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在冬天,用手拿铁块比拿木块感觉更凉一些,这是因为( ) A. 金属铁块温度比木块低 B. 铁块密度比木块大
C. 铁块是热的良导体,木块是热的不良导体 D. 铁块的硬度比木块大
2.关于内能的说法,描述正确的是( ) A. 刚刚出炉的铁水有内能,冰块没有内能 B. 热水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大 C. 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 D.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3.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0 ℃的冰没有内能
B. 冰熔化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增加 C.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D. 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4.关于比热容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B. 比热容与热量有关,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
C. 砂石的比热容是0.92×103J/(kg·103J ℃),它表示砂石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0.92×D. 相同温度的不同物质,比热容一样大
5.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瓶内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迅速向上抽活塞,硝化棉也能燃烧
B. 通过此实验可以验证热传递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C. 硝化棉燃烧,是因为活塞与玻璃筒壁摩擦生热使空气的温度升高
第 1 页 共 9 页
D. 硝化棉燃烧,是因为下压活塞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
6.小明把一个新鲜柠檬、一瓶酸奶放在冰箱里,过了一晚,他从冰箱拿出的酸奶瓶上闻到有柠檬的香味.此现象能说明( ) A.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酸奶瓶对柠檬分子有引力 C. 柠檬的温度高于酸奶瓶的温度 D. 柠檬的内能大于酸奶瓶的内能
7.如图所示,不旋转的铝块在强大压力作用下顶住高速旋转的铜块,使两者接触处温度急剧升高,这样铜块和铝块接触处的分子相互渗透,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先进的“密转焊接”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铜块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实现的 B. 铜块高速旋转时把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 焊接完成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
D. 铜块和铝块的内能增加是其他形式能转化而来的
8.爆米花是将玉米粒放入铁锅内,边加热边翻动一段时间后,“砰”的一声变成了玉米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对粒壳做功爆开,水份内能不变 B. 玉米粒内水分受热膨胀,粒壳爆开,对外做功,玉米粒内能增加 C. 玉米粒主要通过翻动铁锅对其做功,使其内能增加 D. 玉米粒主要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 9.热水和冷水混合时,不计热量损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水降低的温度一定等于冷水升高的温度 B. 热水初温度高,它降低的温度一定多 C. 热水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 D. 冷水初温度低,它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10.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海水却很凉爽;傍晚,沙子很宽凉了,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下,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的原因是( ) A. 沙子的密度比海水的密度大 B. 沙子的比热容比海水的比热容大 C. 沙子的比热容比海水的比热容小 D. 沙子的质量比海水小
第 2 页 共 9 页
11.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作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四位同学判断正确的是( )
A. 小华认为甲图放置最不合理 B. 小夏认为乙图放置最不合理 C. 小梦认为丙图放置最不合理 D. 小满认为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12.如图所示,实验室内甲、乙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用同一规格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一段时间(热量损失不计,且液体均未沸腾),则加热过程中甲乙两支温度计升高的温度之比为(C煤油=2.1×103J/(kg/℃))( )
A. 1∶2 B. 2∶1 C. 1∶1 D. 1∶4
13.2013年6月20日我国宇航员王亚平首次进行了太空授课.如图为一个王亚平所做实验的画面,图中的水呈球状而不破裂,除了失重的原因外,还主要是因为( )
A. 水球的外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橡皮膜 B. 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C. 在实验用水中事先添加了某些特殊物质 D. 到外太空后,水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14.甲、乙两金属球,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先将甲球投入冷水中,待热平衡后水温升高t℃,取出甲球(设热量与水均无损失),再迅速把乙球投入水中,这杯水热平衡后水温又升高t℃,设甲、乙两球的比热分别为C甲和C乙,则有( )
第 3 页 共 9 页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C乙 D. 无法确定
15.如图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装有一半的酒精,再沿管壁慢慢地注入带颜色的水,这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和酒精的分界面,然后堵住管口,上下颠倒几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看见混合液体体积减小了,这说明( )
A.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间有间隙 C. 分子间有引力 D. 分子间存在斥力
16.如图所示,在玻璃注射器内吸入一定量的某种液体,然后排出内部的空气,并用橡皮塞封住注射孔.这时人无论怎样用力推动活塞,也难以使其体积发生微小的变化.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说明该液体压缩成固体了,所以体积不变 B. 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很难被压缩 C. 说明该液体分子的体积大,压缩不动 D. 说明液体分子间有引力,所以很难被压缩 二、填空题
17.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F都会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而________.气体容易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________.
