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2014 第35卷第3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1.35 No.3 “娜拉走后怎样": 论张爱玲以小说创作对鲁迅思想的延展 李清宇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1923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其后两年,他又以小说《伤逝》形象地展现 出觉醒的女性在出走后遭遇的不幸命运。《娜拉走后怎样》与《伤逝》深刻地揭示出个体解放并不等同于个体 自由的获得。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受到了张爱玲的关注与赞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 片》、《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小说中,张爱玲延续并拓展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思想。对“娜拉 走后怎样”的思索也成为了张爱玲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之一。 [关键词]娜拉;鲁迅;张爱玲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14)03—0076—05 引 言 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她十四岁即写有一部《摩登 红楼梦》,订成上下两册的手抄本,开头是秦钟与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 智能儿坐火车私奔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 范学校文艺会上发表了《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 济困难,又气又伤心……”l_3]参照张爱玲1944年 在演讲中,鲁迅说道:“……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 写作的《存稿》一文,《摩登红楼梦》的确是张爱玲 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 的幼作,一部被她称为“长篇的纯粹鸳蝴派的章回 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 小说”的作品,而“秦钟智能的私奔”情节,张爱玲 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 也于《存稿》一文中提及[43 。。。 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 秦钟、智能儿私奔杭州的情节自然是年方及 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Eli¨ 在 笄的张爱玲由《红楼梦》引发的联想。不过,自由 1945年4月间发表于《力报》的《炎樱衣谱・草裙 恋爱、自主结婚并因“经济困难,又气又伤心”的构 舞背心》中,张爱玲在谈论民国初年女性‘流行阔 思却不能不说是五四文学影响下的产物。这段情 大无比的绒线围巾’的时候,她便以鲁迅上述演讲 节令人不禁联想到鲁迅的小说《伤逝》。《伤逝》可 辞中提到的“诸君的红色围巾”为例加以说明[2]。 以视作鲁迅以小说的形式对于“娜拉走后怎样”这 由此可见,对于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张爱玲是 一问题所进行的一次文学想象。子君在与涓生私 相当熟悉的。 自结合后,遭遇了每日伺候小油鸡的命运。经济 至于张爱玲何时阅读了《娜拉走后怎样》,目 困难令她的同居生活举步维艰。最终,她被涓生 前尚无法确证。不过,从张爱玲幼时创作来看,她 厌弃,不得不回到原先的生活中,此后等待她的便 很早就将鲁迅对“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融注于自 是死亡的命运。 己的小说创作中了。在胡兰成回忆张爱玲的文字 子君回到原来的生活,这与鲁迅对于“娜拉走 [收稿日期] 2O14一O1—13 [作者简介] 李清宇(1978一 ),男,博士,江苏南京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 学古今演变。 第3期 李清宇:“娜拉走后怎样”:论张爱玲以小说创作对鲁迅思想的延展 77 后怎样”的设想是一致的一一“走了以后,有时却 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1925年1O月,在《娜拉走 后怎样》演讲发表两年后,鲁迅以小说《伤逝》形象 地展现了他对“娜拉走后怎样”的设想,并深刻揭 示出个体解放与个体自由之间的鸿沟。在鲁迅眼 中,无论是娜拉,还是子君,她们的出走行动只表 现出一种解放的姿态,并不代表她们获得了自由, 因为自由的获得需要有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保 障。《伤逝》隐含着鲁迅对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 考,而同样的思考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也屡屡 出现,我们即以张爱玲的三篇小说为中心,以具体 的分析展现张爱玲是如何以小说创作延续和拓展 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的。 一、《沉香屑第一炉香》: “娜拉"走后的“堕落” 1943年5月,张爱玲在周瘦鹃主持的杂志 《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以下简称 《第一炉香》)。这是她正式登上文坛初试啼声的 小说。《第一炉香》叙述了一位从上海到香港求学 的女学生葛薇龙,在姑母梁太太和纨绔子弟乔琪 乔的操控引诱下,堕落为交际花的故事。