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甘肃省旅游效率的分析 尹 宽,蒋亚楠 (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效率的测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投入具 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为决策单元,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效率和 甘肃省1995—2O14年旅游产业的总效率变化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省区域旅游效率差异明显,旅 游效率总体发展趋势存在波动性,发展势态良好。但受国家重大事件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性影响大,相比较而言在旅 游产业的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该加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生产创 新,增加资源的投入量等方式来提高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7)07—0089—06 一、引言 及到旅游与城镇化、农业、能源消耗等方面,旅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正式启动,经过三 十多年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经 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是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有七处世界文化遗 效率的研究则较少,学者对旅游效率也侧重于对 全中国或者是省内各个地区的研究,而以省级为 单位旅游效率的研究甚少。从一个省旅游效率的 视角出发可以客观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该省旅游 产,而且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带”, 大量的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甘肃省的经济发 展和文化交流。 效率,促进该省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拟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通过对甘肃省2009--2014年12个地级市的技术 效率在宏观经济领域中指的是经过资源的合 理配置,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总剩余最大化的性 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旅游效 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1995—2014年 甘肃省的综合效率变化值进行实证研究,对甘肃 省旅游效率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发现甘肃省旅游 率逐渐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目的是通过研 究一地区的旅游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对该地区的 旅游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旅游效率可以定义 为:将某一地区视为旅游的生产单元,使该地区内 所有旅游资源的要素投入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产出 最大化的性质【2]。 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旅游业的研究已经涉 【收稿日期】2017—04—17 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等,为今后 甘肃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方法简介及模型的建立 数据包络分析(DEA)、随机前沿分析(SFA)是 当前广泛采用的研究效率的测度方法『41。其中,数 据包络分析法是于20世纪8O年代Charnest ]等关 于工程效率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的,并在Farrell测 【基金项目】2013年度甘肃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社会一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基于甘肃省的 实证研究”(2013sc2txm006) 【作者简介】尹宽(1994一),男,山东潍坊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技术经济、环境经济 学;蒋亚楠(1993一),女,山东济宁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战略管理。 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线性规划的方法I6】。DEA模 《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4)和《甘肃省统计年 鉴》(2004--2014)以及甘肃省旅游业统计公报, wind咨询。《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对我国各个省、市 ∑ 等城市的旅游发展状况进行了长期统计。2001年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开始引入星级饭店的评定, 包括星级饭店的数量,国内与境外的入住人数,星 2 型是对同类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称 DMU)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决策单元 的相对效率。DEA模型有两大基本分类,一是可 以用投入既定,从产出最大化的产出角度进行分 析,也可以建立以产出固定下的投人最小化线性 0 规划问题的投人角度进行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 法有规模报酬不变模型(CCR模型)和规模报酬可 变模型(BCC模型)。 