18.图中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向水中同时滴入同样多的红墨水,根据现象比较它们的内能大小:________(选填“甲大”、“乙大”或“一样大”),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19.“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民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
第 4 页 共 9 页
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这是物理学的一种________现象.
20.宋代陆游在《村居书喜》中写道,“花气袭人知昼暖”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分子的运动与空气的________有关,________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21.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其直径数量级一般为________,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将糖加入水中,整杯水变甜,说明________________,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___,直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图甲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当迅速压下活塞时,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这是通过________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_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图乙是通过________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
23.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季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107kg.若水温平均升高0.8 ℃,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的“热岛效应”.某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0×________ J,若这些热量被质量的砂石吸收(C水>C103J/(kg·于”“等于”或“小于”).C水=4.2×℃)
24.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________(选填“大”或“小”),因此白天海边的风多是________(选填“从陆地吹向海面”或“从海面吹向陆地”). 三、计算题
25.1克食盐中约有1.04×1022个分子,把1克食盐投入一个水库中,已知水库的蓄水量为4×109m3,如果食盐分子均匀分布在水库的水中,那么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多少个食盐分子?通过以上计算,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6.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 kg,初温为80 ℃的水吸收1.26×105J热量后,其温度升高到多
砂石
),则砂石升高的温度________0.8 ℃(选填“大
第 5 页 共 9 页
103J/(kg·少?若这些热量被5 kg的-50 ℃冰块吸收,则冰块升高的温度是多少 ℃?(c水=4.2×℃),c
冰
103J/(kg·=2.1×℃))
答案解析
1.C
【解析】铁的导热能力比木头的强,当手拿铁块时,手上的热很容易被传递出去,使手的温度降低,所以在寒冷的冬天,用手拿铁块和木块时,感到铁块比木块凉一些. 2.D
【解析】A项,任何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任何物体都有内能,0 ℃的冰块也有内能,A错误;B项,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与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分子个数有关,所以温度低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B错误.C项,0 ℃的冰化成0 ℃的水,虽然温度不变,但要不断吸热,所以内能增大,C错误;D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所以D说法正确. 3.B
【解析】A项,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0 ℃的冰也有内能.故A错误.B项,冰是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正确;C项,描述热量的术语只能用”吸收“或”放出“,不能用“具有、所含”,故C错误;D项,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状态和温度都有关系,所以单凭温度不变,不能确定物体的内能就不变,故D错误. 4.A
【解析】A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故A正确;B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103J/(kg·温度的高低、质量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故B错误;C项,砂石的比热容是0.92×℃),它表示1 kg砂石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0.92×103J,故C错误;D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各自的比热容值,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故D错误. 5.D
【解析】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就会燃烧,通过此实验可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B、C错误,D正确. 6.A
【解析】把一个新鲜柠檬、一瓶酸奶放在冰箱里,由于它们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会有部分分子彼此进入对方,这就形成了闻到从冰箱拿出的酸奶瓶上具有柠檬的香味的现象.这是分子发生扩散的结果. 7.B
【解析】A项,当铝件与铜件相互摩擦做功,两者的内能会增大,温度急剧升高,故A正确;B项,铜块高速旋转,具有较大的动能,此时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铜块温度升高,故B错误;C项,焊
第 6 页 共 9 页
接完成,能使铜块和铝块成为一个整体,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故C正确;B项,铜块和铝块增加的内能是由铜块的机械能转化而来的,故D正确. 8.D
【解析】A项,玉米膨胀,其内部水分对外做功,水分内能会减少,不符合题意;B项,玉米膨胀对外做功,玉米粒内能会减少,不符合题意;C项,玉米爆开前通过热传递增加内能,不是做功改变内能,不符合题意;D项,玉米爆开前通过与铁锅间的热传递增加内能,符合题意. 9.C
【解析】冷水和热水混合后,如果不计热损失,冷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热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直到温度相同.热水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冷水升高的温度,因为不知道水的质量,但是热水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 10.C
【解析】海水比沙子的比热容大,因此,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沙子温度高,海水温度低,故C符合题意. 11.B
【解析】由题意可知,图甲中,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有说服力;图乙中,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上方,抽去玻璃板后,由于重力的作用,二氧化氮气体会向下运动,所以不能完全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不合理;图丙中,瓶子水平放置,抽开隔板,气体可以自由运动,互相进入对方,能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与甲相比,仍不够典型.综上所述,最合理的是甲图,最不合理的是乙图. 12.A
【解析】因为加热条件下,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即Q甲∶Q乙=1∶1, 根据题意得m甲∶m乙=1∶1, 根据Q吸=CmΔt得,Δt=
,
=.