在这篇 小说中,张爱玲继承了鲁迅对“娜拉走后怎样”的 设想,虚构了“娜拉”走后“免不掉堕落”的故事。 葛薇龙就是出走后的“娜拉”:最初她以求学为目 的离开父母,但因为缺乏经济支持不得不求助于 姑母梁太太。最终,因敌不过物质与情欲的引诱 而“堕落”。 在最终的“堕落”之前,葛薇龙曾一度欲离开 梁太太家,回上海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作为“过 来人”的梁太太劝说葛薇龙留下。对于梁太太的 说辞,张爱玲叙述道:“梁太太皱眉道:‘又来了! 你动不动就说回上海,仿佛回家去就解决了一切 似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我随你呵——你有你 的自由!……你来的时候是一个人。你现在又是 一个人。你变了,你的家也得跟着变。要想回到 原来的环境里,只怕回不去了。’,,[5]44-45梁太太的 话以葛薇龙有选择的自由开场,后面却暗示回去 后的悲惨。这令熟悉五四文学的读者不免想到 《伤逝》中的子君——回去后也难逃夭折——的命 运。在《第一炉香》中,张爱玲还暗示了梁太太当 年也是一位出走的“娜拉”。小说中对她与家庭决 裂的来龙去脉语焉不详,只是叙及她最后嫁给了 “粤东富商梁季腾做第四房姨太太”__5J3。可以说, 《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就像当年的梁太太,两代“娜 拉”的命运一虚一实,参差对照地展现在给读者面 前。梁太太当年也一定追求过个人的自由。正因 如此,作为过来人,她揭示出“回去”的虚妄才更具 说服力。 在《第一炉香》中,张爱玲叙述了葛薇龙在“堕 落”与“回来”这两条路之间的犹豫。但无论“堕 落”还是“回来”,这都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 已经指出的娜拉走后的结局。最后,葛薇龙选择 了“堕落”。表面上她的“堕落”是因为一场突如其 来的病延误了回家,其实多半是出于其自愿。张 爱玲对于这位“娜拉”堕落之际的心理做了细腻地 表现:“薇龙突然起了疑窦——她生这场病,也许 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 延着……说着容易,回去做一个新的人……新的 生命……她现在可不像从前那么简单了。念了 书,到社会上去做事,不见得是她这样的美而没有 特殊技能的孩子的适当的出路。她自然还是结婚 的好。” ]4 葛薇龙的内心话语表明了她是自愿选 择成为“玩偶”的。她的“堕落”是在权衡利弊后的 “弃新从旧”。如果说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揭 示了经济与社会制度对于个体获得自由的重大意 义,那么张爱玲则通过《第一炉香》剥离出个体在 重估自由后的世俗算计。张爱玲所欲揭示的是即 使有了可以保证自由的经济基础,个体也仍然可 能自愿放弃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炉香》结尾处,张爱玲 叙述了葛薇龙和乔琪乔大年三十去湾仔逛一年一 度的新春夜市。葛薇龙“在一档古玩摊子上看中 了一盆玉石梅花”。所谓“玉石梅花”,是以玉石为 材料制成的梅花盆景。张爱玲这似乎随意的一笔 令人联想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此时的葛薇龙 恰如龚自珍笔下的“病梅”,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在上述情节中,张爱玲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卖玉 石梅花的伙计,她写道:“乔琪挤上前去和那伙计 还价。那人蹲在一层一层的陈列品的最高层上, 穿着紧身对襟柳条布棉袄,一色的椅子,一顶呢帽 推在脑后,街心悬挂着的汽油灯的强烈的青光正 照在他那广东式的硬线条的脸上,越显得山陵起 伏,丘壑深沉。他把一只手按着膝盖上,一只手打 着手势,还价还了半晌,只是摇头。”[5 钉 如果说“玉石梅花”是葛薇龙的象征,这一意 象来源于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那么“卖花伙计” 这一形象则代表着《病梅馆记》中“斫其正,养其旁 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 78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 价”的“鬻梅者”l5]。这又让人联想到俞平伯发表 于1919年的小说《花匠》。《花匠》之中包含着的 潜在文本,即来自于龚自珍的《病梅馆记》。①俞 平伯笔下的“花匠”即是对于龚自珍所记之“鬻梅 者”的进一步形象化。1935年,鲁迅将《花匠》收 入自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之 中,并排列于自己的小说之后,居于全集第二的位 置。从选编顺序上,鲁迅表示了对于《花匠》中所 蕴含的个体解放思想的重视与赞赏。也许,张爱 玲读过鲁迅编选的《小说二集》,并领会了鲁迅收 录与编排《花匠》的用意。无论如何,在《第一炉 香》结尾处设置的“玉石梅花”意象与“卖花伙计” 形象,其中浮现出的是自龚自珍到鲁迅关于个体 解放问题的思想脉络。 二、《茉莉香片》:“娜拉’’没走怎样 I943年7月,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茉莉香片》 在《杂志》上发表。这篇小说是一部关于命运的悲 剧。主人公聂传庆的悲剧在其出生前便已经注 定。在聂传庆看来,他已故的母亲冯碧落,当年因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他的父亲聂介臣,这 就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当他得知他的同学言丹 朱的父亲——他所就读的大学的中国文学史教授 言子夜,是母亲当年的情人时,聂传庆开始陷入幻 想中:如果当年他的母亲能够追求自由的婚恋,跟 言子夜“出走”,自己的一生又将如何?聂传庆整 天做着这样的“白日梦”:“二十多年前,他还没有 出世的时候,他有脱逃的希望。他的母亲有嫁给 言子夜的可能性,差一点,他就是言子夜的孩子, 言丹朱的哥哥,也许他就是言丹朱。