级饭店年收入等,这都对旅游效率测度的数据选 择提供了选择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二)数据的选取原则 0 ^l 其中c2R模型为: 以上的统计资料均有本文所需的数据,但是 Il mini0一g(e-Ts一+e )】 s.t. I f、 i●1 +s一=OXo l{J ∑ += l 0, =1,2,…, ;s ≥0;s一 0 BCC模型为: min[0一 (e-Ts一+e )] ∑XjAj+s-=OX。 i=1 ∑ :y。 式中,. 为决策单元的个数(j=l,2,…,. ), 表示第. 。个DUM的投人量,y,o表示第. 。个DUM 的产出量;s一,s 为松弛变量,分别代表投入冗余和 产出不足。0为该DUM的有效值,即投入相对于 产出的相对效率,当存在最优解 =1,s一=s =0, 称io单元为DEA有效;若 =1,s一 存在非零 值,则称 。单元为无效,这时候的值越接近1,表 示该地区的旅游效率越接近有效【引。 本论文对甘肃省旅游效率的变动进行分析与 评价,所采用的是c R模型和BBC模型。 三、数据选取和指标的选择 (一)数据的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1995—2014)、《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在查询同一指标时,不同的统计资料给出的指标 ^1 0 有较大的差异。比如“甘肃省旅游收入(年)”这一 指标在《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与《甘肃 省统计年鉴》(2004-2014)中均有,但是国际旅游 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额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 于以上这种情况,本文按照以下原则:第一,选取 最近的年份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I刖。因为,最近年 份的统计数据是在前期的数据基础上进行了补 充,使数据更加的准确。第二,选取数据的统计资 料的出版社缩小到以省为单位或者以城市为单 位;这是因为,省统计局对数据的统计是进行全面 统计,而国家统计局省调查总队在统计某些地区 数据时所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法,所以采用省级单 位出版社的统计数据相对准确些。第三,在同一数 据资料选取同一年指标。同一资料的数据能够体 现出指标的关联性,所测得的效率值有较强的可 比性【 。 (三)指标的选择 运用DEA模型测量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选取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本文将甘肃省视为旅游 生产决策单元。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旅游效率测 度的投入、产出指标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建立 一套可以准确地反映旅游效率的指标体系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引。表1给出了相关文献中的指 标的选取,以作比较。 根据表1可知,大多数学者在选择产出指标 时都采用了旅游收入。马晓龙(2010)认为部分地 区的国际旅游收入包含对符号型城市旅游的依赖 性,如北京、上海等地,因此不建议选择国际旅游 收入这一指标『1o】。但是,随甘肃经济的发展以及 2013年习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张等 、、表3技术效率值 \ 份\\ 0.529 0.594 0.668 0 741 0.748 0.266 0 591 都进一步的提升了甘肃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了甘 肃省每年的入境游客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所以 选择国际旅游收入作为产出指标更加体现出可比 2009 2010 201l 20l2 2013 2014 均值 城市兰州嘉峪关 金昌白银天水1.000 0.212 0.309 0.9o1 1.000 0.1o3 0.294 0.836 1.000 0.208 0.343 0 835 1.000 0.269 0.422 0.761 1.O(3O 0.259 0.405 0.768 0.543 1.000 0 268 0.378 0.924 0 342 0.340 0.747 性;从另一角度来看,“符号性城市的依赖性”更能 体现出一地区的国内、国际形象力,在进行旅游效 率的测度时更应该选用。所以本文分别选取了甘 肃省12个地级市和甘肃省1995--2014年的国际 武威张掖 平凉0.314 &361 0.527 0.198 3卯 0.439 0 242 n563 0.447 0.273 &677 0.458 0 293 0.71 0-455 0.667 n33 0.701 0.331 n506 0.505 酒泉 庆阳定西1.000 0.088 0 317 0.899 0.074 0.258 0.926 0.094 0.192 1.000 0 124 0.209 1.000 0.121 0.130 0.375 1.000 0.127 0.867 0 250 0.206 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产出指标。 表1 部分文献关于旅游效率评价的指标选择 研究者 研究内容 指标的选取 投入指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投入、旅游从 陶卓民1996—2006年中国32个省市自治业人员数 区效率及变化 产出指标: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 马震 2OO6-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8 投入指标:星级酒店数量、景点品质 个地区的旅游效率研究 产出指标:旅游收入 标。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城市实际利用 马毗2o05年我国5 市旅游效率 分析 产出指标:星级饭店旅游收入 刘文虎山 个城市旅游效率评价 盒 社数贽 投入指标:旅行社数量、星级饭店数量、A级景 李淑娟2006—2012滨海城市旅游发展效区数量 蛊 ’产出指标: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 2004—2013秦皇岛生态旅游效率 投入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旅游企业数量产出 李淑芳评价 指标: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 本文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作为投入指标。