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蘩漪是曹禺先生《雷雨》剧作中最具“雷雨”性格、最丰满的特色。她性格复杂,具有无限的可读性。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本文分析了蘩漪的形象在封建社会的典型性,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惨命运。
关键字:蘩漪 女性 反抗性 悲剧性
一、 蘩漪那具有时代精神的叛逆性
作者描写的那个蘩漪,在周朴园面前,她是悲哀的、可怜的、文弱的、哀静的。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按剧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正因为如此,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个女人(第一个是侍萍,第二个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之情。周朴园表面只是她的丈夫,而实际上却是统治者。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更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统治者。而蘩漪是一个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资产阶级女性。然而她的要求并不高,她渴望的只不过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自由爱情。
首先,她属于上层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有着强烈的叛逆,她不愿为封建大家庭所压制,她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方面,她的行为是非理性的,完全不顾及她所处的时代以及事情的后果,有着很强的反抗性,试图打破封建大家庭的束缚。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看,这种力量,完全是力比多的结果。在性和欲望的驱使下,她只遵从本我的欲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为后母,与长子周萍发生恋爱关系,造成“母亲不像母亲,儿子不像儿子”的尴尬局面。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人们会感到这是人被逼到走头无路的地步的病态的挣扎,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 蘩漪在爱情中的悲剧形象
她所追求的爱是单方面的,并不是对等的。繁漪主观的认为,只要她爱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周萍的感受,即使后来周萍不再爱她,她依然不能释怀,继续纠缠于这段不正常的感情。在这种不平等的爱情中,她又是相当自私的,她得不到周萍,也不让四凤得到,百般阻挠和破坏,如雨夜跟踪周萍,在四凤与周萍约会的时候,将窗户反插,以及后来阻止四凤和周萍离开周公馆。这种畸形的爱有着强烈的摧毁力,与其说她对周萍是一种爱,不如说是一种占有欲。在单方面付
1
出的感情当中,她必然得不到真正的爱。繁漪所追求的完全是一种个人幸福,不顾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自己的儿子乱伦,不符合时代潮流,注定了她的失败。 总之,繁漪作为上个世纪的知识女性,她对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有着美丽的憧憬,但是封建礼教对她精神上的折磨,个性上的压抑,让她所有的希望都因此而幻灭,让她成为活着的死人,而她所热烈追求的爱情,只是对束缚的心灵的一种排泄和安慰,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 蘩漪的性格悲剧
蘩漪是最“雷雨”的一个人,不可知的力量体现在她那一种受内心欲望所控制的性格。她的柔弱的女性气质和内在的野性给黑暗王国带来了一线光明,既带有雷雨的雷厉风行,又免不了短暂强硬过后的柔弱。蘩漪便是“雷雨”。蘩漪,蘩,多也;漪,水之纹也。蘩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最深,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是“雷雨”。 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
这就是蘩漪,她的性格,她所处的那样的环境,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没有人会彻底地去恨她,因为这并不是她个人的罪孽,而是在这个阴森恐怖,无法呼吸的周公馆里,生活了十八年的压抑,十八年来的委屈与愤怒,迫使她成为了一个没有尽过母亲责任,为了自己那飘渺的爱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间接害死自己儿子和所爱的人的凶手。最后她疯了,也许这样才是对她最好的解脱,因为疯了,她就可以将之前的一切一切彻底地忘记得一干二净;因为疯了,她就可以自顾自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干扰;因为疯了,她甚至都忘了自己之前用尽所有力气和尊严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了。这样的她,或许就真的,能得到平静。
有句话说得好:“女人,是水做的。”那是因为她们这一辈子都得伴随着眼泪。而蘩漪的性格正将悲剧这个词诠释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曹禺著《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
[2] 曹禺《〈雷雨〉序》,收《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