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要做到四到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在阅读中,除了上述三到外,还要做到手到,即指读。指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不集中的毛病,防止学生出现跳着读、倒着读、添字读的现象,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为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词句打好基础。
2.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查、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写、边读边记是重要的方法。即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查工具书或资料;对文本中的疑点、重点、难点、特点展开思考;划出中心句或精彩的词句,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街上的标语、精妙的广告词、幽默诙谐的语言、春节的对联都是知识。引导学生多注意这些,让学生记在脑海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
3.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对于书的封面、目录、序言、编后记等,可以略读,能做到对书的内容、作者的写作经历有大致了解即可。但是,对于整本书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1)可以对照读
有不少好的文学作品已经搬上了荧屏,学生可以把文字和视频对照读,发现文字和视频的不同魅力,感受文字带给人的无限遐想。有的作品中有很多
插图,也可以把文字和图片对照着读,有了插图,文字就会更有可亲可感,有了文字,插图也可以帮助学生的想象向纵深处扩展。
(2)可以比较读
把内容或主题相近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读。比较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表现手法、遣词造句的风格有什么不同。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开拓思维,也可以积累知识、加深认识,更可以提高文学鉴赏力,提高文学素养。
(3)更要反复读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有“三遍读书法”。他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求得初步印象,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的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从而吸收各种精华。”学生在阅读时,更要遵循这三法来读。
4.做好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一可以帮助记忆,二可以做资料积累,三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四可以引发新的思考,产生新的创见。对于好词好句、重要的资料、观点、心得等,可指导学生及时抄在一张小纸片上;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要把体会、收获、感想、疑问、评价成篇地写下来;在报纸刊物上读到的好文章、好图片及时剪裁下来,分好类,粘贴在过期的杂志上或本子上,做成剪报;逢到传统节日时,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等内容,
做成手抄报;定期在班级中进行读书笔记、剪报、手抄报的评比,养成阅读和积累的好习惯。
相比于“浅阅读”的快捷,学生更需要“深阅读”带给他们的满足与收获,切勿心浮气躁,试着让读书成为一种宁静的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