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会写“络、锤、凿、焚”4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诗人表达的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3.了解三首古诗中诗人表达的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寄托的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马的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把成语补充完整,并说说你的发现。(多媒体出示)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2.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其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其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其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马的图片)(板书:马诗)
二 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结合注释学习,还可以与同桌讨论,如果还不理解可以请教老师。
(3)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说:你明白了什么?你不明白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
2.简介作者。(多媒体出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人称“诗鬼”。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其诗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代表作品有《李凭箜篌引》《燕门太守行》等。
三 体察诗韵,品悟诗情
1.自读前两句诗,探讨问题。(多媒体出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闭上眼睛想象:这两句诗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这两句诗展现了一个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的画面。
(2)这首诗的题目是“马诗”,诗中却不见一个“马”字,这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没有离题。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3)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环境描写;描写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表现了诗人作为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这却是将士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5)赏析这两句诗,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板书: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的弯月。
(6)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教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异常愤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峻)
2.自读后两句诗,探讨问题。(多媒体出示)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已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读出了哪些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一种怎样的心境?(板书:慨叹 何)
一个“何”字写出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换为“已”字则表达不出。李贺才华出众,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但得不到重用,一生抑郁不得志。从这首诗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2)“金络脑”指什么?为什么是“金”,而不是铁、木、竹呢?
“金络脑”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金”象征着马受重用。
(3)为什么是“踏清秋”,而不是“踏春风”?
“踏清秋”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所以字词的锤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学生交流:“踏清秋”和“踏春风”有什么情绪上的差别呢?你从“踏”字能读出什么?用“踩”字好不好?为什么?
(4)“快走”一词暗示出什么?
“快走”一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5)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这两句诗,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金络脑”“快走”形象地暗示出这是一匹轻捷矫健的骏马,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悲愤之情。
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6)过渡: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弃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儿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学生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学生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学生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托物言志)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自学要求,学生运用注释学习古诗,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初步了解古诗之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去挖掘古诗中的意味,增强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板书:石灰吟 竹石)
二 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简介作者。(多媒体出示)
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治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万历间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擅写兰竹,以草书
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世称道。有《板桥全集》。
2.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
(1)学习《石灰吟》。
①理解古诗题目。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石灰吟,石灰赞歌。这是诗人少年时的作品,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写照。
②学习前两句诗。(多媒体出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理解词义。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头特别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好像。 等闲:平常。
b.理解诗意。
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深山,熊熊烈火的焚烧好像也是很平常的事。
③学习后两句诗。(多媒体出示)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理解词义。
粉骨碎身:身体被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b.理解诗意。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求将高尚节操长久地留在人间。
④整体感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习《竹石》。
①理解古诗题目。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学习前两句诗。(多媒体出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a.理解词义。
咬定青山:这里指竹根深深扎在大山中。
立根:扎根。 破岩:乱石,山石的裂缝处。
b.理解诗意。
紧紧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深扎在碎裂的石缝当中。(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特点)
③学习后两句诗。(多媒体出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a.理解词义。
千磨万击:形容经过很多的磨难。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b.理解诗意。
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任凭你从东西南北刮来什么风。
④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 感悟古诗,体会情感
1.初步感知古诗的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板书:石灰 竹子)
学生甲: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临严峻的考验。(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学生乙: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遭受了无数磨难却仍然坚挺。(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深入感知诗人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和竹子吗?运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联系诗人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
(1)讨论《石灰吟》。
①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词语。
诗人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板书:不怕牺牲)
②教师小结:这就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学生交流: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讨论《竹石》。
引导学生认识到《竹石》这首诗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板书:要有骨气)
四 总结方法,深化主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在学习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另一方面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2.背诵这三首古诗。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上,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