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可以改变的
——参加山东省首届“创新教育节”随想 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
7月4日——6日教育局组织部分校长和教育局相关人员参加了山东省首届“创新教育节”。(幻灯)此次创新教育节是山东省教育改革的一次盛会。大会主要围绕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德育、学校文化、未来学校的展望等七大主题展开(幻灯)。名校长论坛,由小学、初中和高中名校长进行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不同学段实施创新教育的经验做法;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由来自烟台、潍坊、临沂、泰安4地8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的20位骨干教师现场执教,展示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名师名校长访谈,由课程专家与名师名校长展开思维交锋、情感对话,集中阐述独特的教育观点和创新教育实践亮点;创新教育晚会,由莱州双语学校师生展示学校创新教育的累累硕果,让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创新带给校园文化一个绚丽的春天。(幻灯)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我们对山东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学习中所见所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切身的感受到创新教育涌动的热浪。每到一所学校,充盈着浓厚的文化建设的校园,都令我们为之赞叹;朝气蓬勃富有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又会令我们为之肃然起敬;训练有素,有礼有节的学生也会使我们生发出许多感慨。学习不仅使我们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我们许多深层次的思考。
1
文化引领 彰显特色
文化不仅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师生生命发展中潜在的教育力量。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和使命,正是唤醒和打造这种力量,并由此给师生生命带来积极、昂扬、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幻灯) 学习期间,无论是聆听校长的报告,还是名师的的访谈,亦或是参观考察、翻阅资料,让我们感受最深的两个字就是“创新”。(幻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课程创新、活动创新……,由接受性教育走向创新教育,由接受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以智慧复演、活动构建、生命教育三大理论为支柱,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情景体验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四大教学范式,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堂教学、评价管理、教师职业七大转型,在齐鲁大地擎起了一面基础教育改革的旗臶。走进莱州双语学校,高楼林立、操场宽阔、草木竞绿、景色怡人,承载着巨大教育能量的科技长廊、艺术长廊、科技馆等宣传阵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幻灯展示)走进莱州一中校园,每座建筑、每条道路、每块场地,都有一个用历史名人或历史典故命名的令人敬仰的名字,如蒙正楼(北宋-吕蒙正),鹤紱(fu)图书馆(中国核能之父),少波报告厅(杰出剧作家马少波),象九行政楼(前身校长高象九),三凤路(东莱三凤典故)、三相路(一门三相典故),耀南运动场、殿飏运动场等,无不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百年校史的积淀。漫步校园,让人感受到的是百年莱州一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感受到
2
一所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和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容校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彰显着人文、人本、和谐、向上的精神,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每所学校的校长,都是有着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思想的学者。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是从人性出发,本着人本主义,着眼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幻灯展示图片)如莱州双语学校一直秉承“双语无差生,人人能成才”的核心理念,确立了“育优生,做名师,创名校”的办学目标和“科研兴校、特色立校、民主治校”的办学思路,以科研为先导,以学校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促进师生生命发展的生态环境,使学校成为教师快速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新型学校。“合作达标”高效课堂、“知行序列”德育教育、“读研写”教师发展、“套餐式”课程建设;“双向管理”管理模式等,处处彰显了双语学校“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通过开展“我与双语有缘”、“我是双语人,我热爱我的双语”和“我的生命与双语同在”、“感动校园十大名人评选”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激发了教师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莱州一中确定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宗旨,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合不同学生发展、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令人瞩目的优质品牌高中,建设成为令师生向往依恋和终身怀念的精神家园”的办学愿景,提出“以道德为魂,以人文为基,以科技为用”的育人方略和“优生带动,点上突破,面上提高”的教学方略,把面向全体“培养有孝心、
3
懂感恩,有爱心、乐奉献,讲规则、守规矩,讲诚信、敢担当,能快乐学习、幸福工作、健康生活的人”和面向优生“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兼备、文理兼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公民的表率、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作为育人目标。再如潍坊广文中学,学校始终把“用心成就所有广文师生”作为办学宗旨,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师中倡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师生间倡导“互尊互爱,共同成长”;在干部中倡导“甘为人梯,赢得信任,成就他人”。学校从构建校本化的广文课程入手,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搭建学生发展的多元平台,营造人文化的成长氛围,努力使广文中学成为人人向往的、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的乐园。还有青岛39中,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德育观。建设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富有现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围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大力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校校都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校园理念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正如莱州一中校长蔡润圃在他的《学校的文化之治》中写道:我们的文化之治正是通往这样的境界:让每个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能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让学校成为身在其中的人们一生幸福与荣耀。 立德树人 滋养生命
4
人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可见,作为一个人,这三样哪样也不能够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行为了。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而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完善人格。