=13.B
==
【解析】与气体接触的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液体表面层的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但由于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的平衡距离r0,分子引力大于分子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即存在表面张力,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所以水呈球状而不破裂.故A、C、D错误,B正确. 14.C
【解析】先后将甲乙两金属球投入到同一杯水中,水升高的温度相同,则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不计热量损失,
第 7 页 共 9 页
∴Q吸=Q放,
∴甲乙两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同;
由题知,甲金属球比乙多降低了t℃,即甲金属球的末温低;
由上述分析可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金属球,放出相同的热量,甲金属块降低的温度多,所以甲的比热容小. 15.B
【解析】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 16.B
【解析】物体能够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空隙,液体分子间间隙较小,分子间存在较大的斥力,所以液体难以被压缩. 17.减小 间隙
【解析】由引力图线可知,分子之间的引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由斥力图线可知,分子之间的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气体容易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间隙. 18.乙大 物体扩散越快说明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解析】红墨水在乙中扩散速度快,所以乙的温度较高,分子运动的较快,又因为杯水的质量相等,所以乙的内能较大. 19.无规则运动 升高 扩散
【解析】春晴天暖,气温升高,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加快,分子的扩散加快,从而使人可以闻到浓浓的花香. 20.温度 温度
【解析】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当温度升高时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温度的高低影响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
21.10-10m 引力 斥力 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变小 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隙 【解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它直径数量级一般为10-10m,它无法直接被人类的肉眼或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等工具才可以观察;
(2)两滴水银能够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的缘故;物体的体积不能无限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把糖加入到水中后,糖分子就会在水中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水和酒精混合合总体积变小,是因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隙的缘故.
22.做功 内能 热传递
【解析】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利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试管内水的内能,是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直至沸腾.
第 8 页 共 9 页
23.3.36×1010 大于
【解析】(1)湖水吸收的热量:
Q=cmΔt=4.2×103J/(kg·1.0×107kg×0.8 ℃=3.36×1010J; ℃)×(2)由题知,水和沙石的质量m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因为Q吸=cmΔt,c砂石<c水, 所以Δt砂石>Δt水=0.8 ℃,
即吸收相同的热量,砂石升高的温度将大于0.8 ℃. 24.大 从海面吹向陆地
【解析】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比热容大,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上升慢;陆地吸热后,温度上升快,热空气上升,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同样的道理,夜晚的风向则正好相反. 25.∵4×109m3=4×1015cm3
∴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多少个食盐分子: n=
106个/ cm3 =2.6×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分子非常小,数目非常多. 106个食盐分子. 答: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2.6×
通过以上计算,可获得的信息是:分子非常小,数目非常多. 109m3=4×1015cm3 【解析】∵4×
∴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多少个食盐分子: n=
106个/cm3 =2.6×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分子非常小,数目非常多. 106个食盐分子. 答:每立方厘米的水中约含有2.6×
通过以上计算,可获得的信息是:分子非常小,数目非常多.
26.解:(1)由Q吸=cmΔt得水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 Δt=
=
=30 ℃,
水的初温为80 ℃,升高30 ℃后,水的温度为110 ℃,
因为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并且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 所以水吸热后,温度不会升高到110 ℃,水的末温为100 ℃; (2)由Q吸=cmΔt得冰块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 Δt=
=
=12 ℃;
答:水的温度升高到100 ℃;冰块升高的温度为12 ℃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