有了他,就没 有她。”[5]l叫这“白日梦”成为聂传庆活下去的唯一 精神寄托,也成为他对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种种 羡慕、嫉妒、憎恶,乃至最后在圣诞节的前夜欲将 其杀死的心理动因。 在《茉莉香片》中,聂传庆的母亲冯碧落被描 述成一位没有勇气出走的“娜拉”。在张爱玲看 来,冯碧落没有出走不仅牺牲了自己,更造成了她 的儿子终身的痛苦。小说中,张爱玲以叙述者的 口吻描述了聂传庆心里对其母亲的埋怨:“如果他 母亲当初略微任性、自私一点,和言子夜诀别的最 后一分钟,在情感的支配下,她或者会改变了初 衷,向他说:‘从前我的一切,都是爹妈做的主。现 在你……你替我做主罢!!你说怎样就怎样。’如 果她不是那么瞻前顾后——顾后!她果真顾到了 未来么?她替她未来的子女设想过么?她害了她 的孩子!”l5]】∞。 上述聂传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视 为张爱玲对于娜拉是否应该出走的看法。显然, 在《茉莉香片》中,张爱玲认为娜拉出走的意义不 止于自身,更在于未来,这个未来就是孩子。 在《茉莉香片》中,聂传庆也曾想过如果当年 冯碧落与言子夜“出走”,他们的生活“也许并不是 悠久的无瑕的快乐”,聂传庆也意识到“碧落这样 的和家庭决裂了,也是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许的, 子夜的婚姻,不免为他的前途上的牵累……一个 男子,事业上不得意,家里的种种小误会与口舌更 是免不了的。”聂传庆的这番设想恰与《伤逝》中子 君和涓生同居后的生活相印合。需要指出的是, 上引聂传庆的“心声”与这个人物的思想口吻不太 一致,我们认为这是作为作者的张爱玲急欲表达 自己的观点,造成了对人物话语的侵犯的结果。 张爱玲化身聂传庆追问道:“那么,这一切对于他 们的孩子有不良的影响么?”对于这个问题,她自 问自答道:“不,只有好!小小的忧愁与困难可以 养成严肃的人生观。”在《茉莉香片》中,张爱玲对 娜拉的出走对于孩子的意义给予了完全的肯定, 她认为:“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不论生 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 积极、进取、勇敢。”[5]1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鲁迅认为:“假使寻不 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 梦。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 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 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 世界预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 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 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 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 尸骸。”_1]1 如果说鲁迅创作了《伤逝》是为了让人 们直面梦醒后的个体所遭遇的痛苦、所付出的代 价,那么,张爱玲的《茉莉香片》则让人们感悟到 “出走”的痛苦与代价是有意义的,这意义就在于 下一代的幸福。 虽然,鲁迅认为“出走”会给个人带来牺牲,但 是他也曾指出这牺牲对于孩子的意义。在发表于 1919年11月《新青年》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一文中,鲁迅深刻地指出:“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 ① 关于俞平伯《花匠》是受到龚自珍《病梅馆记》影响创作 而成的观点,谈蓓芳教授已于《龚自珍与2O世纪的文学革命》 (《复旦学报》,2005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 第3期 李清宇:“娜拉走后怎样”:论张爱玲以小说创作对鲁迅思想的延展 79 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 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因为将来的运命,早 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 线,生命的危机。,,[I]138-139同文中,鲁迅大声呼吁国 人:“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 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 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D]Is5在《娜拉 走后怎样》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的观 点代表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包含着的两个重要历 史使命,一是“自救”,二是“救人”。通过转引阿尔 志跋绥夫的话:“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给他们的子孙 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鲁迅也揭示了这 两个使命之间存在的冲突和两难处境。至于张爱 玲,在《茉莉香片》中她更加倾向于《我们现在怎样 做父亲》中鲁迅的观点。此时在她看来,虽然娜拉 的出走,“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但这无疑 是勇者的行为,这行为的意义即在于未来,即在于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 们到光明里面去,让他们“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 的做人。” 