《官子》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必先育德,成才必先成人,德育要解决的是人生方向、目标和动力问题,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画卷,“孝、诚、仁、爱”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呼唤“孝诚仁爱”的回归。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以仁为核心的个人品德,支撑着每个人的道德心灵。莱州一中作为一所百年齐鲁名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德育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科学设计,整体推进。探索形成了《六阶段三十六单元》德育课程体系,以“孝诚仁爱”中华传统文化为重点,设臵了36个主题活动,在高中三年六个学期中,突出人生规划、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将德育主题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学生在多元的课程中践行“诚勇”的校训。大力开展特色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如每天晨间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午间开展“班班唱”活动,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晚间开展“新闻播报”活动,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时事,提高认知能力。每天两次“阳
5
光大课间”活动,学生着装统一,步伐整齐,口号响亮,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下午大课间,举行“我是诚勇的莱州人”道德宣誓活动。“我是一个有孝德的人,孝顺父母,感恩师长,饮水思源,立志成才;我是一个有诚德的人,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忠于职守,热爱祖国;我是一个有爱德的人,关爱他人,爱护环境,文明守纪,奉献社会;我是一个有仁德的人,以德修身,见贤思齐,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言必行,行必果!我坚信,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我自豪,我骄傲!我是诚勇的莱州一中人!”,掷地有声的誓词涤荡着心灵,撼人心魄,催人奋进。再如莱州双语学校把“孝诚仁爱”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德育的重心,校园中图文并茂的古代二十四孝贤故事碑刻;礼堂广场上映入眼帘的《弟子规》、《三字经》警示名言;楼内长廊上,展示着旷世之作《道德经》、《论语》;校园中的四德榜分别将老师学生评选出的孝德之星、诚德之星、爱德之星、仁德之星公示出来。四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多样、系列四德校园环境。这一切能够目之所及,触之有感,而在这表象之外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心灵、行为的洗礼与升华。当道德不是以说教的面孔而是以感悟体验的方式走进学生时,学生不需要强制记忆便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如济南实验小学“德润、雅润、和润”的办学理念,莱州金城学校“让每个生命像鲜花一样怒放”的办学理念,烟台潇翔小学“和顺、和美、和谐、和乐”的办学理念,无不显示出德育常态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课程多样 着眼终身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改革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有效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特色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也给学生个性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人们常说,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更要有嘹亮的歌声,开心的笑声和运动场奔放的呐喊声 。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莱州一中重视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确立了“培养有修养、有品位、有爱心、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与众不同,全面发展,具有莱州一中特色的人”的学生个性培养目标,围绕理想、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确定了学生在校三年应努力做好的“十三件事”: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做好人生规划,明确人生目标,选择一位成功的名人或校友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尊重、关心、孝敬父母及其长辈,经常看望并沟通,记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正直坦荡,敢于担当,信守承诺,言行一致;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乐观自信,举止文明,豁达包容,善于合作;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社会、科技、文学、经济、军事、体育、艺术、地理、历史、哲学等每个领域,至少阅读一部经典作品,了解作者及及主要观点;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或毛笔字;关注一个领域,并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7
掌握一种终身受益的体育活动技能;培养一种艺术爱好和特长;培养一项手工制作的兴趣或爱好(电器维修、木工、陶艺、编织、雕刻、篆刻、纸艺、服装设计与裁剪等);能自己料理生活起居,至少学会做六道家常菜,学会包饺子、做米饭、煮面条、洗衣服等家务;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根据以上目标,学校组织教师整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开发了涉及德育、艺术、体育、人文、科学、综合实践等不同领域100多门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如:人生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篆刻、版画、戏剧、歌唱、舞蹈、篮球、兵乓球、太极拳、50公里野外拉练、经典赏析与诵读、英语电影与诗歌欣赏、机器人制作、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剪枝技术、校园义工等。学校还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创办社团,社团数量由十几个增加到100多个,吸纳成员3000余人。莱州双语学校遵循“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原则,针对社会发展要求及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形成了适合不同个体的“套餐式”特色课程,包括学校和年级社团课程、自我开发的休闲教育课程、学生和家长自组织课程50多项。各种套餐式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给每一个孩子都搭建了一个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真正体现了“挑战自我,主动发展、张扬个性”的学校精神。潍坊广文中学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国家课程生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路子,逐步构建起“生本化的国家课程、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课堂与课外、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
8
性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活动课程中包括“入校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班会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阳光60课程、离校课程”九大课程体系,每个课程体系都实行“主题引进,模块推进”,在实施方式上,学校注重自身参与、个性选择、实践体验。 印象、感悟与启示
中国教育从来就不缺少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的改革典型。但是,往往典型都不能持续太久,随着人事的更迭人去政息,改革转向,典型也随之成为昨日黄花,昙花一现。山东教育却始终保持着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势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山东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创新而不是某一个“点”的突破,是系列化的改革而不是某一个“段”的调整,是深层次的制度性革命,而不是浅层次的零打碎敲、修修补补,是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而不是隔靴搔痒或者摆花架子。山东教育始终坚持创新,遵循把握教育规律,而且审慎稳妥,看准的事情一以贯之的做,不摇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改革实践教育精英,莱州一中校长蔡润圃,莱州双语学校校长赵福庆,潍坊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淄博张店区文苑学校化学教师张利平等等,他们即有改革的决策者,更多的是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意识,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一行,听校长报告和校长对话,被他们的教育情怀、追求与思索感染,使人惊叹,并心生景仰;这一行,听教师授课,
