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536·

 BasicMedicalEducation,Jul.2019,Vol.21No.7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1钱 钧1,朱 梅2,李爱梅1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哈尔滨 150081; 2黑龙江省医院南岗

院区重症医学科)

摘要: 病原生物学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初步探索在基础本硕连读学生中开展系统性实验中增加临床案例讨论分析及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学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R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1450(2019)07-0536-02 DOI:10.13754/j.issn2095-1450.2019.07.12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及完成实验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科研工作打下

1]基础[。但传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是学生按照教

8学时。计2

1.2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生物安全知识及事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可能会给人群、环境造成不可预估的危害),养成正确的生物安全

2]

操作规范并贯穿实验的整个过程[;通过临床案例

师安排的内容、提供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学生对于这样安排的原理及过程理解不透彻,对于结果分析也一知半解,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致于缺乏兴趣,影响课堂质量。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优化实验教学模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在系统性实验中增加临床案例讨论分析及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以此增加学生主动设计实验、主导实验完成及实验结果汇报分析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兴趣,增加学生对病原学检测和鉴定的认识,从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得。1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安排

1.1 实践对象 我们在基础“5+2”本硕连读学生(大三上学期)开展了此项课程实践。我校基础七年制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可以直接选择博硕士导师指导其早期接触科研。所以基础七年制学生的科研自主学习模式已在适应中,对于科研的各个环节有一定了解,对课程的配合程度较好。本课程7次课,共

分析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通过系统性实验提高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的运用及完善对病原体检测流程的认识,通过自主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提高学生的查阅文献、科研分析及汇报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1.3 课程内容安排与实践 在原课程学时数不变的基础上,内容中增加临床病例讨论或自主设计实验,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原课程安排:第一次课,生物安全知识介绍及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革兰染色法、细菌三段划线分离培养法、油浸镜的使用方法及应用);第二次课,化脓菌/肠道致病菌的微生物学检查(革兰染色、细菌纯培养、双糖铁培养),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第三次课,化脓菌/肠道致病菌的微生物学检查(甘露醇发酵实验、血浆凝固酶实验、药敏实验和因子血清鉴定);第四次课,化脓菌/肠道致病菌的微生物学检查(肥达反应),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第五次课,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第六次课,real-timePCR检测肺炎支原体;第七次课,考试。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LBH-Q15083)

作者简介: 钱钧,女,1978-10生,博士,副教授,Email:junqian1978@163.com收稿日期: 2019-04-22

 基础医学教育,2019年7月,第21卷第7期 

本次实践新开展内容:在第一次课中加入观看医用防护服的穿脱技能示范录像及学生亲自尝试穿脱防护服,增强学生对生物安全的理解和重视,将无菌观念贯彻实验及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增加皮肤化脓性感染和腹泻的临床病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临床病例中可能涉及的病原体及其鉴定过程,以此形式引出化脓菌/

肠道菌的分离鉴定。在第二次课中加入培养基的制备及倒平板,为第三次课自主性实验做准备,小组根据提供的实验物品清单设计、汇报自主性实验方案,集体讨论、筛选、完善实验内容。在第三次课中加入自主设计实验(环境、人体不同部位或物品的微生物检测或消毒灭菌实验)。在第四次课中加入汇报总结自主设计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在第五次课中加入流感临床病例讨论,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等;增加自主实验的拓展实验,可对培养物进行染色、药敏实验、测序鉴定等。在第六次课中加入黄疸患者的病原学检查与分析的临床病例讨论,通过real-timePCR检测病毒核酸及ELISA检测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明确感染状态。

其中,自主设计实验是在综合性实验基础上的

一种探索性实验[3]

。25名基础“5+2”本硕连读学

生参与课程,分成5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所提供的物品清单(常用消毒剂、染色液、培养基、药敏实验材料、核酸提取材料、16SrDNA序列测定等)共同设计实验检测环境、身体不同部位、食品或其他物品中的微生物或消毒灭菌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汇报。最终,5组同学分别选择了采集口咽部、外耳道及牙齿的标本,不同品牌、不同保存温度的酸奶制品,应用清水、淡盐水、浓盐水和果蔬清洁剂等不同方法清洗后的苹果,开口放置12h、24h、未开口放置的罐头食品,手部应用50%、75%、95%乙醇及碘伏等不同消毒剂消毒前后的微生物进行分析。学生课前自主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以答辩形式汇报,教师和学生可以针对实验内容及结果进行提问。同时,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完成拓展实验计划,并撰写完整研究报告。2 课程实施总结

2.1 课程效果 通过28个学时的课程,同学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临床病例中涉及的

·537·

病原生物的鉴定流程、人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方法处理的食品的细菌生长情况,加深了对理论和生活实践的理解。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临床病例的分析讨论及自主实验的加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查阅科研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并进行结果分析、进行科研汇报、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实力。

2.2 存在问题 细菌的鉴定(核酸提取、16SrDNA序列测定等)需要较长时间,无法在规定学时内完成,需要对此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平台完成,并协调好开放实验室与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学生对于对照样本及实验方法的严谨性等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可能会影响对于实验结果的判断,比如实验室普通的培养条件是否适宜标本中的细菌生长,接种方法、接种范围等都要与对照严格一致。自主性实验和临床病例分析对于实验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水平,而且对于临床病例中涉及的病原生物的检测,需要将传统方法与目前临床实际应用的检测方法相结合,便于学生了解最新的进展,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及时与临床检验科沟通,完成知识更新,体现教学相长的

理念,与学生共同进步[

4]

。总之,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应作为主体积极思考和实践;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充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适合的实验项目,完善教学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小云.医学微生物学经典实验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教学体

会[

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2):132-134.[2] 张灼阳,袁臻东,杨杨,等.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加强生物安全

教学[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2):135-137.

[3] 李雨庆,周学东,肖丽英,等.病原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

的改革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3):39-41.

[4] 贺亚玲,吴万贵,姜素华,等.关于如何开展《病原微生物学》自

主设计实验的几点探讨[J].农垦医学,2018,40(2):172-1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