三、《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 “五四’’的男版“娜拉" 1956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杂志The report- er上发表英文小说Stale Mates: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随 后,张爱玲用中文重写此篇小说,并名之为《五四 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以下简称《五四遗 事》)。翌年1月这篇小说在台北夏济安主编的 《文学杂志》1卷第5期发表。《五四遗事》叙述了 主人公罗文涛自1924年至1936年一波三折的情 感婚姻经历:最初的包办婚姻令他不满,为与新女 性“密斯范”结婚,罗文涛费尽周折地与原配离婚。 但是,因一些误会令他虽然与原配离婚,但并未与 “密斯范”结合,而是愤然另觅了大户人家的王小 姐。然而,罗文涛与“密斯范”又旧情难断,于是他 再次离婚。在经历了又一场旷日持久的离婚官司 之后,他终与“密斯范”成婚。不过,二人婚后的生 活却并不如意,此前种种浪漫的光环渐次消褪。 最后,在亲戚的劝说下,心有悔意的罗文涛竟将已 经离婚的原配和王小姐接回。于是乎,三位太太 “济济一堂”,是谓“三美团圆”。 在《五四遗事》中,张爱玲并没有将故事的开 端设置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而是选择 了1924年。这一选择或许并非随意。正是在这 一年,建于公元975年的雷峰塔于9月25日轰然 坍塌。一个月后,即10月28日,鲁迅写下了著名 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在文中写道:“然 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 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 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那时我惟一的希望, 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1 。张爱玲对于鲁迅的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相当熟悉的。在《五四遗事》 发表的1957年,张爱玲开始用英文创作自传体小 说,这就是1995年张爱玲逝世后,其遗嘱执行人 林式在其遗物中找到的两部英文小说手稿The Fall of the Pagoda和The Book of Change。其中 The Fall of the Pagoda这篇小说的题名张爱玲 原译作《雷峰塔倒了》,这一题名与鲁迅的《论雷峰 塔的倒掉》几乎一样。在小说中,张爱玲以“白蛇” 比喻她那于1924年“出走”,远赴欧洲留学的娜拉 式的母亲,而“雷峰塔倒了”比喻的则是她父母婚 姻的破裂。从《五四遗事》与《雷峰塔》中可以看 出,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继承了鲁迅关于“娜拉走 后怎样”与“雷峰塔的倒掉”的思想,并有意识地将 其融会贯通。 在鲁迅看来,雷峰塔象征着旧的专制制度。 1934年,在《<草鞋脚>小引》一文中,鲁迅总结五 四运动道:“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 放,他们以为只要扫荡了旧的成法,剩下来的便是 原来的人,好的社会了……”[7 因此,雷峰塔的倒 掉即象征着“扫荡了旧的成法”,即旧的专制制度 的覆灭。然而是否“扫荡了旧的成法,剩下来的便 是原来的人,好的社会了”呢?鲁迅也曾多次质疑 这一问题。张爱玲正是沿着鲁迅的质疑创作了 《五四遗事》。小说中的罗文涛是新旧交替时代的 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内心生活都存在着一个并 未超越旧社会的世界。在新社会里它也不会得到 解放。”[8 在张爱玲看来,虽然五四受到了西方浪 漫主义的影响,但那毕竟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张爱 玲曾如此评价道:“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 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斩钉截铁 的事物不过是例外。,,[41187仿佛《五四遗事》,故事 开端于恋爱观念初自西方泊来之时,罗文涛可谓 是一位“男版”的“娜拉”,他追求着自由的婚恋,一 而再地从家庭与婚姻中“出走”,但他的结局却仍 然是鲁迅所言的“回来”——回到传统中,他最后 的“三美团圆”无疑是传统一夫多妻制的体现,而 这其实早在《金瓶梅》、《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 80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焦 便已经反复出现。同时,在五四一代中,包括鲁迅 伊孛生并不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 在内,其情感经历与婚姻颇有与罗文涛相似之处。 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 张爱玲以“五四遗事”为题,或许有影射之意寓于 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r】J1 由此可 其中,而她扩大“娜拉”的所指兼容男性于内,显然 见,鲁迅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启示的作用,但并非指 是在延续鲁迅相关思想的同时又拓展了其涵盖的 导现实行动的方案,在这一层面上,张爱玲与鲁迅 范围。 也是一致的。1944年4月,张爱玲在《走!