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 Basic Medical Education,Mar.2015.Vo1.17 No.3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唐小云 ,周晓茵。,姬云丽 ,石学魁 ,李 霞 ,王妍 ,刘 洋 ,王静 ( 牡丹江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牡丹江157011; 牡丹江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 摘要: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是该学科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传统的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实施病例讨论课,整合和完善实验项目,开展开放实验室活动及创新实 验,修订实验考核方案,使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更加系统、合理,有利于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 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1450(2015)03—0218—03 DOI:10.13754/j.issn 2095—1450.2015.03.14 病原生物学由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整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己掌握 合而成,是一门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与临床课程、临 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 床疾病密切相关。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是病原生 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 物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该课程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 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基 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 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经典实验的重复,主要的 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 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 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病例讨论课 维u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 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从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 2007级(2009年)开始,对本科病原生物学实验教 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 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探索。 2实验项目的整合 1病例讨论课的实施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 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 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 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 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 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 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 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 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 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 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 一到两周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 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 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 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 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 然。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 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 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 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 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 (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 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 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 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 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 基金项目: 牡丹江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20130934) 2015年3月.第17卷第3 ・219・ 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 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 (二);第1O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 4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开展 自2009年(2007级学生),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开始进行开放实验室活动,实验项目逐渐从微生物 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 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 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 (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 形态结构观察、寄生虫学标本检查更新到目前的培 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等项 目。培养基制作及消毒灭菌项目正好与实验课项目 查报告。 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 201 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 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 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 12 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 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 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 来的l6次合并为1 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 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 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 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 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 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 胚,培养3 d;3 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 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 病毒的型别和滴度。 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 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 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 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 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 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 201 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 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 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 课也更加容易。 细菌的培养方法衔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 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 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也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项 目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的实验标本采自学生自身,使 病原生物学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该实验项目深受 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5创新实验的开展 针对本科临床1—8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求知 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点,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临 床1—8班布置有关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某一知 识点的综述写作任务。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组内 自行安排各自任务,各小组要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 学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形成一份纸版的综述报告和一 份P 演示文稿,在实验室进行展示,任课教师作 简短总结。课后挑选内容丰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领 域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见解的水平较高的综述 推荐到校报发表。学生对命题综述的写作积极性很 高,普遍反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综述的写作 任务,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还学习了查 阅文献方法,加强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 作意识。 6实验课考核方案的修订 实验课的考核本着公平、公正、全面的原则,还 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技 能,初步形成科研创新思路。从2007级本科临床、 麻醉、全科和预防专业开始,实验课考核方案逐年完 善,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逐步提高。目前 实验课成绩组成如下:实验课成绩3O分,占本课程 总成绩的30%。具体评分如下:实验报告、出勤、平 时表现(3分);病例讨论(4分);命题综述(8分); ・220・ Basic Medical EducationMar.2015.Vo1.17 No.3 ,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王敏君,陈 费,刘长城,张红霞,李建秀,朱海英,何志颖 ,胡以平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细胞生物学教研 室,上海200433; 通讯作者) 摘要: 综合性实验教学是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小班化教学 为组成形式,开展细胞工程课程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在实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及考 核形式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经过改革实践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细胞工程课程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小班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Q8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1450(2015)03—0220—03 DOI:10.13754/j.issn 2095—1450.2015.03.15 细胞工程是指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是集现 代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生 物学领域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应用科 学 ,是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 1小班化和独立化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实验课程都是将大班学生分成3—5人 一组,按照固定的实验设计和流程,学生机械性地做 要的必修课。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是细胞工程的一个 实验并得出一样的结果。这种模式不能很好地达到 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本科生实验创新和实践能力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J。根据本校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设计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前期实验教学的 实验教学的目的,也不能使所学的实验方式方法以 及实验操作应用于学生将来的科研和实践。而小班 化实验教学是国内外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 。 经验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我们在细胞工程综合性实 验教学改革与设计过程中,主要从小班化和独立化 的教学形式、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 合的讨论式教学模式、综合创新的考核方式等方面 进行了改革。 其不仅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学 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兴趣以及创新 能力。 以往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教师不能依次回答 学生的问题,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指导每个学生的实 实验课考试(15分)。 通过近年来对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的一系列改 革,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逐步完善,实验课的安排也 参考文献: [1] 吴红艳,韩莉,王嘉军.转化医学理念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 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15—3I6. [2] 历荣玉,董群,刘辉.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的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79—81. 更合理、高效。调查问卷反馈显示学生对病原生物 学实验课满意度很高,普遍认为病原生物学实验教 学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 段。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发 [3] 杨成,刘辉,董群.病原性球菌鉴定系列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 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80—381. 作者简介:唐小云,女,1970—11生,博士,教授. [收稿日期:2014—11~26] 展,实验教学的改革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开展。 基金项目: 本科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孵化基地创新实践重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FH2014019);第二军医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面上项目 (JYC20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