选择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这一宏 观指标是因为该指标几乎包括了所有与旅游产业 相关的就业人员,充分体现出其整体性的特点… ; 随着旅游业动态性和地域性的加大,目前我国发 展旅游产业时,都以国际化的新理念,从城市建设 与旅游开发、城市建筑风貌改造为原则,将资金与 城市、旅游产业相结合。所以本文将旅游效率的指 标扩大到产业水平,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第二 投人指标。投入产出指标如表2所示。 表2指标名称 四、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总效率特征分析 利用DEA2.1软件,计算得出2009--2014年 甘肃省12个地级市旅游业各项指标,如表3、表 4、表5所示;甘肃省1995 ̄2014年旅游业综合综 合效率变化值,如图1所示。 陇南0 428 0.301 0.308 0.314 0.296 0 137 0.297 均值0.499 0.449 0.485 0.521 0.515 0 483 0.492 (一)技术效率分析 技术效率是指旅游业在获得最大产出的条件 下,产出效用与投入之间的比例。若技术效率=l, 表示DEA有效,说明所有投入都产生了预期的产 出效果,没有资源浪费情况【 】。通过表3可知,甘 肃省6年期间各地区的旅游技术效率值均值为 0.492,表明旅游业的投入有近50%的资源浪费现 象。2009--2012年历年均值呈现出波动的趋势, 2012年均技术效率是6年来最高的,为0.521,最 低为2010年,二者相差0.083,技术效率较低表明 投入的旅游资源和技术在短期内未能得到有效的 利用,造成旅游资源和技术的浪费,这也与其他学 者研究的甘肃省旅游效率较低的结果相吻合。由 于技术效率是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是 由其他两项指标决定,所以要提高技术效率,可以 从经济管理方式、促进管理模式创新、提高技术水 平、加大资源投人等方面改善[131。 从地区上分析,近年来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水 平一般,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最优层 次为嘉峪关和酒泉,因为嘉峪关和酒泉在2009— 2014年至少有三年的技术效率达到最优,且均值 也高于0.85。原因是这两个地区位于河西走廊区 域,嘉峪关属于著名的历史古迹,景区属于世界文 化遗产,而敦煌莫高窟位于酒泉市,旅游业发展较 早,旅游业早已进入成熟期,基础设施完善,旅游 资源投入高,技术水平较高;第二个次优层次是兰 州、天水、张掖、平凉、金昌、白银、武威(技术效率 值在0.31~0.85之间);而定西、庆阳、陇南的技术 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属于第三层次,效率值都在 O.20~0.30之间,主要是因为三个地区处于甘肃省 的东南部,这些区域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定 西、陇南区域规模小,对旅游的的生产要素投入 该地区对资源的配置和技术利用能力不足,技术 经济的关注度不高,与其他地区的技术推广还存 在一定的差距。 (三)规模效率分析 低。庆阳属于新兴的资源地区,处于旅游业发展的 初级价段,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大,对旅游景区的规 划、产品的开发、旅游产业链的连接需要耗费大量 投入,而庆阳市对资本投入的产出和应用存在一 规模效率反应了城市旅游业的规模效益情 况,分为规模效率递增、递减和不变,表示投入和 产出两者之间达到最优状态¨51。规模效率=l,说 定的缺口,产出效益不能立即显现出来,所以技术 效率相对较低。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明规模效率有效;而规模效率<1表示规模效率无 效,规模效率无效即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也可以 递减。由表5可知甘肃省12个区域旅游业的规模 纯技术效率值可以表示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 和资源、技术利用情况,其计算结果为1说明是有 效的,值越高说明效率越高,资源配置合理程度就 越高『l41。从表4来看,甘肃省旅游业的纯技术效率 值始终在0.600上下波动,平均值为0.608。表明 甘肃省目前对旅游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水平较高, 但是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还有40%的上升空间。 表4纯技术效率值 zOO9 o.o 呲如 s 均值 兰州0 529 1.000 1.000 1.000 1.000 0.420 0 825 嘉峪关 1 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OOC 金昌0 247 0 144 0.268 0.280 0 267 1.000 0.368 白银 O.421 O 478 0.496 0.490 0 481 0.270 O.439 天水 1.000 l 000 1.000 1.000 1.000 0 497 O.916 武威0 393 0 294 0 323 0.356 0 392 1.000 0.46(3 张掖 0405 0499 0.662 0.819 0 851 0.496 0.622 平凉 0 641 0 665 0.6O7 O.606 0 613 0.919 0.675 酒泉 1 000 1 000 1.000 1.000 1.000 0.612 0.935 庆阳0.143 0137 0140 0.152 0150 1.000 0.28 定西0347 0 319 0.247 0.274 0 170 0 180 0.25E 陇南0.6O8 0.518 0463 0.389 0404 0.209 0432 均值 fJ 6OO 0.588 06OO 0614 0611 0634 0.605 纯技术效率达到最优的城市要多于技术效率 最优城市数,2009m2014年,纯技术效率达到最优 的城市分别有3个、4个、4个、4个、4个、4个,比 技术效率达到最优的城市数多2个、1个、1个、2 个、2个、2个。兰州、嘉峪关、天水、酒泉纯技术效 率值达到最优的年份最多,占样本数据的25%,说 明该地区对旅游资源的配置和当前的技术利用效 率是最高的,技术推广效果强。平凉和张掖的纯技 术效率值也高于均值,且在2009m2014年期间, 大部分年间纯技术效率值都大于每年的均值,说 明两地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技术的分配和利用 能力一般。金昌、白银、武威、庆阳、定西、陇南在 近6年期间的纯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0.608,说明 效率均值为0.717,相对于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 率,其处于较高的水平,表示旅游资源的投入基本 满足了该地区对旅游资源的需求,且规模效率对 该地区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影响较大。