [参考文献] 美,或是在时事的压抑下,以澎湃的情感开启了文学的 [1]王夫之.读通鉴论(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审美隋趣,为文学发展寻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敏泽主 [2]严可均校辑.全后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编的《中国文学思想史》把汉代作为中国文学思想的定 [3]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型阶段,认为此阶段文学思想,“是一种奇怪的孪生:一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方面是强烈的对文学而非一般政治学伦理学的讨论和 [5]龚克昌.论汉赋[J].文史哲,1981(1). 研究,而另一方面则是对文学的审美意识与个性的强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汪辟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烈的压抑。这是定型阶段中国文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8]王充.论衡注释: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也是其后两千年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史基本的特 [9]张振佩.史通笺注(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点。”ll s_ ’这种定位是准确的,从东汉文学观和当时的 [1O]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主流文学观自觉地附庸于经学 [11]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l977. 思想之下,但文学自身的发展欲望,又使它努力摆脱附 [12]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庸的地位,寻求文学的自觉。这说明,从文学技巧的发 [1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M].北京:中华书局, 展趋向看,文学自身一直力图带有美的特征,从未放弃 1983. 对自觉的追求。东汉文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学的存在, [14]钱钟书.管锥编: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但他们的文学理念却在传统政教文学观的束缚下,无 [15]鲁迅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视文学审美特征的日益显现,比如对五言诗体的态度。 [16]尚学锋,等.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0, 当时,文人虽然创作五言诗歌,但五言诗的主题狭窄, [17]郜积意.经典的批判——西汉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 多表现为正统文人所不耻的男女情感,而表现歌功颂 东方出版社,20 德以及正统思想内容的作品仍采用四言诗体。对五言 [18]敏泽.中国文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诗体的轻视,反映了此时期的文人并不以五言诗歌为 [19]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 正体。赵敏俐承袭龚克昌、李炳海、詹福瑞等的观点, 2O05(2). Literary Ideas of WdteI’s in the East Hail Dynasty and the Malposition of Their Writing NIE Ji—d0ng (c0Z of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Shandong University,Jir ̄n 250100,China) Abstract:The main literature idea of EastHan dynasty summing up and inherit Xianqing Confucianism litera- ture thought.It emphasized character of the literature utility,and it connects the ingredient of policy or mora1. It own brihgt Confucinaism tradition.in the mass,the litterateurs in EastHan dynasty opposed stink and sim- plicity beauty.They shut or revise non—Confucianism literature idea.In fact。the]iterature in EastHan dy— nasty emerged an undercurrent as well,it took on individuality character.Till the evening of EastHan dynas— ty,there were large numbers of works that were difer from those of tradition.From the nature and quantity, hte kind of difer laid the foundations,and supply sustian for literatur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The Eastem Han Dynasty;literature sparkplug;literature invent;alternate [责任编辑、校对:王维国] 1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