9
为他们高效的课堂、自主的学习喝彩;这一行,为学校每一个角落流淌的校园文化折射的人文关怀而感动;这一行,创新教育晚会带来的心灵震撼久久激荡;这一行,被教师们精湛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而征服。同时,在顿悟中引发出一些思考和启示。
启示一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不记得是哪里的一位名校长曾说过:一流的学校文化立校,二流的学校制度管校,三流的学校校长治校。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总指挥,是校园的旗手,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学校就像一张白纸,校长就要在这张白纸上绘画蓝图,这就是校长的人生价值。的确如此。在这次学习中,无论是我们所接触到的蔡润圃校长、赵福庆校长,还是作报告,参加校长论坛的赵桂霞校长、苗建校长、孙颖校长等,他们都是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他们具备现代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高瞻远瞩,站在世界教育发展的高度来办学,他们的教育情怀、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令人感动和敬仰,虽有繁忙的行政工作,但都能兼课或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学期听课达百节以上),掌握第一手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个个都堪称是有思想的教学家,有理想的教育家,有行动的研究者。与之相比,我们的许多校长在专业水平、管理水平上显得逊色,不兼课,对教育教学工作日久显得生疏,观念落后,思想保守,改革没有创新,人云亦云,邯郸学步,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0
启示二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优秀,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优秀;一个民族的伟大,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伟大。而人性的优秀和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德性”的优秀和伟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既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为此,我们各校应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臵。要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完善德育载体,打造德育特色,增强德育实效,提升德育队伍,拓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
一要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学生”本意是学“生活”、学“生存”、学“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二要将德育融入氛围营造之中。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三要将德育融入榜样示范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且这种习惯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四要将德育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德育不能“天桥把式,光说不练”。要将德育融入改革创新之中。创新德育目标,大力推进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实际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队伍建设,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德育网络,推
11
动德育工作联抓、品德培养联做、主题活动联办、特殊群体联帮、成长环境联创、思想道德联建,切实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要努力让德育回归生活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绽放热情、激荡心灵,积极主动地集结正能量,并形成稳固的伴随其一生的价值力量,使学校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启示三 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此次学习,无论是与教师对话还是聆听教师发言,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山东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高度。反躬自省,差距不言而喻。我们的教师队伍中静不下心来教书,潜不下心来育人,心理倦怠弥重,职业幸福愈弱,为考试而教书,为职称而奋斗者的为数不少。静观我们的教师,最缺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素养”。教育素养的缺失,使得教师品行品德、思想境界、慈善关爱、人文精神、健全人格、文明规范、读书习惯和对教育的忠诚度都大打折扣。比如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对孩子的平等关怀不够、工作和生活中人格独立、观点坚持不够等等。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成长,同时使得教师的师表作用受到了质疑。一个得不到学生尊重与爱戴的老师,又如何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呢?为老师补上这一课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也不令人乐观,我们的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认识有偏差、误解,对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不准确、不到位;教学设计能力明显不足;在调控课堂、组织实施活动、解决“生成”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尤其是教学机智问题。作为教师,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师生共同成长是新课程理
12
念的一大特点,只有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这是无需质疑的。因此,我们必须花大气力,下苦功夫,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重视教师素质的再提高。
启示四 走特色发展之路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生存之本。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特色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特色学校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念,有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形成传统。”因此,我们的校长要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从学生需求出发,从本土资源出发,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教育之路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学生、家长的信赖和支持。当然,特色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艰苦探索,需要校长、教师几年、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今天一个新点子,明天一个新思路,看起来热热闹闹,到头来往往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最后只会一事无成。一所学校,只有在科学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冷静地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选准突破口,革故鼎新,打造品牌,创建特色,才可能在教育改革大浪淘沙的洪流中鹤立鸡群,一枝独秀。
结束语
换一种思想就是换一种管理理念;换一种思维,就会产生无限联想;换一种角度,就会呈现全新的格局。短暂的学习
13
我们收获颇多,让我们看到了存在的差距,切实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压力感和责任感。课程改革历经十年了,我们到底都改革了些什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有没有质的改变?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太多太多的疑问不禁盘旋于脑间。或许这次莱州学习之旅给了我们一些答案,又或许是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走别人的路,虽然省力,却很难留下自己的足迹,走自己开辟的路,虽然艰难,却充满着奋斗的欢乐和笑声”。我坚信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敢于创新,有一点缺憾的创新,总比无缺点的模仿更有价值。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