规模效率的 提高需要甘肃省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 部分旅游产品开发上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率,促 使其效率值达到最优值。 表5规模效率值 、\ 份 2009 2010 2叭l 2012 20l3 2014 均值 城市\ 兰州0.529 0 594 0 668 0 741 0 748 0 634 0 65: 嘉峪关 1.000 1 000 1.000 1 000 1 000 0 543 0 924 金昌0 856 0 714 0 778 0 962 0 968 l000 0 88f 白银0 733 0.615 0691 0 862 0 842 0 995 0 79( 天水0901 0 836 0 835 0 76l 0 768 0 759 0 8l( 武威0 798 0 675 0 749 0 766 0 747 0 667 0 73,/ 张掖0 89】0 795 0.85l 0 827 0.835 0 665 0 8lI 平凉0.823 0 66 0.737 0 756 0 742 0 763 0 74 酒泉 1 000 0 899 0926 l 000 1 000 0 6l 3 0 90f 庆阳0618 0 542 0669 0 821 0 809 l 000 0 74J 定西0916 0 809 0 778 0 763 0 764 0 704 0.78‘ 陇南0 705 0.581 0665 0 806 0 732 0 655 0 69I 均值0 814 0 581 0665 0 806 0 732 0 705 0 71 从地区来看,除了兰州和陇南两地,其他地区 2009--2014年的规模效率均大于0.717,但是嘉峪 关、天水、武威、张掖、酒泉、定西均处于规模报酬 递减阶段,表明该六个地区的旅游产出增加的比 率小于投入增加的比率;而金昌、白银、平凉、庆阳 近几年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该地区可以通过 增加旅游要素的投入来提高规模收益。兰州和陇 南2014年的规模效率值低于年均值,表示规模效 率无效,表明两地的旅游业的投资规模不合理,需 要改善投资规模,提高旅游业的规模效益。 (四)综合效率值分析 一个地区旅游效率的综合效率变动值表示了 该地区旅游业的生产水平状况,变动值大于1表 示生产水平提高,旅游效率提高;等于1表示生产 水平不变,旅游效率不变;小于1表示生产水平降 低,旅游效率降低【16】。 通过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旅游综合效率在 1997年和2003年变动最大,形成了2个明显的波 近2O年最低水平,严重影响了甘肃省旅游业的综 合效率。其主要是由于“非典”事件的影响,不仅是 甘肃,全国的旅游业都处于“冷冻”状态,因此造成 了全国性的旅游资源闲置,导致了旅游资源效率 低。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年旅游业总 收入4 882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总收入下降了 12.3%,相当于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18%, 峰和一个明显的波谷,其他年份均有上下波动的 趋势,但是近十年来甘肃省旅游综合效率变化值 都大于1且变化幅度不大,说明甘肃每年的旅游 效率都有提高且均处于均衡发展状态。结合图1, 从时间序列上分析,对1997年、2003年、2004年 而甘肃省一年内旅游总收入为2.3亿元人民币, 比2002年下降23%。 虽然“非典”给我国经济尤其是旅游业带来巨 这3年旅游的综合效率值的变动情况进行了重点 分析。 趔2 蓑¨ 1 0.5 ●, 1995l99619971998199920002001 20022003 2004200520o62007 2008200920lO20l1 2o1220132014 图1 1995—201 4年甘肃省旅游业综合综合效率变化值 1997年相对于1996年综合效率的变化幅度 有非常大的提升,且形成第一个波峰。这是因为国 家旅游局在1997年与中国民航总局合作,共同推 出了“1997一中国旅游年”,全国各地都举办了大 型旅游活动,并且向海内外旅游市场推出一系列旅 游专线,形成了专业性、整体性的旅游服务,其中 就包括丝绸之路和体验西北民族风情等活动『l7 ; 同年4月份,在北京举行了太平洋亚洲旅游年会 加快了建设甘肃优秀旅游城市的步伐【l8】。而且更 为重要的一点是:1997年是香港回归之年,使中 国表现出更加开放的形象,加之“1997一中国旅游 年”的推出,各地的旅游规划、旅游商品开发等在 一年之内不断得到完善,各地的旅游业也随之蓬 勃发展。通过查阅的数据可得:甘肃省1997年固 定资产投资为264.4亿元人民币,较1996年提高 了23.3%,国际旅游收入为18 547万元人民币, 比1996年增长47%,而过内旅游收入由27 000 万元人民币直接达到123 700万元人民币,提高 了350%。 2003年甘肃省旅游综合效率的变化值为 0.712,且当年技术效率也是20年来最低的,形成 一个明显的波谷,表明2003年甘肃省旅游业达到 大影响,但是旅游业自身的特点预示着其恢复能 力和新的发展即将到来。在经过“非典”事件对甘 肃旅游业的冲击后,甘肃许多旅游企业通过改革 企业管理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危机管理 机制,推动更为健康环保的旅游方式的发展【l9 ;经 计算2004年纯技术效率为0.93,说明一年来甘肃 省旅游资源的利用率高。但是2004年的技术效率 和规模效率都比较低,且低于20年来的平均值, 这是因为“非典”事件过后,旅游市场重新启动需 花费的资金大,加之国家、企业、公众对健康卫生 的关注度提高,企业增加了基础设施、防疫消毒等 方面的投资,成本相对提高,所以导致了2004年 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但总效率的变 化值相对于上一年高3倍,形成了第二个明显的 波峰。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甘肃省旅游发展效率及总效率的 变动规律分析可以得出甘肃省区域旅游效率差异 明显,总体发展趋势存在波动性,但发展势态良 好。但是受国家重大事件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性因 素影响大,相比较而言甘肃省在旅游产业的技术 投入和技术创新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发展空间 大。城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也是 甘肃旅游效率提高的驱动因素。根据本文的实证 研究,对甘肃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几点 建议。 (一)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旅游业的技术效率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在 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的发 展,提高旅游业技术效率,提高对旅游收入的贡 献。