走到 张爱玲曾在接受水晶的采访时“谈到鲁迅,她 楼上去》一文中写道:“中国人从《娜拉》一剧中学 觉得他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 会了‘出走’。无疑地,这潇洒苍凉的手势给予一 性。这一种传统等到鲁迅一死,突告中断,很是可 般中国青年极深的印象。”对于这混含着“潇洒苍 惜。因为后来的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 凉”的行为,张爱玲给予了鲁迅式的戏谑与讥讽, 旗帜下,走的都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 她说:“我编了一出戏,里面有个人拖儿带女去投 不说坏的,实在可惜o-Eg]的确,在略显荒唐的情节 亲,和亲戚闹翻了,他的妻哀恳道:‘走到哪儿去 中,《五四遗事》也对于“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 呢?’他把妻儿聚在一起,道:‘走,走到楼上去!”’ 劣根性”有所暴露,虽然没有鲁迅那样犀利与沉 接着,张爱玲笔意一转,似是悄声告诉读者:“开饭 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将《五四遗事》故 的时候,一声呼唤,他们就会下来的。,,[4188 事结束的时间设定在1936年,这正是鲁迅逝世的 一. 一 一年。我们不妨猜想,这是张爱玲有意的安排,其 [1]鲁迅.鲁迅全集 爹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目的或许就在于向鲁迅树立的传统致敬,并对这 社,2005. 一传统的中断表示叹婉。 兰.箍1勰 姜 霪 霉喜 结语 [3]霸兰蓑 ]M].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986.】79. 通观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从早期《第一炉香 [4]张爱 .流言[M]//止庵,编.张爱玲全集.北京:北 到晚期的《五四遗事》,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思 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想可谓是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文所举的 [5 军 ‘ :编‘张爱玲全氧北 小说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篇。在张爱玲其它 [6]龚自珍.病梅馆记I-M]// ̄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 怎样”的传奇,的小说作品中,《金锁记》则上演了一出“娜拉没走 如《倾城之恋》也是一个“娜拉走后 [7]季 社,2005:21. 第; ̄k-6,1卷975[M.1]8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怎样”思想给予了延续和拓展。总体而言,鲁迅关于“娜 的悲剧,这些小说都或隐或显地对鲁迅相关 E8]嚣嚣 2006.265. 高 豢 。 ’ 。 。 拉走后怎样’’的思想,其中具有消解娜拉出走所具 [9]水晶.蝉——夜访张爱玲[M]//水晶.替张爱玲补 有的诗意的倾向。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鲁迅特 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00 : ・ 意提到:“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 “What Happens after Nora Leaves Home”:A Discussion on the Extension of LU Xun’S Thoughts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LI Qing—yu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In 1932,LU Xun delivered a famous speech“What Happens after Nora Leaves Home”. TWO years later,in his short story“Regret for the Past”,he vividly described the awakening women’ S unfortunate destiny after leaving home.“What happens after Nora leaves home”and“Regret for the Past”profoundly revealed the individual’S liberation not equaled to the acquisition of individual’S free— dom.LU Xun’S thoughts about“What Happens after Nora Leaves Home”received attention and a— greement from Eileen Chang.In her novels Chen Xiangxie:First Incense,Jasmine Tea,Stale Ma— tes:LUO ntao’S Reunion 0 f Three Beauties,Eileen Chang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Lu Xun’s thoughts in“What Happens after Nora Leaves Home”.The thinking about“What Happens after Nora Leaves Home’’also became one of the prominent themes of Eileen Chang’S novels. Key Words:Nora;LU Xun;Eileen Chang [责任编辑江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