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和企业危机管理 机制,以技术、管理等现代化手段促进旅游企业的 发展,在拥有充足的旅游资源条件下,积极寻找后 发优势,通过不断学习东部高效的旅游发展模式, 符号型旅游城市,这就要抓住机遇,加快甘肃省经 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硬件的同时还要发展旅游 业的软件,如加大推广甘肃国际旅游品牌战略,创 促进技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甘肃省高校众多,企 业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引进旅游管理或 造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的信息资源也是旅 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以 电子商务促进旅游资源的推广与扩散,鼓励区域 旅游管理部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方便游客的旅 企业管理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 水平。扩大投融资规模,从而不断提高甘肃省旅游 业的技术效率。 (二)加大组织创新和生产创新,提高旅游业 的规模效率 甘肃省的旅游规模效率平均值还未达到最 优,表明还有上升的空间,应该加大旅游业基础设 施的投入,如交通、通信、城市和环保等基础设施 建设。一个地区的交通情况是促进其旅游业发展 的必要条件,甘肃省位于我国腹地,区域狭长,应 使甘肃省航空、铁路、公路合理的联系起来,促使 甘肃的旅游“高铁时代”成为“三跨时代”,加大旅 游专线的建设,合理布局旅游区域和景点之间的 交通状况。 加大企业的组织和生产创新,提升和转变旅 游产业结构,坚持旅游资源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可以推出适合甘肃的,成本投 入少的旅游产品;甘肃省有冬暖夏凉的气候优势, 加大开发休闲自驾游、乡村旅游、倡导景区周围居 民形成农家乐等个性化、现代化旅游产品。这样不 仅有效的利用了景区周边的资源,鼓励周边居民 或旅游企业自觉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也降低了环 保与景区建设的投入,在加快旅游产品新开发,完 善旅游产业链的同时,节约了部分成本,发挥旅游 产业的规模效益,提高规模效率。 (三)加快经济发展,扩大资源投入规模 甘肃省旅游的综合效率一直处于增长阶段, 说明甘肃省对资源的开发、消化和应用上存在一 定的缺口,资源投入规模还可以继续提高以达到 收益最大化,所以甘肃省应该继续加大旅游资源 的投入来获取更多的效益。投入要素不仅要从数 量上提高,质量上也应该加强,随着甘肃省不断提 高景区品质,甘肃麦积山石窟等5处文化遗产成 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使甘肃省逐渐成为了新的 舛 游信息获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 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甘肃省正处于社 会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地位,所 以一定要明确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主导地位, 合理制定政策性安排,促进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 的调整【加l;政府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旅游环境,保护 好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稳定旅游业的社会环境, 促进旅游业经济环境的增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 境;学习国外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发行旅 游投资基金,协调旅游产业运营,强化公共服务。 创新甘肃省旅游发展模式。2016年l2月6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 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 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支持的原则,强化创业扶 贫政策。这就需要甘肃省在技术、经济水平较低的 地方建立一种扶贫开发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在开 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同时,吸引企业、外商等组 织承担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达到促进就业的目 的,政府则实行监督的职能,协调企业、社区、旅游 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 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在新形式下,政府应该积极与相邻省份,尤其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合作,实现各自旅游 资源的创新开发与整合,共同优化城市旅游产业 结构;同时加大甘肃省旅游文化的传播,促使甘肃 成为新的符号型旅游城市,力求使甘肃由旅游资 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大省。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春梅,赵宝福.中国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的效率研究….旅游 科学,2014,28(1):65—75. (下转第128页) 制、节约社会运行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基本条件,而 会发展的要求,创新用人机制在今天科技日新月 异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接续产业 良好的社会诚信机制又是以社会公德为基础。社 会公德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基本素养,也反映 着一个城市人文关怀的维度。因此,重视社会公德 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社会公德 教育中,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精神,重视对未成年人 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党政部门工作人员 的教育,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一种示范作 用,他们对于社会公德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整个社 会公德建设。 (五)以完善创新用人机制为动力,促进人才 落后地区过去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衰。由 于资源的枯竭,接续产业发展跟不上,企业普遍处 在不景气状态,一方面影响了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为政府的财力也就受到很大 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现人文关怀的有 关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对于改革 发展的信心,影响了人们观念的根本改变。因此, 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落后地区的重心工作 还在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振 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接续产业,本质也是一场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软环境建设的落脚点,也是 软环境建设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D・C・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朱光化,段文斌,1999.制度变迁与转变政府职能[J】_天津社会科 学(1). 的合理流动,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机制 用人机制的不完善,不仅造成人才的流失,人 力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人浮于事的现象不能得到根 本杜绝,而且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不是因为能力、水平而是因为行业差别、收入差距 因此拉大、拉开,自然会导致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 发生,导致社会不能从旧体制弊端中走出。而现代 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表明,只有创新用人机制,畅通 人才流通渠道,做到人尽其才,无疑就会为社会提 供了一种动力支持,如像公选干部、竞争上岗制度 【3]陈东琪,李茂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出版.2002. 的实施,促使社会成员更加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 提高,促使在职人员对工作更加勤勉,更加负责, 工作效率更高。这说明创新用人机制符合现代社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57—1997(上)【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4:642. [5]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C校对:R) (上接第94页) [3]赵梦遥.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效率分析评价[D】.河北经贸大学, 2014. [12]曹芳东,黄震方,吴江,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测度与 区位可达性分析【JJ.地理学报,2012,67(12):1686—1697. [13]喻登科,2012.DEA方法应用的若干思考….现代管理科学(10): 20-23. [4]谢洪军,任玉珑,2006.技术效率研究中的前沿分析方法及其比 较….科技管理研究(8):237—239. [5]ChmaeaA.,CooperW.W,ProgrammingwithLinearFracetionalfunetionals [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1962(8):181-185. [14]王琪延,黄羽翼,2014.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动态分析Ⅲ.经济 问题探索(2):167—172. [15]方鹏骞,赵露.基于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视角下的健康公平实现 研究IJ1.人口与发展,2013,19(6):74—83. f61王鹏程,李文卿,2014.我国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差异与影响因素 分析【J].改革与开发(23):9—1O. [16]鹿晨昱,胡慧玲,薛冰,等.甘肃省区域旅游效率评价与空间差 异lJ】.兰州大学学报,2015,51(1):72—78. 【17】徐敏,曹芳东.中国旅游年主题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分 析….经济地理,2016,36(1):172—193. [18]林之白,1996.黄鹤楼畔飞翔起来的雄鹰【J】.中国对外贸易(10): 56-57. [7】杨国梁,刘文斌,郑海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综述[J].系统 工程学报,2013,28(6):840—860. 【8】孟望生,林军,2015.我国省份资本存量及其回报率估算[Jl_东北 财经大学学报(1):81—88. [9]袁莺楹,刘红梅,葛文璇,2013.基于DEA方法的高校课程学习 评价研究【JJ.高教论坛(6):91—94. [10】马晓龙,保继刚.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 评价【JJ.资源科学,2010,32(1):88—97. [19]胡瑜杰,2013.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北 方经济(12):69—7O. [20]李树民,陈论,2002.论西部旅游业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的宏观 分析[J].人文杂志(5):66—68. [11]陶卓民,薛献伟,管晶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 展效率特征fJ1.地理学报,2010,65(8):1004—1012. (责任编辑:C校对:Iq)